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 2》票房破 40 億就差臨門一腳。
網友早就按捺不住了,上映之初就連夜催更。
球 3 拍得差不多了吧!
球 4 的文件夾新建好了吧!
△ 還在化緣的郭導:聽我說謝謝你
心急如焚的可不隻是網友。
中核集團發文力挺電影《流浪地球 2》後," 國家隊 "紛紛下場,來了次團建式的喊話。
有儲備核能的,有設計機械外骨骼的,還有深海建龍宮的 ……
當真是:你們盡管想象,我們負責實現。
" 小破球牛 ×" 真不是空話。
爲什麽各國都開始重視科幻片?
科幻指向未來,也指向人類對未來話語權的再定義。
而我們的科幻片越來越硬核,注重實操,照進現實。
作爲資深觀衆,Sir 想深挖這些優質科幻片,卻又不是對口專業。
突然觸及到了知識盲區。
不過,還好有 " 高人 " 幫忙。
之前 Sir 在寫《流浪地球 2》的細節分析時,想查下裏面的 " 失重場景 " 是怎麽模拟出來的。
有條在知乎的回答特别專業,定睛一看。
嘿,這不是郭帆導演本人嗎。
原來這些看似可望不可即的大佬。
就在知乎裏,就在你身邊。
今天 Sir 就想帶你看看,一部電影被玩上了天是什麽樣的。
01
要論《流浪地球 2》最硬核、最出圈的法寶有哪些?
非太空電梯、量子計算機莫屬。
電影裏,這些炫酷高能的科技就像硬設定大 show 特 show。
但落地現實,你要細問,從哪兒來的,可實施嗎,什麽原理?
科幻片也不是瞎編。
" 太空電梯 " 的概念,早就由 " 航天之父 " 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在阿瑟 · 克拉克 1978 年出版的《天堂之泉》裏還有描述。
既然有火箭,那爲什麽還要造 " 電梯 "?
讓他來回答你——
專門從事納米科學研究的梁文傑大佬,就指出了火箭的根本問題:能源。
化學能推進效率太低,航天器還沒法重複利用,哪怕是高如土星 5 号的一百多米火箭,飛過去之後,返回艙非常簡陋。
而太空電梯,是一個 " 跳出盒子 " 的理念。
它節能地把飛船帶到高軌道,解決了離開地球引力圈需要燃燒大量燃料的的問題;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飛船複用的問題,降低了傳輸成本和對人體素質的需求。
那,有機會實現嗎?
大佬也直言不諱,很難。
一個是地理位置的選擇。
未來空間站有繩索牽引,飛行要與地球保持同步并盡量穩定。
因此,空間站的位置需要處于赤道上方。
這也就是爲什麽,太空電梯要建在處于首都就在赤道上的加蓬共和國,且高度須達 3.6 萬公裏。
這樣,才可以保證上下軌道同步,依靠地球赤道的離心運動産生的加速度,與地球重力保持天梯的受力平衡。
另一個,是材料怎麽選。
片中呈現基地柱子,是電磁彈道軌道。
動力系統,是電磁彈射 + 火箭輔助渦扇動力 + 電磁牽引。
大佬肯定了劇組的 " 超前性 ",接着還讨論到了特現實的材料價格問題。
得出結論:經驗積累夠了,工業真需要了,整!
錢,不是事兒。
看《流浪地球 2》,你是不是還有另一個疑惑,同樣作爲量子計算機的組成部分。
Moss 和圖丫丫的關系到底是什麽?
梁文傑沒讓人失望,上來就是一個清晰明了的概念區分:
MOSS 是機器意識。
機器意識代表絕對理性,他靠學習不能理解很多 " 非理性 " 的知識。
比如,個體可以爲了種族的生命延續,可以反趨利避害的生物性去犧牲自己;圖恒宇危難關頭,還關心女兒能否幫他拯救死後的世界。
這種超強大的 " 學習 " 是有限的,到後期甚至沒法依靠觀察甚至故意制造事端來考察人類行爲來進化。
那麽,就需要抓一個人類思維樣本到 " 體内 " 進行研究。
而圖丫丫的特殊之處在于,她是通過 400 多叠代真正産生了 " 思維 "。
因此,她是世界的第一個真正的數字生命。
她的上傳、覺醒,和機器的對話,讓機器做出了許多許多沒做出的決策。
此外,還一個根源性的問題有待解決:
如何判定一個系統是否具有意識呢?
