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江蘇發布老齡事業發展報告顯示,其 13 個設區市已全部進入 " 中度老齡化 "。即使 " 最年輕 " 的蘇州,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也達到 14.3%。
14% 正好是一個分界線。根據聯合國老齡化劃分标準,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 7%,稱之爲老齡化社會;超過 14%,爲中度老齡化;超過 21%,則爲重度老齡化。
江蘇還不是老齡化最嚴重的省份。根據國家統計局最近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 2024》,全國 31 個省份中,已有 19 個省份進入中度或重度老齡化,東北三省、川渝地區的老齡化程度都高于江蘇,遼甯更是已經進入重度老齡化。
從全國層面來看,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截至 2023 年底,全國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 2.97 億,占總人口的 21.1%,其中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 2.17 億,占總人口的 15.4%。如此巨大的老年群體規模,養老問題如何解決?
東北、川渝老齡化嚴重
《中國統計年鑒 2024》采取抽樣調查法,展示了 2023 年各個省份常住人口的老齡化程度。結合統計數據與地方政府發布的信息綜合分析,全國已有 19 個省份步入中度或重度老齡化,包括遼甯、上海、重慶、黑龍江、吉林、四川、江蘇、天津、山東、湖北、湖南、河北、安徽、北京、内蒙古、浙江、陝西、山西及河南。
遼甯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省份,65 歲及以上人口比例達到 21.1%,已經步入重度老齡化社會。上海 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 19.6%,是省級層面第二高的地區。但上海聚集了較多外來年輕人,如果隻看戶籍人口的話,上海 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已達到 28.8%,也可視爲重度老齡化。
老齡化程度前 6 位省份中,除東北三省外,川渝兩地也榜上有名。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西南财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楊成鋼對城市進化論分析,川渝和東北的老齡化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地方。相同點在于兩大區域都是人口流出地,大量年輕人口外出就業,導緻本地老年人比例較高;不同點在于,川渝地區主要是農村人口流出,而東北地區農村和城市人口流出都較多。
東北三省也是老齡化程度增長最快的省份。相比 2022 年,2023 年遼甯和黑龍江 65 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均上漲 1 個百分點左右,吉林則上漲近 0.9 個百分點。
不過近年來,東北已開始出現人口回流趨勢。遼甯省統計局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23 年遼甯人口省際淨流入 8.6 萬人,扭轉了自 2012 年以來連續 11 年人口省際淨流出的局面。吉林 2023 年人口跨省淨流入 4.34 萬人,這也是近 13 年首次出現淨流入态勢。
另據楊成鋼介紹,四川 5 年前的省際人口遷出(注:省際人戶分離)規模在 1000 萬以上,但近年來已降至 950 萬左右,這背後有疫情帶來的改變,也有當地經濟發展和營商環境改善等因素影響。
江蘇的老齡化程度位居全國第 7,全省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 18.4%,高于全國 3 個百分點。南通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城市之一,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 25%,即每 4 個人中就有 1 個人超過 65 歲。泰州、鹽城、揚州等地也已經步入重度老齡化,蘇州由于吸納了較多外來年輕人口,成爲江蘇 " 最年輕 " 的城市。
但同爲經濟大省的廣東,情況卻與江蘇完全不一樣。廣東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低的省份之一,僅次于西藏和新疆。楊成鋼分析,廣東的常住人口中,有大量省外年輕務工人員,拉低了老年人口比例。
低生育率、高撫養比
除人口流動外,老齡化與出生率也有着密切關系。
最近幾年,我國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2023 年,全國出生率僅爲 6.39 ‰,出生人口 902 萬人,連續第二年跌破千萬。
如果人口流動帶來的影響不大,那麽出生率和老齡化呈負相關,即出生率高的地方老齡化程度低。例如西藏是全國出生率最高的地方,2023 年出生率達到 13.72 ‰,約是全國水平的兩倍,同時西藏也是全國老齡化最低的省份。
