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Sean Ye 圖丨源自網絡
全文 3000 字,建議閱讀時間 8 分鐘
本周直播規劃
周二:知乎直播:ChatGPT 會不會帶來大量失業?
(關注我的知乎賬号 Sean Ye 圍觀)
周日:視頻直播:模拟面試第 N 季
✎ 寫在前面
最近看到一種有趣的說法:
作為員工,我按時按量保證完成工作;作為老闆,按時按量給我發工資,這就結了。憑啥我要換位思考,去體會老闆的難處?就算我體會老闆難處了,他體會我了嗎?
其實,不少打工人,都和我側面表達過類似的情緒。
掙多少錢,幹多少事,我隻是一個普通打工仔,你領導交代我的事情完成了,就可以了。
至于公司賺不賺錢,領導業績是否能完成,管我什麼事呢?他們有什麼難處,和我有什麼關系呢?
憑啥我要體會老闆的難處?他也不會體會我的難處啊。
我很理解這種想法,但我不太支持勞資對立的想法。
我承認在有些比較惡劣的公司和老闆那裡,他們對于員工僅僅是壓榨,扮演了惡人老闆的角色,這種「周扒皮」型老闆的确不用我們體會他們的難處。
但絕大部分公司的情況是複雜的,有些老闆是願意分錢的,願意給高薪的,甚至願意幫助員工解決員工的難處的。
這種公司就不能簡單的用勞資對立,階級對立,盤剝剩餘價值來描述。
在這種情況下,我建議大家:
不用為老闆着想,但要為自己的職業前程着想;
不用體會老闆難處,但要試圖體會業務的難處。
1
企業和打工人可以雙赢的
理論上說,當企業招聘你的時候,你和公司的利益應該是一緻的。
你完成基礎工作,老闆按時按量發工資,雙赢。
但時間不是靜止在這一刻的。
無論是你,還是一家正常公司,都會希望雙方持續雙赢。
公司會發展,你的職業前途也在發展。你不可能永遠隻看薪水,你一定會期待更多的收獲,無論是同事之間的默契合作,還是行業裡對你作為專家的尊重,以及實現自我價值的終極需求。
就像馬斯洛需求裡提到的,你的需求不可能始終隻是: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你會逐漸有更多的需求。
公司也一樣,如果公司發展了,業務擴大了,可能會提拔你,可能會安排你主導更多項目,無論是公司還是你的老闆對你也有更多的期待。
當然,相輔相成的是,有更多期待,就應該有更多的回報:公司可以為你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可能是晉升機會,也可能是服務頂級客戶的機會,這些機會放在你的簡曆裡,會對你未來的職業發展,掙更多錢,更受人尊重,也能有機會實現自我的價值。
你的所有目标不一定是在現在這家公司實現的,但這段旅程應該對我們自身的職業發展有所幫助。
這是正常的職業規劃:一段我們和老闆 / 領導的雙赢之路。
相反,如果公司發展得不好,那麼可能放棄重要的項目,導緻你失去了好的發展機會;也可能人員縮減,會影響你的工作心态,甚至影響你的收入。
所以,我們希望的是雙赢,而不是雙輸。
想要雙赢,不僅需要我們過得好,也需要企業發展好。
2
體會業務的難處
我一向反對體會老闆的個人的難處,因為老闆的難處很多時候無解。
在很多創業公司,大多數時候,是老闆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導緻業務做砸了。
就像之前聊過的每日優鮮的案例:《》
是老闆規劃的業務方向,是老闆搞出的末位淘汰,是老闆沒有給員工支付應該支付的薪水,也沒有支付應該有的賠償金,導緻員工在拼了一整年後,第一次團建是在仲裁院門口 ......