中科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員王元卓在知乎上做了補充,Sir 總結一下,就是要看它的信息整合能力,系統判定因果的能力或意識程度,以及系統是否能自主進行增量知識,并有推理能力。
沒錯,這三條 Moss 似乎都滿足了。
但,王元卓也強調,數字生命的起源模式不同:
一種是程序的設計者從零開始構建,就像生命從胚胎細胞開始發育一樣,設計者給數字生命感知新知識、學習行爲和生成新的目标的能力,讓她自主生長。
另一種是用腦機接口,将人大腦中的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複刻、數字化到計算機裏,實現對人生命的數字化複刻。
因此,沿着不同的道路,展開方向也不同。
不能說是茅塞頓開,也算是恍然大明白了。
什麽樣的答主能如此準确、博學?
畢竟,人家是專業的。
這些說着 " 謝邀 " 的大佬們,是職業科學顧問。
2022 年《獨行月球》上映,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研究員、知乎上名爲 " 狐狸先生 " 的李然作爲科學顧問參與并出現在片尾(片中用的就是他的筆名)。
這是我國科幻電影史首次正式出現 " 科學顧問 ",并在片尾有相關署名。
明明主打的是科幻喜劇片,就這麽嚴謹。
而《流浪地球 2》上映,中國科幻電影第一次邀請到多個領域的科學家擔任科學顧問。
顧問的參與程度已經非常深入——
從世界觀架構,到劇情合理化,到落地執行,參與進電影創作的各個流程,爲中國科幻電影的制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這樣的大佬,我們在知乎上就找到了 6 位。
有和《三體》裏汪淼是同行的碳納米管研究大佬梁文傑;有參與《流浪地球 2》的中科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員王元卓;有參與了《獨行月球》的李然(知乎名狐狸先生),主譯了《星際穿越》、參與《流浪地球 2》的苟利軍(知乎名Flyingspace),《三體》劇版的科學顧問、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博士張沛錦(知乎名PJer)。
這學術積累,這答題分量,狠狠拉滿。
還有一位,是中國計算機學會(CCF)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主任助理崔原豪,知乎名" 甜草莓 "。
在他回答的 " 如何評價電影《流浪地球 2》?" 下,有 2.3 萬的高贊。
畢竟,這是他花了四天細緻複盤出的世界觀解析。
再次印證了,《流浪地球 2》的功夫,下得真是足。
△ 知乎 @甜草莓《流浪地球 2》科學顧問工作部分彙總
回答中還談到了大型電影項目裏,科學團隊、編劇團隊和制作團隊的 " 拉鋸大戰 " 問題。
嗯,Sir 能想到編劇團隊看到你這份" 數字生命項目遵循的外部輸入産生認知,認知 + 記憶産生情緒,情緒塑造行爲 "的基本框架時的心情了。
看懂電影容易。
但要想看透,看出更多 " 弦外之音 "。
知乎,真能幫你的知識與國際接軌,無限續航。
02
以前的劇,劇組忙的是宣傳造勢。
但現在,大家開始重視起售後服務了。
看劇時有什麽困惑,直接問,導演和演員親自下場解答。
今年 30 萬人評出8.5的《三體》劇版,拍攝過程可不簡單。
甚至可以說,處處心酸。
不信?
楊磊導演現身說法,不賣慘不煽情。
聊的,都是劇組裏實打實的困難。
首先是創作階段,《三體》的大類型是 " 科幻 ",可它的時間跨度很大。
科幻下面,又有太多太精細的分支了。
基本上,《三體》囊括了曆史片、動作片,還有點西歐風的魔幻主義。
要把他們無縫銜接在一部電視劇裏,鏡語風格上,很是考驗導演的功力。
幽靈倒計時高壓之下的汪淼,該如何還原北部林場的年代感,如何還原紅岸基地,還有諸如古筝行動,質子展開、周文王與纣王、人列計算機、哥白尼與格裏高利教皇等這些經典的名場面。我也非常幸運,可以在一部戲裏體驗那麽多種類型片的拍攝,讓我作爲導演過足了瘾。
——知乎 @楊磊夢飛龍
在抓住原著精髓後,敲定以現實主義風格貫穿全劇。
因此,有曆史回望、反思的厚重感。
可這,并不意味着缺乏科幻的 " 想象力 "。
能将書裏有趣的實驗影像化,就是絕好的展示機會。
曾經,人類所有的文明都建立在 " 規律 " 之上。
可現在,在智子的幹擾下,規律不存在了。
導演将書中 "5 次台球 " 的例子,生動形象地拍了出來。
第一次,黑球正常進袋。
第二次, 黑球滾出的曲線很妖娆。
第三次,黑球飛到了天上。
第四次,黑球仿佛有了生命。
第五次,黑球以光速穿透一切阻礙,飛出了太陽系 ……
這,還是想象與實拍對接順利的。
最艱難的,莫過于實拍階段,萬千矚目的" 古筝行動 "。
在中國科幻史上必須封神的一場戲——
" 隻有頭發絲十分之一的高強度納米飛刃可以将一艘巨輪切割成一疊向前推開的撲克牌。"
楊磊導演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惜疫情期間,真沒辦法。
想去巴拿馬拍古筝行動的計劃由于國際航班熔斷,也泡湯了,隻能在國内從四川一路向北尋找合适的河流取景,最終用十幾處場景拼接出了現在的古筝行動 ……
但,還是尋求到了最佳的變法。
最後的效果,相當成功。
從人物視角、動線、船身、人物、細節全方位遞進表現。
完美平衡了原著、影視效果和不能太血腥的硬性要求。
在 Sir 看來,現在比科幻片更科幻的是。
你問了一個問題。
下面就回了一句 " 謝邀 ",再看答主的名字:James Cameron。
開玩笑嗎?
