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宮鬥,比電影中的情節還要精彩!
今天,僅僅過去 24 小時多,内亂第二幕就上演了:微軟等金主們很 " 生氣 ",想迎回 Altman。董事會已經接近妥協,考慮推翻其決定。
離職員工可能悉數回歸:OpenAI 首席戰略官 Jason Kwon 在周六晚的一份備忘錄中告訴員工,OpenAI" 樂觀 " 地認爲,公司能夠挽回 Sam Altman、Greg Brockman 以及在 Altman 被解雇後離職的其他關鍵員工。
Altman 今日在社交媒體發文稱熱愛 OpenAI 團隊後,OpenAI 臨時 CEO Mira Murati 評論了 " 愛心 " 示好。
目前,Altman 本人及 OpenAI 都未放出官宣聲明,如果劇情真的如此進行、Altman 順利回歸,那顯然,Altman 将成爲周末内鬥的大赢家。
一家公司的領導人如此迅速地被解職,然後又被重新接納,這在商界幾乎是史無前例的,尤其是伴随着董事會的大換血。
此舉與史蒂夫 · 喬布斯當年被董事會趕下台後,又重新回歸掌舵的劇本如出一轍,隻是要短得多。
下面,見聞君就和大家捋一捋此次 OpenAI 内部 " 宮鬥 " 的導火索以及導緻 Altman 下台的主因,還有矽谷最新的風向轉變。
OpenAI 大戲要逆轉了?金主想迎回 Altman
先說新的進展。
距離 OpenAI 内亂過去才一天多,多家媒體報道稱,那個趕走了 Altman 的董事會正就讓 Altman 重新掌舵進行談判。
毫無疑問,投資者的憤怒和恐慌,也讓董事會内部産生了分歧。
微軟和風險投資公司 Thrive Capital 等主要股東,正齊齊向董事會施壓,希望讓 Altman 回歸。
Sam Altman 已經對這些支持他的投資者們提出了要求:如果他要回歸 OpenAI,必須要設立新的董事會和治理結構;此外,有報道稱他也在考慮另外成立一家新的公司,讓 OpenAI 的前員工加入,比如那些對他突然下台感到不滿而辭職的員工。
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在第一種情況下,OpenAI 現任董事會成員最快将于本周末卸任。不過,目前局面仍在變化,Altman 和支持他的股東們還沒有做出決定。
還有知情人士表示,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一直在與 Altman 聯系,并承諾無論他下一步采取什麽措施,都會給予支持。
其他主要投資者,包括紅杉資本 Alfred Lin 和 SV Angel 創始人 Ron Conway 在内的幾位風險投資人都發表公開聲明支持 Altman。
OpenAI 内亂的根源:野心與安全
此次内鬥的根源,可能在于 AI 監管與商業化之間的矛盾—— OpenAI 首席科學家 Ilya Sutskever 無法接受 CEO Sam Altman 激進的商業化戰略,因此和其他董事聯手,趕走了 Altman 和公司總裁 Greg Brockman。
Altman 的野心 " 路人皆知 ",除了開發大模型,Altman 還計劃涉足硬件開發、AI 芯片等衆多産業。
Altman 尋求向中東主權财富基金融資數百億美元以創建一家 AI 芯片創業公司,與英偉達 GPU 競争;
Altman 還在争取軟銀孫正義的數十億美元投資和蘋果前設計主管 Jony Ivy 一同開發一款硬件設備;
他還投資了前蘋果設計師 Imran Chaudhri 和 Bethany Bongiorno 成立的 AI 硬件公司 Humane。
相比 Altman,Sutskever 更加關注 AI 的潛在威脅,曾多次表示,他的主要工作不是開發 GPT-5,而是弄清楚如何讓 " 超級智能 " 安全可控。
而且,近期多模态、GPTs 等一系列重磅功能的飛速上線,也讓首席科學家 Ilya Sutskeve 感到不安。他認爲,OpenAI 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弄清楚研究路徑,而不是急于匆忙部署産品。
因此,在 11 月 17 日的董事會議上,内鬥爆發了。
Sutskeve 當場表示,公司不應該繼續籌集資金和擴大規模,Altman 未經董事會同意就離開會場,随後被直接解雇。
" 奇葩 " 的董事會管理結構
上面講完了此次 " 内鬥 " 的導火索,那麽,Sutskeve 究竟爲何可以完成對 Altman 的罷免?