廣東也維持了較高的生育率,2023 年出生率全國第 7。外來人口加上高出生率,使得廣東成爲老齡化程度最低的省份之一。
廣東是少有的出生率高的經濟大省,已連續四年成爲唯一一個出生人口超 100 萬的省份,連續六年成爲第一生育大省。
黑龍江是全國出生率最低的省份,2023 年僅爲 2.92 ‰。吉林、遼甯、上海、天津、江蘇的出生率也位于全國末尾,這些省份都是老齡化比較嚴重的地區。
再往更深層次講,目前全國不僅出生率低,結婚率也在下降。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結婚登記同比減少 94.3 萬對,人口學者何亞福預計,2024 年全年結婚數量将創下 1980 年以來新低。
老年人增多、新生兒減少,重擔壓在中間的青壯年勞動力身上。最新數據顯示,中國老年人口撫養比已經達到 22.57%。
所謂老年人口撫養比,是指每 100 名勞動年齡人口(15 至 64 歲)要負擔的老年人數量。目前的撫養比,相當于每 4.4 名勞動年齡人口負擔 1 名老人。而在 20 年前(2003 年),這個比例是 8.3 名勞動年齡人口負擔 1 名老人。
過去 20 年間,有 13 個省份的老年人口撫養比增長 1 倍多,其中黑龍江增長 2 倍多,是漲幅最大的省份,緊随其後的是吉林、河北、遼甯、四川、湖北等地。
從 2023 年數據來看,GDP 前十省份中,隻有廣東、福建、浙江三省的老年人口撫養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未來養老,路在何方?
19 個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的省份之外,不少省份也即将邁入這一梯隊。
廣西、甘肅、福建均預計,到 2025 年将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海南預計 2025 年接近中度老齡化社會。即使是 " 最年輕 " 的廣東,也預計将于 2030 年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不管是對個人、家庭還是政府部門,巨大的養老壓力正在來臨。
2005 年,上海率先提出 "9073" 養老服務格局的目标,即 90% 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 的老年人社區養老,3% 左右的老年人機構養老。此後,國家和各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大都沿用了這種目标框架。
但實際上,這樣的模式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困難。雖然養老機構占比已經很低,但空置率仍較高,2023 年全國養老機構利用率不到 50%。而家庭養老作爲最大比例的養老方式,給家庭成員帶來的壓力又較大。
楊成鋼認爲,機構養老的難題在于,要想提高服務質量就要提高收費,但如果收費太高,可負擔的人就會減少,而且中國的傳統文化仍難以接受将老人送到養老機構。而如果要大規模家庭養老,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的比例不能太高,否則需要專人居家照護,家庭需承擔的成本過高。
他認爲,應該讓介于家庭和機構之間的社區養老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打造升級版的社區養老。比如老人依然可以在家養老,但是社區機構提供響應上門服務,支持照顧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過程中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輔助。
國務院 " 十四五 " 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也提到,要強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10 月 31 日印發的《關于進一步促進養老服務消費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的若幹措施》進一步明确,要全面推進智慧型家庭養老床位建設,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爲居家養老人士提供助餐、助浴、助醫、助行、助急等服務。
不過楊成鋼認爲,這些服務不能僅依靠市場行爲,政府也需要提供一定支持,以保證價格在可接受的範圍内,同時讓市場獲取合理利潤,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機制。
整個社會也在從基建方面爲未來養老做準備。國家發改委此前提出,新建居住區按人均用地不少于 0.1 平方米的标準配建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支持公益性、普惠性、社會化等各類養老服務進社區。
長遠來看,楊成鋼認爲,個人的收益率應該與社會整體收益率保持同步增長,個人财富增長後,相應繳納的養老金才會越來越高。更重要的是,養老金作爲一種社會福利制度,除了個人繳納,國家應該向養老金池内注入更多資金,尤其是伴随着經濟增長,社會福利水平應該越來越高。
記者 |唐俊
編輯|程鵬 劉豔美 杜恒峰
校對 |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制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