在這個時候,如果公司說不能按照法律賠錢,那麼老闆是希望你體會他的「個人」難處……
更直白一點,其實是想賴賬。
就很離譜。
我的建議是:不要體會老闆難處,要努力去體會業務的難處。
體會老闆難處,頂多是人情世故;體會業務問題,是提升自我價值。
但為了我們自己自身的能力提升,為了我們的簡曆有着更好的背書,去思考業務問題,解決業務問題,是我們打工人的價值。
這不是為了老闆,為了我們自己着想,為了我們自己打造更好的簡曆背書,為了展現我們自己解決業務問題的能力。不過在這一過程中,公司也受益了。
我在互聯網公司那幾年,公司每年都要舉辦駭客馬拉松活動,幾天時間内不用員工撲在日常工作上,反而把重心放在如何創新上,這些創新并不會馬上給公司帶來收益(有些項目可能永遠落不了地),但公司卻願意鼓勵員工拿出工作時間來參與這種活動,甚至拿出獎金激勵員工參與。
理由很簡單,因為在這個時候,當員工擺脫了日常瑣碎工作,開始思考業務發展方向的時候,公司是得利的。
再次強調,公司和員工的利益,在這個時候是一緻的。
3
為什麼要體會業務的難處?
為什麼要體會業務的難處?
我想唠叨給大家的是,體會業務難處不僅幫了老闆,也幫了自己。歸根結底,是幫自己赢得了更好的「錢途」。
大家可以想一下,當你離開公司的時候,你能帶走什麼?
資源?不太可能,每家公司都會嚴防死守自己的核心資源不會被員工帶走。
我們能帶走的,隻有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其他公司願意為我們買單的原因。
2018 年,我參加過一個創業項目,失敗了。
我給一起創業失敗的小夥伴們都推薦了一些工作機會。
其中一個碼農小夥子,後來面試了一家公司,被問到:「你覺得你們這個創業項目為什麼最後失敗了?有什麼經驗和教訓?」
他說不出,他認為畢竟自己隻是一個敲代碼的,既不做業務,也不是産品負責人,所以這不是他應該思考的問題。
最後,他沒拿到 offer ——因為他并沒有體會業務的難處。
我和他單聊了幾個小時,把創業項目的前因後果又和他說了一遍,幫助他了解項目失敗的原因。
我的觀點是:失敗是人生常态,重要的是你如何去思考失敗的原因,以及盤點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有了思考,未來再有類似的機會,才可能成功。
而這個思考的過程,業務複盤的過程,非常重要。
雖然項目失敗了,我們在半年多後就丢掉了工作,但企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曆練的機會,這個機會能夠幫助我們未來拿到更好的工作機會,拿到更高的薪水——前提是,我們能夠通過這個機會去體會業務的難處。
4
當利益不一緻時
勞資雙方是合作關系,利益一緻,就在一起;利益不再一緻了,那就揮手告别即可。
公司和員工的利益不可能永遠一緻。
有些時候,我們員工希望的是晉升,而企業提供不了這樣的機會;
有些時候,員工希望工作生活平衡不用出差可以多照顧家人,但企業需要你常駐海外,參與項目;
更多時候,員工覺得自己的能力值得更高的薪水,或者得不到領導的重用,這個時候,雙方利益就不一緻了。
雙方利益不一緻的時候,員工可以選擇跳槽,公司可以選擇協商解除勞動協議。
這個時候,不用為老闆思考,說自己賠償金是不是拿太多了,或者道德潔癖上線,覺得自己不應該拿到年終獎就跑路:《》
這個時候,為自己和家人思考多一些。因為你和公司不會未來長相厮守了,你隻需要堅守一些道德底線就行,比如:把公司财物還回去,不洩露公司機密信息……
✎ 寫在最後
總結一下我的核心觀點:
不要僅為老闆思考,要做的是從業務角度思考
員工和企業有共赢的點,為業務思考,幫助企業發展,也是幫助自己個人成長;
即使未來和企業利益不一緻了,當我們離開時,對于業務的思考和複盤,依然能有助于我們拿到其他好機會。
如今很多網友喜歡把勞資矛盾上升到階級矛盾,開口就是剩餘價值剝削,我理解。畢竟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大家都讀過。
但這樣就無法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了。
因為你都上升到敵我矛盾了,解決方案似乎隻有把老闆吊路燈了。
每段工作旅程都是一段修煉,重要的是我們在其中收獲了什麼,其中一定有錢,但也應該有更多的收獲,比如職業發展前途,比如行業裡被同行們尊重認可,比如在這個世界裡留下一些有價值的印記。
以上經驗,僅适用于我過去 17 年工作經驗裡服務過的民企和外企,對國企和公務員崗位,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