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巨潮 WAVE,作者 | 謝澤鋒,編輯 | 楊旭然
史上最嚴金融監管之下,過去幾年裏 P2P 行業全面覆滅,徹底崩塌。
然而,堪稱中國 P2P 鼻祖,業内第一股的宜人貸,當下的日子過得好像還相當滋潤。在 2022 年收獲 12 億元的淨利潤後,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再次達到近 10 億元。
這些數據預示着,走過行業死亡谷後,唐甯執掌的宜信系似乎看到了複蘇希望。
作爲曾經一款炙手可熱的理财産品,被看作金融創新的劃時代典範,P2P 從創立到野蠻生長再到重拳整治,全面歸零,在中國僅僅用了短短的 13 年時間。
拍拍貸、宜人貸、團貸網、陸金所 …… 這些曾經紅極一時的企業,有些已經死去,消逝在曆史的塵埃中;殘留的企業艱難轉型,尋找活下去的希望。
其中,最早成立的宜信(2006 年)也遭到了殘酷的洗禮,雖然因爲勞務糾紛公司成爲被執行人,創始人唐甯也兩次被限制高消費,盡管聲譽不佳,甚至被輿論貼上過詐騙的标簽。但由于早期集齊了多個金融牌照,宜信似乎還有繼續活下去的資本。
至少目前,還未出現塌方的迹象。
01 炙熱的瘋狂
2014 年,正是 P2P 狂飙突進的激情年代。
唐甯在緻宜信全體員工的信中寫道:宜信已經發展成世界排名第一的 P2P 公司,在全國擁有幾百家線下網點。而這距離宜信創立才過去 8 年的時間。
2013 年,宜信完成了近 400 億的 P2P 貸款,甚至讓業内标杆 LendingClub 側目和震驚。彼時,宜人貸是宜信的現金奶牛,助推宜信完成從 " 快魚 " 到 " 鲨魚 " 的進化。
2015 年 12 月 18 日,唐甯迎來他的人生巅峰,宜人貸成功登陸美國紐交所,成爲名副其實的 "P2P 第一股 "。
宜人金科股價表現(自上市至今)
彼時,宜人貸 CEO 方以涵稱按照公司的規劃,宜人貸 2020 年将達到千億的規模,那時宜人貸股價至少是三位數。
上市後,宜人貸迎來它最黃金的三年時光,2015 年至 2017 年,其新增貸款金額從不足百億飙升到 414.06 億元,複合增長率達到 164.86%。
所謂 "P2P" 即 "Peer to Peer,person to person",指不經由傳統金融機構存款放款,而是個人之間直接建立債權債務關系。P2P 公司以中介身份撮合借貸投融資需求,并收取一定費用。
這也就意味着,貸款規模就是 P2P 機構的利潤池,規模越大,就可以旱澇保收,躺着賺錢。2015 年到 2017 年,宜人貸營收從 13.58 億元上升至 55.43 億元,複合增速高達 102.06%;同期的淨利潤也從 2.85 億狂漲到 13.72 億元。
公司股價經曆 2016 年初的回調後,便如同火箭般蹿升,從最低的 1.78 美元暴漲到最高的 53.22 美元,期間漲幅高達 29 倍。宜人貸總市值也一度超越了業内最有名的 LendingClub,在網貸上市公司中排名全球第一。
宜人貸俨然那個年代的 " 支付寶 ",披着金融創新和普惠金融的華麗外衣,獲取 " 世界第一等 " 的市值。
然而深扒其财報可以發現,宜人貸的核心收入源于服務費,最大頭就是向借款人收取的前期服務費,事實上就是臭名昭著的 " 砍頭息 "。
所謂 " 砍頭息 ",就是機構在放款前一次性預先扣除的服務費。而這筆錢當然要從借款人的本金中扣除。粗略計算,宜人貸的 " 砍頭息 " 費用率在 20% 以上,也就是說想要借款 10 萬元,需要付出超過 2 萬元的提前預支費用。