Altman 能如此輕易被趕走,這一切的根源或許都來自于 OpenAI 奇葩的董事會架構。
2019 年的時候 Sam Altman 創造了一個開創性的組織架構,由非營利性的 OpenAI, Inc. 和營利性子公司 OpenAI Global LLC 組成。在官網上,OpenAI 的基本結構圖顯示,用一家非營利實體去管理一家營利實體,後者可以接受投資并設定回報率,但是要在前者的治理下展開運作。
由于董事會仍然是非營利組織的董事會,因此每位董事都必須履行其信托職責,以推進其使命——安全、廣泛受益的 AGI。雖然營利性子公司被允許賺取和分配利潤,但它必須遵守這一使命。該非營利組織的主要受益者是人類,而不是 OpenAI 投資者。
這個看似很公平的分配,其實埋下了一個隐患,就是爲了避嫌,來自非營利實體的管理通常都是社會人士,他們代表的是自己的價值觀。
而且,OpenAI 董事會獨立性很大,就連 Altman 也不直接持有股權,進一步削弱了他對公司的影響力。微軟等大股東隻能從利潤中分一杯羹,無法插手公司的運營。
一些接近 Altman 的人士表示,他對董事會的決定感到異常憤怒,他向同事抱怨沒有更好地管理團隊、确保他們的忠誠。
知情人士還稱,Altman 對朋友表示,大股東在公司治理中沒有發言權實在是太荒謬了。
如果 Altman 回歸,解雇他和降職 Brockman 的董事會可能會被徹底改組,被認爲主導了内鬥的首席科學家 Sutskever 和 Quora 創始人 Adam D'Angelo 或被迫離開。
Altman 不僅能清除團隊内對他不滿的成員,進一步穩固作爲 CEO 的權力,也可以借此調整 OpenAI 的治理架構,消除未來類似事件發生的隐患。
矽谷風向變了:AI 軍備開始,安全退居次席
講完了 OpenAI 内亂的來龍去脈,就不得不提矽谷風向的變化。
在商業化上不斷提速、把 AI 安全放在次要位置的,并不隻有 OpenAI,整個矽谷,都是如此。
此前有傳言稱,Meta 已經解散了其 2019 年設立的負責任人工智能(RAI)團隊。
現在,Meta 已證實這一消息:RAI 的确已經解散,大部分成員将轉到公司的 AI 産品團隊,其他人則将轉到 AI 基礎設施相關團隊任職。
Meta 對此回應稱:" 公司将繼續優先投資于安全、負責任的人工智能開發。"
RAI 的任務主要是識别 AI 訓練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公司的模型是否經過了充分多樣化的信息訓練,防止錯誤和幻覺。Meta 社交平台上的自動化系統已經導緻了一些問題,WhatsApp 的 AI 表情包在特定提示下會生成有偏見的圖片,Instagram 的算法之前被曝出會顯示兒童性虐待内容。
Meta 經常強調其在 AI 研發上如何 " 負責任 ",甚至還專門爲此設立了一個頁面,列出了其 " 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支柱 ",包括問責制、透明度、安全性、隐私等。
結果現在,連 " 負責任 " 這個部門都沒有了。
更早之前,在 3 月份,有媒體報道稱微軟已經解散了其整個 AI 風險評估團隊。
據悉,這個團隊正式名稱爲 AI 道德與社會團隊,其主要職能在于指導微軟在 AI 方面的創新,從而産生符合道德标準、負責任以及可持續的結果。最近,該團隊始終在努力評估微軟将 OpenAI 技術整合到其産品中可能存在的風險。
多位微軟離職和在職員工表示,此舉導緻微軟将再也沒有專門的團隊來确保其 AI 原則與産品設計緊密結合,而目前該公司正在引領潮流,努力讓 AI 工具成爲主流。
不過,微軟仍然保留着名爲負責任 AI 辦公室(ORA)的團隊,其任務是制定規則來管理公司的 AI 計劃。微軟表示,盡管最近進行了裁員,但其在責任工作方面的整體投資始終在增加。
如果 Altman 回歸,也引發了人們對 AI 安全的質疑,GPT 大模型能夠叠代如此之快,有沒有爲了速度罔顧安全性?
種種迹象表明,追逐熱錢的矽谷,在 AI 風潮中似乎有了迷失的迹象:巨額投入帶來的商業化變現壓力、對技術進步的狂熱信仰,可能正使得至關重要的 AI 安全問題,被許多科技公司所忽略。
作者:常嘉帥 葛佳明 編輯:位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