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
陳春花 / 文
任何理念得以落實,核心關鍵都是領導者的行動。領導者隻有不斷審視自己的行動和信仰,是不是真正服務于業務、顧客和員工,才能構建一個上下同欲的團隊,找到企業持續增長的出路。
因此,面對複雜多變的環境,領導者有六個根本性的工作需要完成。
行動 1:至關重要的能力——模式識别。
在管理學領域,模式識别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能力,即從各種環境中,看透表象,發現内在基本規律的能力。
爲什麽模式識别在今天顯得特别重要,并不是要不要跟上潮流的問題,而是我們需要審視企業的管理模式、組織模式、商業模式,與顧客和夥伴的合作模式,是失效的還是進化的?
德魯克定義企業家," 企業家将變化視爲正常的和健康的。通常,企業家并不引發變化。但他們總是積極尋求變化和回應變化,将其視爲機會并加以利用,這就是企業家和創業的定義。"
因此,我把 " 模式識别 " 作爲領導者的第一個行動,我們必須擁有模式識别的能力,理解變化,并把變化轉化爲機會。
行動 2:根本性的工作——與顧客在一起。
對管理者和領導人而言,一個很明确的要求,就是達成組織的高效運行并産生績效。也就是說,一旦成爲企業的領導者或管理者,我們就要求完成組織的績效,不斷提高組織的運行效率。組織的效率其實來源一組人即 " 顧客 "。因此,領導者的第二個根本性的工作就是與顧客在一起。
今天,顧客邏輯更可靠,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滿足顧客需求獲得增長,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探索和創新顧客需求獲得增長。
工業時代,企業的發展源于兩個邏輯,一個是資源邏輯,比如财務資源、人力資源或者技術資源;一個是産業邏輯,比如大家更在意成本、規模、産能、質量體系等等。
但是,今天不管是資金、技術還是人,都是流動的。在産業的概念中,我們遇到的很大挑戰是數字技術之下,産業的邊界在被打破,産業的要素在重組,産業其實在被重新定義。如果資源在流動,産業在被重新定義,還有什麽邏輯是可靠的?那就是顧客邏輯。
所以,我們對于行業和資源的認識,可能都變了,我們需要有能力和顧客在一起。
如果 " 顧客邏輯 " 更可靠,我們必須了解構成顧客價值的空間變了,從一維變爲三維空間。也就是說,如果你真的理解顧客邏輯,就必須在傳統的空間之外,再構建兩個空間。
業務—客戶維度價值空間。這是傳統的價值邏輯。
運營—組織維度價值空間。也就是說,我們整個組織系統,内部所有的資源,能不能更好運行起來,更好地觸達顧客,并讓顧客感知到。
産業—夥伴維度價值空間。我們如何通過跟産業夥伴的活動,讓顧客更好感知價值。
如果我們用三個價值空間來理解顧客價值,我們的機會在變多,而不是變少。
大家對未來和未知有很多的迷茫,但我仍告訴大家不要焦慮,如果我們更快地找到另外兩個價值空間,增長是一定可以實現的。
行動 3:基礎而持續的職責——激活組織。
對領導者而言,激活組織是一個基礎的工作,需要領導者一直去做,這些基礎而持續的工作最核心的部分,是讓整個組織被激活。
如何讓組織把握主動性,需要組織成員具有創造性,組織成員的創造性,取決于組織的氛圍,也就是組織成員不斷被肯定,感覺充滿機會和可能性。我們把這個稱之爲組織活力。組織活力是由管理者不斷推動并去實施的。
形成組織活力,需要管理者做幾個動作。授權各層員工,創建可見績效。我們往往比較關心高層的授權,但是如何讓整個組織是被激活的,各層級都要被授權。
在真正的管理實踐中,授權是非常困難的,有三方面的原因限制了我們做授權:
第一,如果企業不是信任、合作的文化,做不了授權。
第二,授權取決于整個組織是否建立了明确的責任體系。
第三,授權需要整個管理層和員工有能力去勝任。
換一個角度,這三點也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先要有明确的授權,同時從管理者到組織體系共同去建設這三個方面。一旦我們有能力建立這三方面能力,企業就進入了良性循環,整個組織被激活了。
在這個過程中,組織的管理模式也有了一個很重要的調整,就是成爲 " 激活—賦能式 "。我們在組織管理模式當中有三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 命令—控制式 "。我并不是否定 " 命令—控制式 ",如果我們的目标很明确,整個行業和市場的環境也很穩定,整個公司以品質和效率作爲基礎," 命令—控制式 " 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第二種模式," 服務—指導式 "。随着人的自我意識的提升,每個人都希望貢獻自己的價值,尤其是年輕人成爲企業最主要的人群,不願意被命令和管控,所以在管理模式上,就出現了 " 服務—指導式 "。" 服務—指導式 " 最大的好處是讓人更好發揮,并在幫助之下獲得成長。這會讓年輕人比較快成長起來。
