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樹 ",并不是僅僅 " 保護樹 " 其實,就是場地。——董功
今年 7 月,一言一吾 i-Talk 與建築師董功的 " 約會 " 訪談地點,選在成都市居民區中的設計展廳 " 玉林頌 "。
應好友劉家琨之邀,董功在這裏舉辦了⼀個呈現直向建築工作過程的展覽。受電影《周處除三害》的影響,展覽的名字叫作" 直向護樟榕 "。顯然,這次 " 約會 " 的主題是圍繞着 " 樹 " 展開的。
建築師董功與一言一吾制片人朱麗康,圖源:i-Talk
01/ 連接之樹:團隊成長
不要人爲地制造複雜,設計不應該成爲功能服務和信息傳達的障礙。
在展陳方案讨論會上,董功提醒年輕的團隊不要舍本逐末,以免設計語言成爲信息傳遞的障礙。之後,他又認真地核實溝通内容、嚴謹地推敲⽂案細節,盡量高效地推進工作。實際上,直向建築 16 年以來的日常工作,都是這樣進行的。
每晚八點收集和閱讀場地報告,是董功應用在每個項目中的工作方式。設計意願和施工指導的信息很難隻靠圖紙傳達,駐場建築師不僅能夠準确地解釋圖紙,還能第⼀時間向事務所反饋現場問題。這對年輕建築師來說是考驗,也是成長。如今,講求設計執行的準确性和高效性,已經成爲直向建築的重要特質。
影片《直向的樹》,圖源:i-Talk
2015 年,阿那亞海邊圖書館首次把董功推到⼤衆⾯前," ⽹紅 " 建築⿐祖 " 孤獨的圖書館 " 在社交媒體上掀起打卡狂潮;
2022 年,董功參加綜藝節目《令人心動的 offer》第四季,試圖打開建築師與大衆互相了解的渠道;
2023 年,直向建築的年輕建築師組成工會,進一步通過 " 開放日 " 活動邀請建築師、設計愛好者和普通大衆來到辦公室參觀交流,直接展現真實的建築工作場景和狀态。
建築設計的教育和培養,從工作室團隊逐漸擴展到實習生、面試過的人、感興趣的人甚至更爲廣泛的觀衆和路人,作爲國内首個向公衆開放的建築事務所,直向建築始終意在 " 連接 "——連接設計與施工、思想與工藝,連接空間與時間、個性與共性,也連接概念預設與建後使用,最終連接建築師與社會公衆。
02争議之樹:場地環境
建築的責任是加強場地的信息密度,豐富其層次。
在 " 直向護樟榕 " 展覽中,董功向紀錄片制片人朱麗康強調自己保護的樹不是名貴品種或者千年古木,就是普普通通的樹。當被問到 " 保護樹到底是在保護什麽 " 時,董功回答" 就是在建築介⼊新場地時,你所應該看到的 "。這抽象的所指,在直向建築近五六年的兩個重要項目中得以具體呈現。
川上行酒店,景德鎮
川上行酒店對談,圖源:i-Talk
陶溪川是景德鎮中較爲著名的公共街區,以前是集中生産陶瓷産品的地方。川上行酒店的所在地之前是廠房中間的堆料場,散布着⼀些樟樹和烏桕樹。介紹場地的劉總此前是陶瓷⼚的廠長,他說自己是看着這些樹長大的。董功由此深受觸動,開始認真考慮如何處理這些樹。
被建築保護着的香樟林,圖源:陳颢、i-Talk
從廠房到酒店,樹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自然元素,也承載着與當地人的情感記憶。毗鄰熙熙攘攘的街道和尺度驚⼈的工業建築,川上行借助以樹爲主體的院子獲得靜谧的反差感,樹⾃身積累的場地信息與時間信息也豐富了酒店的層次和内涵,進而營造出由連續性帶來的舒适感。
東入口保留樹木與院牆,圖源:陳颢、i-Talk
董功以人爲喻:與壯觀的⼚房建築相比,這些普通的樹和倉庫建築顯得非常孱弱,仿佛年老之人。但就像家庭與社會的延續過程⼀樣,唯有将新的東⻄與曆史片段編織在⼀起,才能感受到時間的溫度和生命的張弛,也才能體味人與物之間的長久聯系。這對董功來說既是建造的态度問題,又是判斷建築的标準。
梧桐院子秋景,圖源:鄭钰凝、i-Talk
所以川上行酒店的建築會爲樹木讓出空間,以至于外輪廓不是完整的幾何形;風雨連廊會提供浸⼊樹冠的視角,樟樹院落因這個擡高的 " 公園 " 而顯得體面——就像與兒童說話最好蹲矮點⼀樣。坐在這⾥聽沙沙的風葉聲,眯起眼睛看樹影婆娑,是⼀種沉浸式的療愈體驗。
影片《直向的樹》,圖源:i-Talk
荔園外國語小學,深圳
與之相似的另⼀個同期存量建築改造項目,是位于深圳的荔園外國語小學,它擁有⼀座與衆不同的 " 屋頂操場 "。
但這⼀次,董功對樹的保留決定,導緻了 1000 多封來自家長的意見函,以及建築師和學校之間的長久隔閡。雙方矛盾的核心問題是,爲什麽不能把場地中的樹都砍了,然後建⼀座學生操場呢?
