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跨度長,每年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爆款黑馬。
今年已有超百部新片瞄準這個檔期,各個類型都摩拳擦掌。
《消失的她》火爆持續,票房已破 33 億;《八角籠中》票房破 15 億,勢頭正猛。
用心的好片子一定會被觀衆認可。
而有一部同檔期新片,制作了超三年時間,豆瓣評分8.2 分。
雖然夾在一衆大片裏顯得毫無存在感,但卻靠着超高的口碑,超越《消失的她》,力壓《八角籠中》成了單日票房榜第一——
《長安三萬裏》
《長安三萬裏》由追光動畫出品制作。
追光前幾年的電影,雖然沒有超十億的大爆之作,但部部表現都不容小觑。
随着白蛇新傳說系列、新神榜系列的陸續推出,追光形成了自己的套路。
神話新編就是追光的代名詞。
無論是白蛇前傳,廢土青蛇,還是賽博哪吒楊戬,都是解構傳說,重塑經典,
在符合當代審美和市場的前提下,新瓶裝舊酒。
出人意料的,追光跳出舒适圈開新坑,制作了新文化系列,也就是新作《長安三萬裏》。
抛棄神話改編,抛棄美型人物建模,基于真實曆史背景、真實曆史人物,做了大量考證,描繪了中國人如數家珍的詩人們的史詩。
李白、高适、杜甫、王維、岑參、王昌齡、賀知章、李牧 ……
看到這些名字,是不是記起了被 " 背誦全文 " 支配的恐懼?
影片以唐文化爲背景,用李白和高适的一生串起了一段重要的時代和令人驕傲的唐詩文明。
看完《長安三萬裏》,之前說上句,就能脫口而出下句的古詩,将會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這些詩人的浮沉人生也将不止于語文課本上幹巴巴的注解,而是更加生動。
非常契合當下國風熱和傳統文化熱。
追光前作視效和創意都是一流,但劇情一直都被诟病是短闆。
而《長安三萬裏》的劇情架構非常完整,甚至驚喜。
首先影片切入視角非常大膽、出其不意。
你以爲電影會呈現唐代最繁榮的盛世,可開場便是安史之亂爆發後數年,吐蕃大軍攻打西南,将士困守,王朝衰微的場景。
你以爲李白是主角,便會由李白生平描繪開來,可影片卻是以高适視角爲主線,通過高适對李白的回憶,以及兩人人生的交叉,徐徐展開。
少年高适一身抱負,習得高家槍,從小對祖父戍邊殺敵,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迹耳濡目染,
想要繼承祖父遺志,當了不起的武将,光耀高家門楣。
于是少年高适,一人一馬,帶着滿腔的理想與抱負,出發長安。
途中,高适意外結識了李白。
李白,天才詩人,自由潇灑,放浪不羁。
就算沒有熟讀其詩三百首,也知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 的詩仙大名。
動畫形象的李白行爲更加誇張不羁,和踏實耿直的高适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影片也沒有一味美化李白形象。
他前期渴望入仕,不隻一次入贅,暮年時急于功名再次出仕的情節都有描述。
可能一些情節會讓隻通過語文課本了解李白的觀衆不适,天才詩仙居然也會有這麽多 "世俗的缺點"。
實際上這些情節都是在曆史中真實可考證的。
李白心有不甘卻被形勢推着入贅、修仙也是因爲當時大唐的環境。
商人無論多有錢,都是下品人,不得做官。身爲商人之子的李白根本沒有資格參加科舉。
行卷被拒絕,好不容易被舉薦當官還被卷入政治鬥争。
我們更多知道李白的豪邁,卻鮮少了解他的悲壯。
當暮年李白泛舟回鄉,看着江兩邊的景色,念出 " 輕舟已過萬重山 ",恍若隔世,如夢初醒。
本作将曆史、傳說中有關李白的點點滴滴,如拼圖一般拼出其生平畫卷。
電影的高潮選擇了以幻想形式呈現《将進酒》。
這也是動畫才能表達出的癫狂。
李白高歌 "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 将進酒,杯莫停 ",拉着好友飛向銀河,在九重天對着仙人高舉金樽。
《将進酒》是李白一生的寫照,也是唐代詩人們的縮影。
長安居大不易。
不隻李白,作爲當時最繁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是所有文人騷客,有志之士夢寐以求的朝聖之地。
但想要雁塔題名,"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确是一件難事。
唐代科舉制下,考官閱卷能看到考生名字。給考官留下好名聲是重中之重。
行卷,讓達官貴人舉薦,是他們的一條出路。
而作詩,在唐代除了抒發胸臆,興起而歌,另一個重要的用處就是入仕的敲門磚。
片中,青年高适在玉真公主的宴席上舞高家槍,但并未得到公主的青睐。
那場宴席獲得玉真公主注意的是寫出名句 "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 的王維。
電影中另一個重要的意象是黃鶴樓。
黃鶴樓是當時詩人才子聚集之地,喝的盡興了便在詩闆上提下一首,
崔颢的《黃鶴樓》就是響當當的頭牌詩闆。
青年李白、高适都曾爲 "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這首吊古懷鄉佳作震撼。
雖然黃鶴樓在戰亂下燒了,但,隻要這些描寫黃鶴樓的詩還在,黃鶴樓就在。
而留下這些千古名句的詩人們,雖然原先會把詩作爲當官的敲門磚,但最終真正讓他們流芳百世的還是他們的詩。
無論李白、杜甫,還是片中出現的其他詩人,都沒有如願。
有的被貶,有的窮困潦倒。
仕途最遠的高适,在當代人心中的印象也是 " 邊塞詩人 "。
比起他的功績,我們更熟悉的是 "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全片穿插了48 首唐詩,每一句都可以說是刻進 DNA 的熟悉。
如果你看的那場小朋友居多,可能會達成全影院複誦的觀影效果。
課本裏那些或意氣風發、或壯志難酬的大詩人們,躍然于銀幕上,串起一段重要的曆史年代,
确實沒有什麽比這更好的文化教育了。
我們在語文課本讀到的一頁,也許就是他們波瀾起伏的一生。
再看片名,
" 長安 " 指的是李白、高适等詩人的理想;
" 三萬裏 " 則是指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
作爲追光十年誠意之作,《長安三萬裏》的美術、劇情都做到了目前追光最佳。
但缺點還是不能不提。
影片片長近 3 小時,如果對曆史、傳統文化完全不感興趣的觀衆一定會覺得枯燥無聊。
人物建模也非我們熟悉的追光俊男美女形象,而是更加偏寫實向。
五五分身材的人物、肥碩的馬匹就像是博物館展列的陶俑形态,在動畫中絕稱不上有美感。
《長安三萬裏》注定不是一部會讨所有觀衆喜歡的作品,他的缺點甚至大寫加粗地寫在臉上。
但追光的這次實驗讓中國動畫又前進了一小步。
除開傳說、神話,國内還有很多值得我們驕傲的藝術史詩、古文化值得發掘。
隻要唐詩還在,長安就在。
隻要傳承在,輝煌璀璨的中華文明就在。
片中李白給高适寫信:" 速來長安,速速速。"
那小妹最後要說的是——
速看長安!速速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