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9 月 13 日訊(編輯 潇湘)英國芯片設計公司 Arm 将于本周四開始正式上市交易。而眼下,不少美國散戶投資者也希望能在這次備受期待的公開募股中分得一杯羹,但他們需要注意了:散戶投資者在搶購熱門上市股票想要 " 喝口湯 " 時,往往會被 " 燙到嘴 "。
Arm 的目标是在紐約市場上籌集到約 50 億美元,這注定将是 2023 年迄今規模最大的 IPO。然而回溯近年來,其他大型上市公司的回報大多令人失望。
據知情人士表示,由于由日本軟銀集團擁有的 Arm 在普通消費者中并不算特别知名,因此該公司正把上市招股的重點放在機構投資者身上。
這樣一來,大多數普通投資者隻能在 Arm 股票正式開始上市交易後,以可能變得更高的價格買入。而業内的一項統計分析顯示,由于散戶投資者持有個股的時間平均不到一年,最近的曆史表明他們可能會遭遇虧損。
根據這份截至上周五的數據分析,過去四年中美國 IPO 規模最大的 10 家公司,較上市首日的收盤價平均下跌了 47%。而如果投資者在這些公司高調上市時出現的頂部買入,情況會更糟,平均損失達到 53%。
雖然對業餘散戶投資者來說,涉足個股本身就是一項出了名的高風險嘗試,但上述分析仍突顯出,在上市第一天買入轟動一時的 IPO 可能有多危險。事實上,即使是受邀在交易前認購這 10 隻新股的機構投資者,也會平均面臨 18% 的跌幅。
在這前 10 大 IPO 股票中,隻有兩隻股票較 IPO 時的發行價錄得上漲,分别是:軟件銷售商 Snowflake 和愛彼迎 ( Airbnb ) ,後者的回報率高達 111%。
作爲對比的是,标普 500 指數大盤自上次每次大型 IPO 以來平均上漲了 13%。
佛羅裏達大學研究 IPO 的教授 Jay Ritter 表示," 如果你在市場上買入,平均而言,你是以高于發行價的價格入場的。對于幾乎所有散戶投資者來說,購買并持有低成本指數基金才是最佳策略。"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雖然 Arm 是一家 B2B 公司,消費者的品牌認知度不高,但其 IPO 的宣介可能仍會吸引散戶投資者的興趣。因爲今年以來,處于人工智能熱潮中心的芯片制造商英偉達一直是散戶的心頭摯愛。
追蹤散戶交易的 Vanda Research 高級副總裁 Marco Iachini 表示," 無論 Arm IPO 結果如何,你都會看到散戶社區的一些小衆投資者試圖參與其中,盡管不會達到我們在 2021 年看到的那樣狂熱。"
根據周一的最新消息,作爲初秋美股 IPO 的重頭戲,Arm 的 IPO 目前已經獲得 10 倍的超額認購,消息人士稱承銷銀行可能會在周二下午提前一天結束認購,但 IPO 定價仍将在周三公布,正式交易則會在周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