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打開什麽 App ,命運都會讓我們相聚在購物平台。 」
「 現在誰還親自打開淘寶和京東?随便打開一個 App 搖一搖,速度更快。 」
最近,差評君在很多社交媒體平台都刷到了這樣的段子。
如果你沒 get 到啥意思,咱也不賣關子了,這些話就是嘲諷現在 App 開屏廣告裏的王者
——搖一搖廣告。
說實話,差評君光看到名字,火就從腳底闆冒上來了。
到底是誰發明的,用戶表示「 願意打開廣告 」的交互動作,是搖手機?
從智能手機時代開始, App 裏表示「 确定 」,從來不是要求用戶搖手機吧?畢竟太費勁了,要先捏緊手機,再甩兩下手腕。
但,當搖一搖用來打開廣告時,我發現費勁壓根就不存在了。
甚至在這些廣告看來,差評君就是輕拍了小黑胖肩膀一下,小黑胖身上的肉抖了一下,它們也會馬上跳出來:小黑胖搖了!搖了!
比如我隻是放下手機而已,廣告啪就觸發了。
嗯?你告訴我這是「 搖一搖 」?
還有網友分享的這個,動都沒動也能觸發?
圖源小紅書
這哪是打開 App,你說是在拆彈我也信啊。。。
這些情況還并非個例,網上有很多 UP 主和網友都表示自己手機都放桌上了,也能觸發搖一搖廣告。
圖源 @ B 站:小小段砸
要我尋思,以後你們也别叫搖一搖了,改叫晃一晃、抖一抖、顫一顫得了,起碼名字還實在點。
不過今天,差評君要吐槽的重點,不是搖一搖廣告
——而是進化得越發離譜的廣告觸發形式。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 App 在設計廣告觸發時,把用戶體驗這件事,似乎全抛在腦後了。
就比如「 小劃不算劃 」。
現在很多 App 的首頁和評論區,都會穿插着一些廣告,這我倒可以接受,不想看,劃過去就好了嘛。
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同感,明明隻是在劃動屏幕,壓根沒有點擊的動作,怎麽總是誤點開這類廣告?
一開始差評君也覺得自己手有問題,都準備上廟裏燒兩炷香了。
但吊詭的是,在我印象裏,每次被誤觸出來的都是廣告,而不是正常的内容。。。
真就這麽巧嗎?
很多網友也這樣
在對一款壁紙 App 測試無數次後,差評君終于發現了貓膩。
一旦我「 劃動屏幕的距離短 」,它就會判定我「 點擊 」廣告。
最離譜的是, App 頁面都已在滑動了,說明它已經知道我的交互動作就是「 劃動 」,不是「 點擊 」,那它還跳轉個屁廣告呢?
小劃不算劃,算點擊是吧?
那我在正常帖子上小劃,咋就不能打開帖子呢。。。
好好好,這麽玩是吧。
如果說這種讓你打開廣告的方式像搶劫,那下面這種方式就像是詐騙了。
比如開屏廣告上的上劃觸發方式,很多時候你隻是無聊了,随便點開一個 App ,然後再上劃回到主屏。
但有這類廣告的存在,專抓上劃的誤差,你一上劃就很容易點開這個廣告。
看到這裏,不知道各位心裏怎麽想。在差評君看來,這些廣告觸發方式,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比如,搖一搖廣告的靈敏度是可以設定的,隻要把觸發阈值( 設備加速度,轉動角度 )拉得很低,搖一搖就會變得異常敏感。
這個并不新鮮,很多博主也聊過。
接下來,差評君給你說個熱乎的。
在咨詢了一位産品經理和程序員後,我發現前面「 小劃不算劃 」,幾乎可以說是刻意爲之,幾行代碼就能實現。
比如下圖代碼就可以達到類似效果。
1. 獲取當前手指在當前視圖中的位置
2. 獲取手指拖動後産生的偏移
3. 判斷當前偏移量,如果小于 X ,并且手指還在當前卡片内部,就會觸發「 打開廣告 」。
簡單來說就是:
當你按下手指時, App 會先判定你按的區域是廣告還是帖子。如果是廣告,一旦你的劃動距離小于某個數值,且擡手時還在廣告區域,此時就會打開廣告。
爲了直觀點,我用 iPad 給大家演示下。
在剛才的壁紙 App 裏,隻要在廣告區域劃動距離小于 1.5 cm , App 都會跳轉廣告。
當滑動距離偏大,超過 1.5cm(如 1.6cm-1.7cm ),就不會跳轉廣告了。
當你在正常帖子上劃動時,距離不管多少,哪怕在 1.5cm 以内, App 都不會進入帖子。
不同設備和 App 的觸發距離不一樣,具體取決于 App 的要臉程度。
大一點的 App 爲了保險起見,會把「 小劃不算劃 」的阈值縮小,這樣跳廣告時,因劃動距離過短,用戶就會誤以爲自己是不小心點到了。
當然,差評君猜測應該還有更保險的做法:比如設定觸發幾率,小劃 15 次觸發一次廣告,或者在某個時間點才能觸發,防止被人複現抓包。
看到這裏,大夥兒應該有點不能忍了吧?
