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昭晰
編輯|苗正卿
題圖|《了不起的蓋茨比》劇照
和十幾位買了房的 95 後聊完後,我大開眼界。
他們當中,有的白手起家,25 歲買下 780 萬的房子;有的大三就布局樓市,分别在河北和廣東買了兩套小房子,打算工作後置換到北京;有的探聽到未來地鐵線路規劃,力排衆議購入房産;有的扭轉父母陳舊的思想,趕在房價崩盤前最後一個窗口期賣掉老房子,為家庭守住了幾百萬資産 ......
被冠以 " 蜜罐裡的一代 " 的 95 後,不少都有着更為殷實的家境,能夠支持他們做出自己的選擇。但财富并非他們僅有的東西,他們在更小的年紀,發散出更多元的視角,有了更深遠的洞察。人與房的關系,在一代又一代的遷移中,生長出了千奇百怪的故事。
95 後們與房子的故事裡,以下三個,是我最想和你們分享的。
葉夏
" 用自己的錢買下 780 萬的房子之後,25 歲的我想退休了。"
葉夏 25 歲。你很少能見到那麼美的女孩。最初決定找葉夏聊,多少有些 " 見色起意 "。她正在旅行,照片裡,她側卧在海灘上,四肢舒展,眉宇英氣,柔中帶剛,像趙孟頫的書法,笑起來又像早春的白海棠。
看到她的相貌,你會下意識地認為,她的人生一定極盡順遂,沒有人會為難這麼美的女孩。她博主出身,現在是傳媒公司 CEO,她是這次我對話的對象中,唯一一位隻靠自己的力量買房的人,這樣的經曆更是加深了這個印象。
然而,她和我聊打拼,聊沉澱,聊停下來是為了更好地前進。她語氣真誠,邏輯自洽,像一個得到滿足的孩子。或許有時候,我們輕視了美貌背後的靈魂,就像時代輕視了年輕一代帶來的改變。以下是葉夏的自述:
我家裡很窮,屬于上海的外地人。
小時候,我和父母擠在 " 老上海 " 筒子樓裡,一條布簾隔出來的狹窄空間就是我的卧室。因為父母沒有上海的學區房和戶口,我不能在上海高考。于是,我被迫一個人回到原戶籍陝西讀高中,吃盡了苦。
所以我從小性格剛硬,而且領土意識特别強,對房子、學區的執念也很深。我從小就知道,如果要上學,就需要學區房,如果我要成為一個很好的人,必須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15 歲那年,我立誓,自己 25 歲的時候,必須有房、有車、有身份。
我在上海上的小學和初中是最普通的公辦學校,但完全秉承了素質化教育。我參加了京劇隊、美術隊、合唱隊、體育隊,大部分時間都在排練、比賽,但功課并沒有拉下。九年級轉學到陝西後,我才發現,陝西學的教材内容,上海都已經提前教過了。因此,從教育和發展層面考慮,我決心大學考回到江浙滬落戶。
大學,我考到江蘇南京。同學們都在忙着考四六級、參加學校社團、網吧通宵的時候,我同時打着三份工,從群演、模特、主持人,到廣告女主、演員,再到藝術培訓導師、少兒培訓校區校長,法學專業的我通過文藝技能在大學賺到了第一桶金。
賺到錢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父母掏出老家住宅房的首付。離譜的是,那套城市核心區的 150 平新房,現在是開發商無德扣押房産證的 " 不達标房 "。這是我在買房這件事上踩的第一個坑。
大四那年,我去了杭州,雖然當時杭州的房價和消費水平已經虛高了,但比起上海,它還是一個更有可能讓我生存下去的地方。
我趕上了新媒體的時代風口,我一個人做自己的帳号,經過一年半的打拼,研究出了一套比較穩健的、爆發式的變現模式。現在,我的公司有 10 幾個員工。
賺錢過程中,我始終抱有熾熱的買房信念。租第一套房子的時候,我就會有意識地查詢房價。當時,我居住的小區房價是 6 萬一平。每天做完十幾個小時的工作後,我最大的樂趣,就是打開好幾個買房軟件,順着地圖看房,對比房價。孤身在杭州奮鬥的這兩年裡,買更好的房成為了我唯一的目标。