荔園外國語小學鳥瞰,圖源:直向建築
其深層原因之⼀,可以追溯到深圳" 新校園行動計劃:8+1 建築聯展 "——是⼀個由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福田管理局聯合福田區各部門,共同組織的建築設計競賽。主要是爲了解決老舊學校空間不足、設施不齊等問題,全⾯提升老舊校園環境,增強 " 空間育人 " 功能。
保留樹林後的懸浮跑道,圖源:存在建築
直向建築的設計提案作爲競賽第一名入選,以垂直立體校園的方式探索高密度城市空間背景下,新校園建築類型的建構與空間創新。
屋頂的運動操場,圖源:存在建築
但在概念前期,作爲建築師的董功并沒有機會和作爲使用者代表的校長接觸,因爲校園在建成前半年才被分配給 " 業主 " ——荔園外國語⼩學。
因此,學校需求無法提前與建築事務所溝通。最初直向建築面臨的場地,更像是高樓大廈中的⼀處小森林,董功希望能向社會公衆開放其中⼀部分,而這也是長久以來市區⼀緻支持并蓋章允準的設計方案。
2018 年場地原狀,圖源:直向建築
" 我沒有覺得操場不重要," 董功解釋道," 但這片樹也很重要,具有和操場不⼀樣的重要性,隻是大家的視角不同。" 他期望能與校長進行正向、坦誠的溝通,以解決僵化的矛盾并更好地發揮設計的潛力。
小樹林與微地形,圖源:存在建築
目前,就董功的視角而言,這座學校仍處于 " 過程 " 之中。但他相信,在理解與不理解的過程裏,時間會證明⼀切。
樹林中的活動場地,圖源:存在建築
這是兩個與樹相關的建築項目,在董功看來,樹與河流、山坡沒有區别,是很具體的環境條件。他相信好建築就是要與之産生 " 敏感 " 而豐富的互動關系。這兩個項目的基本思路⼀緻,即耐心處理場地信息,包括風、光、水、樹這些寶貴的⾃然環境特質,将中國建築設計以往全部推倒 " 重寫 " 的占領狀态,轉變爲互相疊加、補充和對話的 " 信息密度加強 " 狀态。
03理念之樹:根深葉茂
⼀棵樹,就是⼀個在垂直向度的小小世界。
" 直向護樟榕 " 展覽牆上有這樣⼀段詩意的話:⼀棵樹即使再普通,也是錨固在具體坐标點上獨⼀⽆⼆的 " 精靈 "。
護住⼀棵樹,就護住了它根系所及的泥土和地形,它向上延展的天空,穿過樹冠的光和風,停留在樹梢上的鳥和樹下駐留的人。
川上行手稿 ,圖源:直向建築
對于董功而言,與其說這是⼀種情懷,不如說這是⼀種态度。做出⼀種選擇,與功能、情感需求固然相關,究其根本更與⼈所秉持的價值觀⼀脈相承。董功不願意看到房屋或者場地精神被廢棄或損毀,更不忍卒讀被瘋狂地、反邏輯篡改的曆史結構。
去年,他前往提契諾州的蒙特卡羅索小鎮,實地探訪了由瑞⼠建築師路易吉 · 斯諾基(Luigi Snozzi)改造的學校項目。上世紀 70 年代末,斯諾基與當地政府合作,對始建于 15 世紀的小鎮修道院及其周邊場地進行梳理整治,使它在形态和結構上成爲小鎮真正的中心,并通過設置小學和其它公共服務設施賦予其活力。經曆數十年不懈努力,斯諾基的理念和工作才得到政府和公衆的認可。
這個教科書般的重新建構案例深深打動了董功,他感到更新後的建築場地就像⼀個補丁,把小鎮的過去和未來縫合在⼀起。或許是受到斯諾基對城市、曆史和社會的反思态度影響,董功相信建築師的使命就是找到最适宜的方式," 有禮貌 " 地與周圍環境好好相處。
建築師董功,圖源:i-Talk
董功常常把建築師喻爲 " 雙腳踩在泥裏的人 ",因爲這也是建築師的真實工作狀态。但對于他來說,建築師不止是⼀種職業,還是⼀種與社會建立連結的方式,會形成⼀種綜合的生活狀态。就這點而言,董功認爲建築師是個非常有意思的 " 角色 "。
"有時候,我也在想,是不是我混得不怎麽樣——都 52 歲了,還會陷在那些具體的事裏糾結。" 董功說," 但有時候我也會想,如果哪天真的沒有那些事了,也許反而會心裏不踏實。"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一言一吾 ITALK",作者:一言一吾、李詩雯,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