那針對上面這些流氓廣告,我們有辦法麽。
有,但不多。
去年 12 月,電信終端産業協會就給搖一搖廣告定了個規範,要求觸發靈敏度不可過高,比如設備加速度不小于 15m/s²,轉動角度不小于 35°,操作時間不少于 3s 等等。
但,這隻是行業标準,相當于呼籲大家别玩髒的,約束力不等同于法律法規。
不過,用戶也可以自食其力。比如部分手機可以禁用傳感器權限,也有一些軟件支持關閉搖一搖廣告。不同機型和 App 設置方法不一樣,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下。
那至于「 小劃不算劃 」呢。
我也咨詢了一位律師朋友,他認爲不算違規,至少他還不知道有哪條法規明确禁止了這種觸發方式。
所以說白了,對于這類廣告,如果你不得不用他家的 App ,目前也隻能忍着,甘願成爲被宰的肉雞。
雖然從法理上講這些廣告可以說是合法合規,但差評君還是不由得想感歎一句:
爲啥 App 廣告越進化越離譜了?
曾經的電視廣告和視頻平台廣告,給我的感覺像是一場交易,你提供了内容,我看你的廣告,我記住你的品牌,你影響我的消費,挺公平。
但現在這些 App 上的廣告,卻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勾心鬥角的詐騙。
從虛假的跳過按鈕,到現在的搖一搖,劃一劃,想方設法騙你誤觸;
信息流裏的廣告,也幹脆做得和帖子一模一樣,甚至很多标題會高強度更新,順應 3 小時前的熱點新聞,試圖把你晃進去。
你可能會好奇,這種并非用戶本意點開的廣告,會在瞬間引起用戶的反感,真會有多少轉化率嗎?
而且對于 App 來說,正常的産品經理肯定清楚這麽做,用戶體驗會奇差,這種恰飯方式也不會長久。
既然這個廣告形式兩頭不讨好,爲何還能出現在大衆視野裏呢?
原因也不難猜,大概所有人都被「 數據 」給捆住了。
商家的運營需要一個好看的廣告點擊數據,我觀察過一些容易誤觸的廣告,大多都是售賣一些零食、生活用品的中小商家,大平台占比不多。
傳統廣告周期太長,見效太慢,能騙進來一個是一個,萬一有人買了呢?
App 團隊也需要一個好看的變現數據,老闆下了 KPI ,此時用戶體驗還算啥,飯碗保住才是革命的本錢。
這種廣告極爲短視,也許現在是有效的,商家姑且收獲了流量、平台暫時得到了營收,看上去相得益彰對嗎?
但作爲用戶來說,我完全不能接受這種趨勢。
如果沒有監管,也無人發聲,這些平台和商家隻會越來越瘋狂,不斷在用戶腦袋上騎扣。
這就像是你家樓下唯一一家口味不錯的餐廳,起初你吃到蒼蠅,默默把它挑出去;很快,你發現自己學會了提前辨别蒼蠅的形狀和顔色。
幾年後的一天,你會猛然發現一個現實:
我怎麽正在蒼蠅堆裏扒拉飯粒吃啊?
文章的最後,差評君提一嘴。
我咨詢的這位程序員有 8 年工作經驗,把「 小劃不算劃 」的視頻發給他後,他大受震撼,問我們是做什麽研究的,以前還真沒注意這麽細的。
咱哪是做什麽研究,不過是路見不平,debug the world 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