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網站
2 月 27 日晚間,著名經濟學家厲以甯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 92 歲。他在經濟領域的建樹頗負盛名," 厲股份 "" 厲民營 "" 厲非均衡 ",市場給予的一個個綽号背後,記錄着他對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
" 體制改革、機制轉換 ",厲以甯的研究總是指向這一關鍵問題。改革開放以後,厲以甯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作爲主要研究方向;到 20 世紀 90 年代,大量農民工外出,激起他對城鄉二元體制和城鄉一體化的思考;2003 年開始,他以中央智力支邊協調小組畢節試驗區專家顧問組組長的身份,常去貴州畢節考察,研究重心這才轉移到農村問題上來。
雖然他說自己 " 從小生活和學習都在城市中,對農村情況不了解 ",但他後來對城鎮化的觀察、研究與理論,并不妨礙他在市場中又獲得一個新的稱謂:" 厲城鎮 "。
開出改革的藥方
" 城鄉二元結構自古就有。從宋朝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年以上的曆史。但當時盡管有城鄉二元結構,卻沒有城鄉二元體制。城鄉二元體制是 20 世紀 50 年代後期才建立的。" 厲以甯在《論城鄉二元體制改革》一文中總結。
城鄉二元體制和國有企業體制,曾是支撐計劃經濟的兩大支柱。改革開放以後,在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綜合國力大大提高,成就舉世矚目。但在厲以甯看來,還有一個大的問題尚未解決,就是對于幾十年來形成的城鄉二元體制的改革相對滞後,甚至可以說基本上沒有觸動城鄉二元體制。
這導緻的後果是,城鄉發展出現不協調,城鄉差距也呈擴大趨勢。" 農民工 " 成了這一體制下的代表性産物。尤其是上世紀 90 年代至今,城市發展駛入快車道,農民離開鄉土走進城市," 農民工 " 規模不斷擴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全年農民工總量已達 29562 萬人,相比上年仍在增長。
這個特殊的群體 " 漂泊 " 于城鄉之間,日常居住和生活空間與戶籍所在地分離,也無法享受與城鎮居民相同的福利待遇,由此引發一系列新問題——
例如,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之後,土地 " 撂荒 ";農民工進城後,家屬也進城了,子女卻無法在城市就學;每逢春運,大量人口遷徙,也同農民工回鄉探親有很大關系 ……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13 年,厲以甯在出版《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一書時,還着重提到一個 " 怪現象 "。" 中國現在的狀況是初次分配有差距,二次分配擴大差距。" 厲以甯認爲,這種不正常,正是由于城鄉二元體制造成的。
" 拿教育來說,城市人均教育經費多,農村人均教育經費少。即使是義務教育,農村學生學習質量也不高,讀完初中後就開始找工作 …… 這種情況慢慢會形成社會階層固化,影響到收入的初次分配。" 而在二次分配領域," 拿看病來說,城市職工看病公費醫療;農民工辦合作醫療的也要交一部分錢,還有的沒辦合作醫療。"
新問題、" 怪現象 " 怎麽解決?厲以甯開出的改革 " 藥方 ",就是城鎮化——如果不從體制、機制上着力,不把城鄉二元體制改革作爲今後改革的重點,農民就始終難以擺脫困境;如果不推進城鄉一體化,農民就無法與城市居民一樣享受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厲以甯在多個場合提到城鄉二元體制改革的緊迫性。他說,統籌城鄉發展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改革城鄉二元體制,這是中國下一輪改革發展的重點,也是一場偉大的社會變革,爲此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艱辛。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 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此後,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斷推進," 将促進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爲城鎮化的首要任務 " 也被不斷強調。
走符合國情的道路
在厲以甯看來,中國地少人多,必須走适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也就是 " 就地城鎮化 "。具體又包括三個部分:
其一是城市老城區改造,通過工廠外遷形成商業區、服務區,改造成适合人居住的居民區、商務區、服務區、文化區。
其二是工業新區,新建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實驗區、物流園區等,通過工業化帶動城鎮化,成爲未來的新經濟增長點。
其三是農村新社區,指靠近城鎮的農村社區建設。它不僅是個單純蓋樓的問題,還要進一步園林化、走綠色經濟道路、完善公共服務,以及讓城鄉社會保障趨于同樣的标準。
" 新社區就是中國式城鎮化的主要特色,它們就形成未來新的小城鎮。" 厲以甯說,讓農民在這個區域适應由農民變居民,再自然而然向城鎮化走,向城鄉一體化靠近。
他曾提到:" 農民是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身份。"" 農民工 " 是在城鄉二元體制下産生的,随着城鄉戶口一元化,這一名詞也将消失。而轉移農民,并非隻有進城打工這一條途徑。更爲穩定、有效而又十分重要的途徑,恰恰是農民創業,并由此進入非農産業領域。
城鄉一體化改革,是首要的、具有關鍵性意義的經濟體制改革,包括城鎮化的推行、土地确權、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戶籍一元化等等改革與發展措施。這是關系到 " 以人爲本 " 原則得以貫徹的大事,也是可以帶來最大的改革紅利的大事,切不可等閑視之。
去年,新一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 年)》發布。據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解讀,上一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在空間上的着力點主要是,建設一個城鎮體系優、功能互補強的城市群。而新一輪規劃的亮點則是特别提出 "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特别補充 " 以縣城爲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補短闆強弱項、就地城鎮化 "。
厲以甯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他的暢想:也許到 2028 年,也就是到了中國改革開放五十年的時候,城鄉二元體制改革就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估計到那個時候,城鄉體制已經一元化了。曾經存在過的城鄉二元體制,将成爲中國曆史上的一段插曲。這位經濟學家笃信," 這是總的趨勢,誰也無法改變。"
達成 " 城鄉一體化 " 是個怎樣的局面?厲以甯繼續描述,戶籍是統一的,社會的職業分工是必要的,人們之間隻有居住地點的不同和職業分工的不同,權利是平等的,機會也是平等的。實現城鄉居民無身份差别和權利平等的目标,是城鄉二元體制改革的實質。
厲以甯說," 這就是城鄉一體化的真正含義。" 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共同富裕、走向繁榮的基本要義。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