我積累了兩三年,拼命掙錢,終于可以買房的時候,卻因為年輕,被中介和業主兩頭忽悠,不斷踩坑。中介吹噓冷門房的投資價值,誘導我高價買低品質的房屋;而年長的業主卻時常以說教甚至逼迫的方式,軟硬兼施地想割我這槎稚嫩肥碩的韭菜。
其中一套頂層江景房比同小區同戶型價高出 80 萬,中介吹噓頂樓是杭州豪宅必備,實際上,老小區的頂樓冬冷夏熱,防水系統可能也存在問題。
房東也以 " 很多人青睐想訂 "" 有買家願意全款買 "" 不喜歡猶豫的買家 " 等話術,誘逼我買她的二手房,且需要以 6 成首付為基準。我印象最深的場景是,房東拿出一沓房産證甩到我面前,證明自己的富庶和毫不在意。
然而,當我用 " 緩兵之計 " 迂回時,房東卻反過來着急地想放低條件。後來我才知道,那套房子其實是抵押房,而房東急着高首付買出,是為了補齊現金流的斷檔。
我慶幸于自己的足夠謹慎,讓自己最終等來了更好的房子——一套價值 780 萬的,配套核心學區的核心商業區二手住宅。這對我目前的經濟水平來說,壓力不大。我前兩三年做的事情,無非就是多備點現金流,讓自己即使有一天賺不到錢,也還是能還得起貸款。
我起點很低,沒有背景,又是女生,一路以來,我都拼命證明自己,想縮短和别人起跑線的差距。我經曆過太多難以言喻的壓力、蔑視、和壓榨,見過太多黑暗的人和事。長久以來,我一直陷在深深的漂泊感中。
拿到房産證的那一刻,我終于覺得有自己的家了。過去十年裡,房子、車子、票子,是我最大的心魔。現在,我為父母和自己都置辦了房車,自己也順利将戶口落在杭州。内心深處,我第一次認可了自己。
買房的後勁是,我反而沒有強大的物欲和心勁了,事業心小了很多,甚至想過解散公司。上一個十年,我錯失了太多同齡人的快樂。現在我隻想享受生活,到處旅遊。
現在旅遊,最讓我快樂的不是風景,而是發自内心的舒展。以往,我旅遊都會帶上拍攝設備、電腦,每天 2/3 的時間都在酒店裡工作,外出時也時刻看着手機對接工作。腦子始終繃着一根弦,計劃當月業績,指定下月目标。
而有了房和車後,我才真正放松下來,坐在海邊吹風、喝啤酒,在異國的大街小巷漫無目的地散步,我現在才知道 " 歲月靜好 " 是什麼意思。
下一個十年,我要完成什麼樣的目标呢?買一個幾千萬的大平層?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好好積累和沉澱的,急不了。我不想連一個休息的機會都沒有,就又要踏上新的征程。
今年,我将會留出一整年的時間出國旅行,放空自己,思考下一個十年。
劉然
" 買房後,我和易烊千玺一起主演了電影。"
劉然 26 歲,朋友圈裡看,像一位備受寵愛的小公主。她才貌雙全,主演過《少年的你》,寫過好幾部電視劇,還是一位和很多品牌合作的博主。她喜歡穿柔美的衣服,時常讓我想起水蜜桃味的棉花糖。
我曾在歐洲一座古老的大學讀書,每當聽到有同學讀的是人類學、哲學這樣的學科,就默認他 / 她出身于一個富庶的、大概率還有爵位的家庭。在劉然身上,我再次體會到這一點。
父輩的财富降臨在年輕一代身上,為其托起的是選擇的廣度,試錯的底氣,施展才華的舞台。一套房子背後,是家庭帶來的幸運,和不辜負這種幸運的努力。以下是劉然的自述:
我父母白手起家,小時候,我就住在機關幼兒園對面很小的套間裡。每次去鄉下有院子的奶奶家回來,我都問爸爸:" 爸爸,我們家怎麼沒有’外面’呢?奶奶家都有’外面’。我們家好像一個鳥籠子呀。"
後來,通過父母的努力,我們住進了縣城的自建房。大約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家裡在正常的商品小區裡面買了一棟别墅。
所以,我父母一直給我灌輸的觀點是:房子是要置換的。先買小的,然後慢慢換大一點的,更大一點的。如果一開始不買的話,最後就很難買到自己心儀的房子了。
我在北京上大學,畢業後也留在北京。我親眼目睹了北京房價的瘋狂上漲,那也是我對房子最狂熱的時期。但那時我沒有北京戶口,社保也沒滿五年,所以就想說服家裡多買幾套商住房。可惜後來政策大變,商住房價格一落千丈,不過這是後話了。