網絡流傳黑貓平台上關于宜人貸的投訴截圖
這類砍頭息是我國明令禁止以及監管的重點,在相關法律和監管要求中明确指出:借款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禁止 P2P 平台從借貸本金中先行扣除利息、手續費、管理費等等。
然而 " 聰明 " 的宜人貸玩了一個花招,它将用戶申請的借款額稱爲申請金額(實際到賬金額);申請金額加上前期服務費等合稱爲合同金額,也就是最終的本金金額。所以借款金額普遍都是帶着零頭的。
盡管如此,宜信仍在光天化日之下打着法律的擦邊球。最巅峰的 2017 年,宜人貸促成借款總額爲 414 億元,其貢獻了包括前期服務費(砍頭息)在内的高達 73 億元的收入。那不僅是宜人貸的高光時刻,也是中國 P2P" 行業 " 風光無限的時期。
因此,理論上隻要貸款維持高速擴張,宜人貸的收入和利潤将同步飙漲,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躺賺。
02 帶血的龐氏
P2P 的初衷是普惠金融,但最終演變爲一場血淋淋的龐氏騙局。
1976 年,孟加拉國經濟學家尤努斯發現,一位名叫蘇菲亞的農婦每天貸 22 美分的高利貸用于購買竹子,編織好竹凳後再交給高利貸者還貸,但每天隻能賺取 2 美分的收入。
然而,這微薄的 2 美分收入,使蘇菲亞和她的孩子陷入一種難以擺脫的 " 貧困循環 "。尤努斯極爲震撼,他嘗試尋求一些銀行給這些窮人貸款,但由于沒有穩定收入和任何抵押物,結果可想而知。
尤努斯随即萌發了創建一個專門服務窮人的金融機構的想法,在他的推動和當地政府的努力下,1983 年,世界上第一個專業服務窮光蛋的金融機構——格萊珉銀行問世。
此後,孟加拉的貧困率從 1972 年的 82% 降低到 2018 年的 11.3%,尤努斯因此在 2006 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普惠金融的理念也由此在全球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唐甯還曾經人引薦,師從尤努斯教授,并考察格萊珉銀行的運作模式,從而确立起 " 窮人有信用、信用有價值 " 的信念,并立志要将 " 世界上最先進的信用理念和模式帶到中國 "。2006 年,回國後的唐甯在北京創立了宜信。
所以,唐甯實際上屬于最早一批把 P2P 引入國内的人,甚至獲得了 " 普惠金融布道者、金融創新教父 " 的美譽。
但正當宜信狂飙突進之時,一位名爲 " 夏風 " 的媒體人連發四封公開信向宜信發難,直指其以所謂的 "P2P" 爲幌,行 " 資金 - 資産池 + 資産證券化 " 之實,以 " 普惠金融 " 行 " 民間高利貸暴利 " 之實。
信中所述的 " 惡行 " 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其一,資金錯配,理想的規範模型下,出借人 -P2P- 借款人之間應該設立一個獨立的監管第三方。所有資金都存放銀行的三方賬戶,中介監督交易。每一筆資金都有清晰的去處,每一個債權都有對應的标的,即使出借人一起兌付,由于債權和資金的一一對應,也不會出現問題。
但理想終歸是理想,現實的情況是投資人不願承擔風險,還要求剛性兌付,P2P 機構又要付出高昂的資金獲取成本。因此,P2P 平台幹脆把資金全部歸攏,形成巨大的資金池,進行一系列超越經濟常規的操作,或是投資,或是償還舊投資人的錢,或者幹脆大肆揮霍掉。這就出現了 E 租寶的老闆買空奢侈品店,團貸網唐軍購買私人飛機、操縱股價等等令人咋舌的、沒有絲毫風控概念的行爲。