第三種模式," 激活—賦能式 "。爲什麽我們今天要讨論 " 激活 - 賦能式 "?因爲 " 命令—控制式 " 的三個條件變了。首先,我們沒有辦法明确界定目标;第二,産業環境和市場環境一直在變動;第三,我們不僅需要品質和效率,還要有應對外部變化的靈活性。也就是說," 命令—控制式 " 的基礎條件完全變了。這也是組織管理的模式要調整爲 " 激活—賦能式 " 的原因。" 激活—賦能式 " 并沒有想象中那麽難,很多新興的企業成長速度很快,很大程度上因爲它們提供了很多機會和角色,讓更多人發揮才能。" 激活—賦能式 " 的管理模式,一個很重要的要求是開放靈活的組織結構設計。
組織結構的開放靈活,事實上我們要解決三對矛盾:
第一,大規模與劃小單元。
第二,集中控制偏好與組織開放。
第三,組織複雜程度與員工成長速度。
所以,我們需要思考,我們的組織如何平衡大規模發展和劃小單元矛盾,集中管理偏好和組織開放的矛盾,組織複雜性和員工成長的三對矛盾。當我們能回答這三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激活了組織,因此,激活組織不是運營業務的價值,而是組織與運營人的價值。
行動 4:穩定的核心選擇——戰略的長期承諾。
企業穩定的基礎其實是戰略的長期承諾,讓更多人共生,而不是在市場中競争。這是競争戰略和共生戰略的差異。
競争戰略回答企業如何與對手競争的問題,共生戰略回答企業如何在生态空間中生長;競争戰略看待需求端,從行業 / 市場的視角,共生戰略看待需求端,是客戶的視角;競争戰略在供應端是優勢的争奪,共生戰略是價值增長;競争戰略在戰略選擇差異化、總成本領先、集中;共生戰略是中樞戰略、組合戰略、客戶化戰略;競争戰略是取舍,共生戰略是兼得、促進。
最近我常常被問:陳老師,目前的環境下,是要規模還是利潤?
我的回答是:今天的經理人要訓練兼得,也就是既要規模也要利潤。
過去,我們可能暫時放棄利潤,以獲得更大的規模,拿到市場的機會,但是今天不是這樣的邏輯,我們需要兼得利潤和規模。因此,作爲管理者要訓練自己兼得的能力,這樣才能獲得共生的戰略邏輯,如果還停留在取舍,戰略的邏輯就不對。
在戰略當中,大家還需要注意,商業之所以能持續,因爲戰略解決了生活的問題,而不是商業讓戰略持續。隻要是對生活本身的解決方案和承諾,企業就一定會獲得長期的發展。
最後,戰略要緻力于增長而不是規模,隻有不斷增長,企業就可以一直發展。因此,大小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增長的可能性。
行動 5:明确的價值判斷——利他向善。
今天,能夠超越市場的力量,其實是價值觀。我們看那些沒有受到市場困擾,沒有受到經濟周期影響的企業,用什麽超越市場,其實是價值觀帶來的超越的力量,而這種超越市場的力量也幫我們尋找到了自己的空間。
同時,今天我們要爲組織注入意義。我們希望知道活着的意義是什麽,而這個意義就可以幫助我們吸引更多的人,讓更多人願意參與進來。
之後就是明晰的社會責任與承諾。爲什麽今天這麽多企業開始做 ESG,因爲我們很清楚企業與環境、社會和人類未來之間的必然聯系。如果我們隻考慮自己,社會環境越不會選擇你。因此,我們必須利他和向上,這個要求很清晰。
行動 6:領導者的自我約束——進化、擔當與勇氣。
領導者最重要的自我約束是什麽?我用了三個關鍵詞:進化、擔當和勇氣。
自我進化,意味着今天要和昨天不同,這裏面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我們訓練大家要兼得,而不是取舍。我們不要對過去耿耿于懷,而是要能力對當下的價值做釋放,我們也不能隻有想象,而是有能力轉化爲行動,把未來和機會變成現實。
擔當是指爲組織和個人找到目标、指引和依靠。以前,我們讨論組織就可以了,今天,我們要兼顧組織和個人。
勇氣意味着直面決策、認清現實、許下承諾。也就是說,作爲管理者,無論是否看清未來,是否擔心現實的情況,是覺得乏力還是堅強,都要直面現實。
結束語
最後,我用蕭伯納的話做結尾:未來屬于不按照套路出牌的人,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的人,隻對不确定性有把握的人,有能力和信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思考的人。
對照蕭伯納的話,我們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屬于能走向未來的人。如果你隻對确定性有把握,習慣了用經驗面對未來,或者特别願意回憶過去,不能放下過去的成功,也沒有機會。能不能不斷創新,導出新的可能性,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