作者 | 孫小南
編輯 | 烏蠅歌
小風小浪原創出品
昨天聖誕節,和朋友看完了電影《想見你》。
這部上映前萬衆期待的片子,沒能逃過恰情懷飯口碑翻車的命運。
豆瓣開分 6.8,和三年前劇版的 9.2 高分相差甚遠。剛瞅了眼,又掉到 6.7 了。
有種說法是,電影是劇粉特供彩蛋,對沒看過電視劇的觀衆有門檻。
然而根據我的親身體驗,就算提前鞏固劇版知識點,也不太能理解影片一團漿糊的叙事和搖搖欲墜的邏輯。
最令人心痛的是 bgm 的濫用竟然讓《想見你》有了《小時代》的感覺,這無異于親眼見證學生時代暗戀的白衣校草長成了油膩浮誇的中年男人。
電影的唯一作用,就是反襯劇版的神。
于是,跟無數從電影院抱憾而歸的觀衆一樣,我又重溫了電視劇《想見你》。
這部劇有太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李子維和黃雨萱之間沖破時空尋找彼此靈魂的雙向奔赴;
鳳南小隊那種學生時代獨有的,無關任何算計得失的澄澈友誼;
燒腦的莫比烏斯環穿越設定,對性少數群體、原生家庭、校園暴力等社會議題的探讨,以及 …… 許光漢的肌肉。
不過看了這麼多遍,令我感受最深的角色,一直都是陳韻如。
這個内向敏感的女孩,從小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在家不被父母關注,在外不被同學接納。
由于長期接受外界的負面反饋,她的自我評價很低,人生态度消沉。
在黃雨萱的自信的對比下,陳韻如的陰郁更加不讨喜。
但是現實生活中,恰恰存在着無數個陳韻如。
《想見你》剛播時,從陳韻如身上延伸的話題是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如今回看她的故事,何止是青少年,成年人同樣會有成為陳韻如的瞬間。
劇中陳韻如有幸運的一面。機緣巧合之下,她交到李子維和莫俊傑兩個好朋友,缺愛的人生得到了彌補和慰藉。
她又是不幸的。在黃雨萱穿越到自己身上後,陳韻如的靈魂被鎖在小房子裡,親眼見證明明是同一張臉,同一個名字,同一個出身,性格外向活潑的黃雨萱就偏偏比自己招人喜歡。
這種變化全方位輻射到了陳韻如的人際關系上。
媽媽不再無視自己,一向不聽話的弟弟也開始崇拜起姐姐。
原本排擠陳韻如的同學,主動跟她交朋友,約吃飯,打籃球。
而曾經斬釘截鐵拒絕陳韻如的李子維,也慢慢動了心。
陳韻如渴望的親情、友情和愛情,頂着她皮囊的黃雨萱輕而易舉就得到了。
這就像一場控制單一變量的試驗,其他條件不變,唯一的變量隻有性格。
于是重回自己身體的陳韻如,嘗試改變自己的性格,僞裝成黃雨萱。
努力活潑,努力陽光,努力微笑 …… 然而失敗了。
但是性格改造失敗了,不意味着整個人生的失敗。
《想見你》在大結局并沒讓陳韻如改頭換面成為黃雨萱。
就像生活中,内向的人從來就不會突變成社牛。
陳韻如依舊内向敏感,區别在于,她接納了自己,不再努力活成别人期待的 " 黃雨萱 "。
《想見你》刻畫了不少生活中的 " 異類 ":
内向不合群的陳韻如,患有耳疾的莫俊傑,喜歡同性的王诠勝 ……
他們各自的故事背後都是同一個道理:
無論性格如何,性向如何,身體健全與否,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個體,都值得被愛。
陳韻如絕望自殺前,莫俊傑對她說的那段話,哪怕過去三年了,依舊令人動容:
說來也巧,《想見你》劇版開播于 19 年 11 月中旬,疫情封控的前夕。
疫情尚未到來,生活一切正常,四處洋溢着臨近年關的熱鬧。
直到整個社會被猝不及防地打亂。
反複不斷的封控,難以預測的失業,每個人都有可能毫無準備地成為異類,進而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漫長的三年過後,電影上映。
影片裡無論是李子維,黃雨萱還是陳韻如,都從 17 年穿越回了 14 年。
而熒幕外的我們,又何嘗不想回到三年前。
電影《想見你》用實際質量證明,三年前的劇版回不來了。
就像柯佳嬿最新發出的照片那樣,提醒着我們時間的痕迹。
2019 年和 2022 年
生活不是影視劇,我們不可能穿越到三年前,讓一切重來,彌補遺憾。
過去可以懷念,但生活終将得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