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Seek 拉開了中國大模型開源的序幕
北京時間 3 月 19 日,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尹允 ( June Yoon ) 周三發文,解釋了爲何中國公司突然間推出了那麽多強大 AI 模型。她認爲,開源策略功不可沒。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最近幾周,包括阿裏巴巴、百度和騰訊在内的中國科技企業紛紛向市場推出了強大的 AI 模型。然而,在一個奉行保密策略的行業中,真正令人震驚的是他們的開放性:這些模型可以免費下載、修改和整合。
中國 AI 開源的推進速度勢如破竹。自 1 月 DeepSeek R1 首次亮相以來,一波越來越強大的模型接踵而至。阿裏聲稱,其最新的 AI 推理模型 QwQ-32B 能夠與 DeepSeek 的 R1 相媲美,并在權威基準測試中表現出色。每隔幾周,中國就會有一個新模型推出,不斷突破開源 AI 的極限。
乍一看,這波浪潮似乎表明 AI 應該向全世界開放,而不僅僅是少數幾家公司。但在商業和地緣政治中,慷慨之舉往往背後有戰略考量。真正的問題不是爲什麽中國會開源其 AI,而是爲什麽世界認爲它不會開源。
開源 VS 封閉
目前,大多數美國科技公司都将 AI 視爲一種專屬資源,通過付費牆限制對其最強大模型的訪問。OpenAI、谷歌旗下 DeepMind 以及 Anthropic 僅對它們最先進的 AI 模型提供有限的訪問,通過付費訂閱和企業合作等方式提供這些模型。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将 AI 開源視爲安全風險,擔心不受監管的模型可能會被改造成網絡武器。
但是,中國科技公司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通過開源 AI,他們不僅避開了美國的制裁,還将開發去中心化,利用全球人才來完善其模型。即使是英偉達高端芯片限制也不再成爲障礙,因爲全世界都可以在替代硬件上訓練和改進中國的模型。
AI 通過叠代不斷進步。每次新版本的發布都建立在上一版本的基礎上,改善不足、擴展能力并提高效率。通過開源 AI 模型,中國的科技公司創造了一個生态系統,讓全球開發者不斷改進模型,而無需承擔所有開發成本。
這種做法的規模效應可能會從根本上重塑 AI 的經濟結構。如果開源 AI 與美國的專有模型一樣強大,那麽美國公司将 AI 作爲獨占産品進行盈利的策略就會失敗。如果有一個免費的、同樣強大的替代品存在,爲什麽還要爲封閉模型付費呢?
當然,這需要取舍。如果 AI 技術免費提供,那麽外國公司就會毫無阻礙地借鑒中國的模型,對其進行改進并超越中國公司。随着時間的推移,像阿裏、百度和騰訊這樣的公司可能會面臨與美國同行相同的壓力:被迫限制訪問權限以保護知識産權并創造收入。
但是目前,AI 開源仍然是中國公司最好的選擇,這能夠讓他們在無法獲得最強芯片或缺少先發優勢的情況下參與競争。
開源浪潮的時機并非巧合,這是對封閉的回應。在特朗普總統領導下,美國對芯片和 AI 技術的限制将更加嚴格,而專有 AI 模型地位穩固,中國最有效的戰略就是速度和規模,迅速搶占市場,在 AI 壟斷出現之前扭轉局面。
如果 OpenAI、谷歌和微軟這樣的公司已經在我們所熟知的 AI 競賽中勝出,那麽中國最好的選擇不是競争,而是讓勝利變得毫無意義。
來源:鳳凰網科技
編輯:王奇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