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深入人心的那句話 " 開寶馬坐奔馳 ",一個講的是操控,一個講的是舒适。
如果能把底盤懸架技術按時代來分——
底盤 1.0 時代
底盤機械性能提升:電⼦技術開始興起的時候,空⽓彈簧在 50-60 年代上⻋,作爲彈簧系統的⾼階應⽤,但還⽆法主動調節,更多是減少路⾯激勵,化解路⾯振動反饋。
接着會來到大家目前更爲熟悉的時代
底盤 2.0 時代
底盤開啓半智能時代,尤其是 " 單機 " 智能時代——以 BBA 的智能空懸爲代表,融合攝像頭等主動感知系統掃描識别路況,主動調整懸架舒适度,帶來⻋⾝平穩感受,提升動态感知質量。
最爲熟悉的一些空懸代表:奔馳 S 級的 MBC、奧迪 A8L 的 PAS、寶⻢ 7 系的魔毯智能空氣懸挂系、比亞迪雲辇、岚圖夢想家魔毯空氣懸架等
底盤 3.0 時代
AI 智能時代 - 底盤開始 " 聯⽹ ",并且開始像⼈⼀樣會思考;蔚來作爲領頭羊,打通底盤硬件、AD 感知系統、雲端數據,實現智能底盤數據、路⾯圖層信息共享和日日更新,在任何路況下都能實現底盤懸架主動、智能前饋調整。
既然時間有先後,就有 " 過去式 ",也有 " 新生代 ",現就提前走進蔚來,感受 AI 4D 的底盤技術。
舒适的一緻性
綜上所述在 " 過去式 " 中,道路是千萬條的,路面的情況總是不确定的。
比如十年前奔馳引用的 MBC 技術,或類似技術,到目前大多數的車企仍在采用。它會利用風擋處的 " 路面掃描攝像頭 ",可對車輛前方 15 ⽶内、地面高度 3 毫⽶以上的路況進行預掃描,在監測到前方路面有起伏時,魔術車身控制系統會自動改變懸挂中液壓挺柱的液壓油量。
通過一系列傳感器對車身運動及水平角度進行監測,颠簸所帶來的振動會經過車輪、液壓挺柱和車身三部分,而在這個過程中振幅會逐級進行遞減。最後帶來的效果是,⻋⾝始終保持水平且平穩的狀态,懸挂和車輪則負責颠簸的過濾。
但痛點是所有的預判與調整都無法保證每條路通過時,一緻性的乘坐體驗感,并且它隻有秒級動态,這樣在中高速行進時效果會大打折扣。
而蔚來這種舒适領航,它對路面的預判就像開卷考試,答案與結果都提前給您準備好了,小作業随便操。
一緻性,在多種路面連接情況下,底盤提前調節,以最舒适的方式通過它。
一緻性體驗 + 日日更的雲圖層,路面新增的坑窪都能及時更新信息,加上千裏眼的預判,實時把信息給到底盤,這種變量在舒适領航面前都不是問題。
蔚來技術擔當
未來是智能的時代,而蔚來汽車立志引領科技變革,怎麽打造 AI 4D 底盤?
它給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案
01 蔚來 AI 智能底盤的解決方案—— " 自适應 " 預測控制:4D 舒适領航 + 自适應懸架預測控控制。02 業内⾸創⻋輛 4D 維度(橫、豎、縱三軸以及時間)信息識别。03 蔚來自研 4D 路況圖層,支持六類路面事件(IC 和 ICS 提示:上坡、下坡、減速帶、小起伏、大起伏、連續颠簸)顯示。 04 懸架軟硬細分 32 個擋位,因地制宜匹配 8 套策略。
解決痛點
• 在日常出行的道路環境中,不可避免的會經過年久失修的路面、高低不同的減速帶、 有落差的橋梁接縫等颠簸不平的路段,可能引發小至颠簸、搖晃,大至爆胎、⻋輛損傷等意外情況。
• 同時,突發的路況也會對用戶的乘坐舒适性造成影響,如水杯、盛放湯汁的快餐盒, 可能因爲突然的颠簸震動而導緻液體溢出。
界面操作
蔚來智能系統 Banyan2.4.0,将首批覆蓋 ES8、ET7、ES7 、 EC7 等帶空氣彈簧 +CDC 動态懸架阻尼控制的⻋型,系統升級後就能感受 "4D 舒适領航 "。
行車駐車界面中,舒适領航默認開啓。
新增頁面,顯示懸架高度與懸架軟硬的具體情況。
上路體驗
全程拍攝記錄由副駕朋友完成,或車輛停止情況下完成。
屏幕地圖中會根據車輛行進中顯示 " 大起伏 ",并同步顯示在舒适領航頁面上。
蔚來技術人員調用出開發者功能,生成了一個圓圈,圈中小數字代表該路況的最大震動,大數字則代表了當前車輛行進中的震動數值。
從坑窪、積水坑、颠簸路面,路面凸起,橋梁縱坡等開過之後,底盤懸架的整體表現趨于穩定,利落、幹淨,完全不拖泥帶水,甚至車身都感覺很輕盈,舒适的感覺慢慢;更大的感受是輪子始終與地面貼合,有支撐,信息十足。
畫外音:試駕結束第二天,我趕緊找來了一輛 W222 奔馳 S450,S 的底盤減震明顯更硬,面對各種不同的颠簸路面、井蓋等它的震動回饋确實不太一緻。
參與新時代,見證智能電動汽車技術變革
• 蔚來推出行業首創 AI 4D 舒适領航,它比 BBA 在智能軟件算法領域叠代更快,理念更新。
• 旨在通過第三代底盤技術,将感知系統和底盤域融合起來,再結合雲端數據庫與定位系統,打造出全新的舒适領航,目前可以涵蓋路面 96% 工況,達成一緻性駕駛乘坐體驗。
• 依靠群體智能,随着時間推移,路況數據越多,路面事件越全,舒适水平将越來越⾼,爲用戶帶來平順、舒适、安心的出行體驗。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