如假包換。
次元壁裂開就是這感覺吧——
△ 真 · 人在美國,剛下飛機
技術狂魔卡導真的掏心掏肺,一點不把你當外人。
還直接仔仔細細給你介紹動捕原理,從換場景拍攝聊到水下拍攝。
1.7 萬的高贊,回答就是有料。
△ 知乎 @詹姆斯 · 卡梅隆
《沙丘 2》,Sir 今年最期待的科幻大片前三。
丹尼斯 · 維倫紐瓦,去年就回答《沙丘 2》開始寫啦。
順便,再炫一下漢斯 · 季默不時發來的 " 聖誕禮物 "。
△ 知乎 @Denis Villeneuve
沒錯。
你可以和卡神牛蛙,在知乎互動啦。
03
Sir 聊過很多次,内娛很難見 " 真人 " 了。
聊天,不是廢話連篇虛頭巴腦,就是腦袋空空無話可說。
可最近 Sir 挖到寶了——
兩個被人念念不忘的 " 反派 ",真實思考、真誠表達。
一個,是靠《狂飙》裏的高啓強事業上終于狂飙突進的張頌文。
Sir 寫過很多次,他的表演造詣,他的表達,他的 " 細節控 "。
高啓強看似是他爆火的 " 起點 ",但其實是他許多過往角色的綜合體。
你能看到《春風沉醉的夜晚》裏的工廠老闆;能看到《西小河的夏天》裏的中年教導主任和妻管嚴;能看到《風中有朵雨做的雲》裏的建委主任;能看到《掃黑 · 決戰》裏的落馬官員 ……
知道張頌文的戲好。
現在他講起戲來,更加覺得意味深長。
翻開張頌文的知乎回答,原來在爆火前,他就一直在認真地耕耘這一畝三分田了。
從《西小河的夏天》,分享自己如何結合自己真實的生活經曆,把生活裏父親軍人身份對自己的影響,轉移到角色顧建華身上。
如何塑造一個 " 嚴肅古闆 " 的父親?