我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從小時候開始,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優秀,甚至是無所不能的。畢業後,我拿了父母的朋友、一位叔叔的兩百萬投資,信心滿滿地開始創業。
我接連在北京、天津開了三家照相館,就是那時候很火的 " 最美證件照 "。北京常營天街店是我花心思最多的。當時我豪情壯志,笃信自己未來還會放開加盟,因此,我花 30 多萬在天街店做了一個可以複制的模塊化裝修模版,所有的家具都是定制的。
我一直在賠錢。天街店為例,人工加租金,每個月要 6 萬塊錢開支。行情好的時候,我勉強能平掉這部分成本,連裝修折舊都掙不回來。行情不好的月份,一家店要虧掉一、兩萬。這還是一家店,何況是三家呢?我逐漸意識到,這已經是一個沒有辦法翻身的生意了。
那個時候,我最害怕的就是每天醒來,打開手機,各地員工發來的壞消息像潮水一般湧來。我或許患上了抑郁或者焦慮,連續幾個月的時候,我的背部都遭受着放射性疼痛,但去醫院檢查不出任何問題。而且一站到高的地方,我就想往下跳。為了阻止自己輕生的念頭,我躺在木地闆上,一隻腳勾着沙發腿,心裡不斷告訴自己:" 我不想死。"
項目快撐不下去的時候,父母或許是為了安慰我,全款在北京給我買了一套商住房。我就在那套房子裡,宣告了自己創業的潰敗。最終閉店的時刻,是一個很殘酷的場景:那些精緻的、定制的家具和裝修,要被全部砸掉。那天,我躲在自己的房子裡,沒有去現場。我承受不了。
閉店後很久,我都意志消沉,有時又忙着想翻身,根本沒有去好好整理自己的生活。當時我的卧室是一個倉庫,床上堆滿了店裡拿回來的電腦、相機,亂七八糟的。而我自己拖了一個床墊,住在客廳裡,就那樣雜亂地生活着。直到我後來談了新的戀愛,才簡單收拾了我的新家。
創業之前,我還像一個巨嬰一樣,認為自己是聰明的,無所不能的。創業失敗之後,我逐漸擺脫了那種幼稚的想法,變成了一個正常的人。不知道這樣說會不會很迷信,我覺得這套房子真的很旺我。
剛搬進去的時候,媽媽為了讓我開心,告訴我這套房子特别适合我,因為前房主是一對作曲的夫婦,他們工作特别順利,換了大房子,所以才搬走的。我知道媽媽隻是為了安慰我,但我的生活真的出現了奇迹般的轉變。
我主演了人生中第一部電影《少年的你》,雖然戲份不多,但署名是主演。而且那一年,它竟然提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不止如此,後來,我成為了影視劇編劇,寫的第一部劇是《斛珠夫人》,楊幂和陳偉霆演的大制作。
後來,我又寫了一部戲,是我第一個主筆項目《光陰裡的故事》,是林允和高至霆演的。那部劇換過投資方,我覺得或許沒法拍了。沒想到制片人姐姐非常給力,最後劇集成片效果特别好,央視 8 台,在黃金檔播出,後來還在中央 1 台重播。我父母因為這部戲很為我驕傲,也很開心。
我的性格也變得更平和。我不像以前那樣,時而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時而又覺得自己要死掉了。
很多時候,我都在感激這套房子。我當然知道,如果自己不努力,這一切都不會發生。但我還是相信,這套房子對我來說,是撞大運一樣的幸運。
南海
" 大三的時候,我明白了可以像操作股票一樣買賣房産。"
南海 26 歲,卻有着出人意料的沉穩。今天和大家聊到的三個故事裡,主人公都比同齡人更早地和房子産生了聯系,而南海格外早。大三,他就主持了家庭的購房事項,并接連主導了家裡的三次房産買賣,即将面臨第四次購房計劃。
在他的故事裡,你能看到年輕一代對父輩的觀念影響。在代際傳遞的時代長跑裡,财富的交接棒更早地交到了年輕人手上。以下是南海的自述:
有些年輕人覺得背上房貸是很大的壓力,對買房有抵觸情緒。但小時候,我們家就經曆過好幾次房産置換,所以我對買房很熟悉,覺得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大三的時候,杭州房價迅速上漲,全民搖号狂潮。我很想知道為什麼大家都開始癡迷買房,所以開始主動從自媒體了解樓市,也加了一些杭州購房者的群。
當時,有個玩比特币的學長,喝酒聊天的時候,經常勸我們,如果有錢,可以去投一些虛拟貨币。我覺得比特币離我太遙遠了,但比特币的漲跌和房價漲跌有些類似,所以我慢慢開始考慮,不以一個住房者的需求去考慮,而是以一個投資者的需求去考慮買房這件事。
大四回杭州實習的時候,家裡有一些閑錢。在房地産信息中浸染了一年,學習了各種群裡的實際操作的我,躍躍欲試。我跟父母說,我想買房。
當時父母倒是沒有直接反對,但态度比較消極。他們已經沒有改善住房的需求了,也不想徒增房貸。我用了點策略,跟他們說我畢業後大概率要回杭州工作,而且和女友感情穩定,很快就會需要婚房,也向他們傳遞了買房可以投資,并不一定要自己住的觀念。
我父母比較民主,我們開了家庭會議,探讨了可行性,也計算了手頭的流動資金。最終,我父母同意了我的看法,我有了第一套房。那一次,我們把家裡所有的流動資金都投了進去,而且月供壓力瞬間提升。
在這種狀态之下,我馬上開始思考下一步。在學習了很多買房投資人的案例後,我又一次升華了,我發現,在好的市場環境下,應該把房子像股票一樣去運作。
投機客經常會把房子買進賣出,雖然有些時候也會虧錢,但沒關系,就像股票割肉一樣。最終,他們會把手上的老房子全都抛掉,留下一些新的、地段好的、品質有競争力的房子,保證手上的房子保值率和升值潛力一直是最高的。
當時,家裡有一套 10 年前買的商品房,種種考慮下已經是非優質資産了。我建議把它賣掉,這是我和父母觀念的第二次沖突:父母認為,那套房子能提供可觀的租金收入,是一項很穩妥的投資。貿然賣掉,實在是太激進了。
我用股票的思維去說服他們。那個小區的行情呈下降趨勢,很難賣出合适的價格,未來一定是貶值的。在當前的窗口賣掉,心痛一時,但可以空出一張房票,賬上也能多出一大筆現金。
賣掉那套老房子之後,家裡已經沒有首套房名額了,隻能全款買房。當時,我是以婚房的标準去挑選下一套房子的。二手房價格倒挂的情況下,我想複刻自己第一套房子的方式,去搖号。但搖号搖了很多個樓盤,都搖不到。
這麼多年交流下來,我和買房群裡的很多職業炒房客已經成為朋友了。我向他們請教,搖不到号怎麼辦,他們告訴了我一些灰色地帶的操作方式,去如說去農村找很多有杭州戶口的老人,給他們一點好處費,把這些老人的身份證拿過來,以他們的名義去搖号。
當時我做了一個判斷,我是以家庭為單位購房,背負着整個家庭的責任,不适合去做這種比較風險比較大的事情。因此,我沒有采納職業炒房客的方法,還是自己老老實實搖号。
但我搖了很長時間也沒有搖中,于是我開始考慮二手房。那時杭州二手房最貴的時候,很多人上來就會告訴你,千萬不要考慮二手房。但我結婚的需求比較迫切,所以就開始研究,怎麼才能 " 一房一價 " 地考量,去買到一套有優勢的二手房。
我的經驗是,首先選擇一個你認為合适的區域,但不要選擇該區域标杆式的最優質的二手房。因為這樣的優質資産,在房價飙升的環境下,已經透支了升值潛力。應該去考慮該區域裡次優選小區的二手房,價格會比較實惠,并且往後可能還會有一定的升值潛力。
現在,我已經結婚,妻子和我的收入上升,也準備迎接小生命了,所以我即将開啟第四個購房計劃,置換成一個更大的房子。有了之前三套房的經驗,我的選擇面變得非常廣。
父母那一輩在購房上的想法可能不如年輕人敏銳,所以我一直覺得,自己有義務幫父母扭轉他們在房産投資上的觀念。因為最終,我們買賣房産帶來的收益,不僅可以供養整個大家庭,還能改善父母的養老環境。
(葉夏、南海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