是自以爲對孩子很好,但孩子很讨厭。
他講了" 一杯牛奶 "的故事。
父親在我起床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奶粉爲我調好一杯牛奶。在我的記憶中,那種牛奶特别膻,很難喝,但我還是會裝作滿臉幸福的樣子把牛奶放到嘴邊,然後趁他一轉身離開就迅速把牛奶倒在陽台,最後再拿着空杯子假裝喝完的樣子出去吃早飯,每次把空杯拿出去,爸爸都會把杯底的那一點點牛奶喝完,并且一本正經地告訴我,他小時候從來不知道牛奶的味道,希望我能珍惜。他每天都不厭其煩地說着同樣的話,但他越說我就越不願意喝。就這樣,每天早上都是他沖牛奶,然後我再偷偷地倒掉,屢試不爽。
——知乎 @張頌文
這份小心翼翼維護的 " 牛奶情 ",翻車了。
張頌文的描述裏,甚至帶上了電影鏡頭的運動。
畫面感太強了。
" 出事 " 那天,看着我把杯子放到嘴邊後,爸爸像往常那樣出去了,兩秒後剛好折返回來要和我說什麽,我手中的牛奶正在徐徐下降。那一刻你懂嗎,時間瞬間凝固,兩人定格,四目相對,本能喪失的我居然堅持把最後一滴牛奶倒幹淨。父親當時的臉色極爲難看,但他什麽也沒說,沒有怒吼,沒有責備,隻是輕輕地出去了,我能感覺到他離去的背影很複雜。
在 " 如何評價電影《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中,他發出了自己的 " 人物小傳 " ——
用第一人稱,描述了怎麽對林慧一見鍾情。
還激情爆照。
Sir 不劇透了,圖和文都好精彩,感興趣自己去搜。
《隐秘的角落》爆火之後,他寫了 " 給朱朝陽的一封信 "。
以及《掃黑 · 決戰》裏,他如何貼近 " 曹志遠 " 這個角色的。
他搜了很多專題紀錄片,觀察落馬官員的神色,做人物小傳。
由此,才有了那幕精彩至極的監獄 7 分鍾無劇本獨白。
另一個,是讓 Sir 念念不忘 18 年的反派大女主。
《小魚兒與花無缺》中的江玉燕。
不用畫眼線就能黑化、頂着空氣劉海,殺得隻剩下劇名的女人。
也是她讓網友們領教到,什麽叫如花似玉的 …… 童年陰影。
殺死要入宮的姐姐,入宮成爲寵妃;翻譯秘籍,學神功,殺劉喜;爲了男神假懷孕;掉包男神喜歡的女人的孩子,殺母妻子;給男神下藥,睡男神;最後殺皇帝,皇帝還立了 " 她的 " 孩子爲太子 ……
這妥妥是女皇劇本啊。
楊雪的表演,真的賦予江玉燕無限可能性。
同樣是哭戲。
一場,是少女被迫毀掉母親靈牌、對父親失望透頂的絕望。
一場,是成爲武功冠絕天下的女皇,卻無法得到愛人的自嘲。
如此弧光完整,真的敢壞,壞的有理有據的女主。
當時,還是演員楊雪 " 撿漏 " 來的。
△ 知乎 @楊雪
相比于小花們追求 " 無公害大女主 " 心思,楊雪既有野心也敢于挑戰。
男的和女的裏,我都是最壞的?
不用想了,角色是我的了。
她還 " 坦誠交代 " 了她空氣劉海的由來。
不是角色設計,就是,額頭有痘痘,要遮一下。
這一遮,遮出了一個驚豔的反派。
不僅如此,楊雪還激情開麥。
從影視環境的角度,聊了下爲什麽 " 無人超越 "。
她并不說是自己演得好,反而說是整個環境的束縛。
拍戲的不單純,演員的不投入,角色的單薄、同質化。
現在太多的信息量,充斥着我們的人物,目的性太強,束縛了角色。
說句老實話,我越來越不習慣現在的這種文藝創作了,不單純,你像我現在拍的《仙劍》《皓衣行》這樣的古裝戲,邊拍邊宣傳。
我們那時候,現場除了劇照,啥也沒有,大家都在搞角色創作。
但是現在,如果你連 " 這 " 都包容不了,接受不了的話,好像沒有辦法融入現在的劇組,現在的這種拍攝,讓演員很難沉浸在裏面去的。
——知乎 @楊雪
楊雪之後,可能再無 " 江玉燕 "。
但至少,她還有這樣一個真摯表達的平台。
知乎,讓踏實的演員有一個表達自我、分享經曆的空間。
而觀衆則可以來這裏挖寶尋寶,就實在的問題進行交流。
看懂大片,吃透知識,挖寶影人,就來知乎。
挖寶沒門道?Sir 給指條路。
這一季度,是知乎的 " 科幻漫談季 "。
2 月份,知乎影視搭建了五場《流浪地球 2》主創 +" 科學顧問 " 直播。
邀請《流浪地球 2》導演郭帆,編劇、制片人龔格爾,視效總監徐建等做客直播間。
3 月份,知乎影視繼續舉辦科幻漫談圓桌會議——
科幻漫談 II:探索光影中宇宙的浪漫。
有 N 刷高分科幻片,讓影迷狂歡的時刻——
以國内外高分經典科幻影視與近 3 年新熱科幻影視作品爲抓手,通過細節挖掘、行業影響、影片迷思、跨領域延伸等角度來帶領用戶用顯微鏡看片。
有着眼于當下中國科幻崛起的思考——
基于中國科幻崛起(劉慈欣 IP 等)背景,讨論中國科幻發展、科幻類型片發展曆程等行業研究或熱點。
還有針對科幻小白和資深幻迷的專業探讨。
讓充沛的知識、真摯的表達,來得更嘹亮些吧。
我知道,你們也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