唐軍的團貸網是 " 資金池模式 " 的代表
其二,掩蓋真實貸款利率。名義上,宜信宣稱參照國家政策對民間借貸的保護利率 ( 即基準貸款利率的 4 倍 ) 。但宜信實際上又做了個 " 數字遊戲 ",不計算初期 " 服務費 ",實際放貸利率可達 30% 以上。
考慮到宜信資金成本約爲 10%,也就是說其擁有 20% 的毛利差。但相比銀行,P2P 機構并不需要 10% 的存款準備金、約 75% 的存貸比等等風險準備,資金杠杆率可以高達驚人的 50 倍。
也就是說,宜信舉着 " 金融脫媒 " 的大旗,實際上更像是陰暗角落裏的影子銀行。
類似的是,數量龐大的 P2P 平台,早已經不再是什麽 "Peer to Peer,person to person",而是形成資金池,脫離常規監管體系,最終形成兌付危機。這個危害社會穩定的定時炸彈,在過去幾年裏已經被大量引爆,形成的各種問題,至今仍無法完全解決。
03 涅槃式的轉型
2020 年底,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宣布,全國此前運營的所有的 P2P 平台已經在該年 11 月中旬完全清零。當巨幕落下,P2P 背後的血淚現實仍然觸目驚心,隻是其鼻祖宜信已經開始 " 華麗轉型 "。
2020 年最後一天,宜信宣布停止宜人貸業務,上市公司更名爲宜人金科。業務轉型爲信用科技、财富管理科技和保險科技三大闆塊。
8 月 18 日,宜人金科發布了 2023 年第二季度報告,今年上半年實現利潤近 10 億元,同比增長 117.27%。
可以看出,宜人金科的利潤呈現一輪過山車的走勢,在 2020 年虧損 7 億元後,開始逐步回暖。
而宜信之所以能夠在行業整體死亡的背景下,起死回生,關鍵就在于唐甯早期對金融牌照的搜羅。
早在 2011 年,宜信就拿下保險代理牌照,成立宜信博誠保險代理。此後,又收購了合翔保險經紀,進一步押寶保險經紀業務。宜信還于 2013 年獲得基金銷售資格。
财富管理方面,2017 年獲得美國注冊投資顧問 RIA 牌照;兩年後,購了香港券商 Varengold Capital Securities,擁有了香港 Type1 ( 證券交易 ) 和 Type2 ( 期貨合約交易 ) 的券商牌照。
今年,宜人金科還以 2 億多元收購了重慶金通,獲得融資擔保業務經營許可證。
P2P 在中國從出現到消亡,宜人貸也變成了宜人金科。宜信換了個名号,又重上戰場。起初,唐甯将财富管理作爲主攻方向,在唐甯看來,萬億财富管理市場,正是機會所在。
而已經擁有保險、基金代銷、财富管理等牌照,宜信擁有了轉型的基礎。但從最新的财報來看,宜享花爲主的消費貸、合翔保險經紀的 " 賣保險 " 撐起了收入的主力軍,而所謂的财富管理,僅僅是一幫人篩選理财産品的宜人優選,收入占比不到三成。
P2P 全線崩塌後,宜人金科股價自高點暴跌了 95%。唐甯用 P2P 躍進大時代裏賺取的金錢,未雨綢缪地購進了多個金融牌照,讓宜信擁有了活下去的資本。
但當這場帶血的龐氏騙局落幕後,宜人貸的資本财富神話也随之湮滅。即便業績還在回升,當前的宜人金科再也無法複制宜人貸的 " 黃金歲月 "。
04 寫在最後
2015 年,宜人貸上市後的唐甯躊躇滿志,他曾意氣風發地說:" 宜人貸選擇此時上市,是希望在亂象叢生的網絡借貸中,塑造一個标杆示範作用,互聯網金融第一股不是誰想當就能當成的。"
顯然,日後幾年的事實證明了,宜人貸并沒有起到 " 第一股 " 的标杆示範作用,它高達 30% 的貸款利率,實在無法和普惠金融沾上半點關系。
P2P 從狂野到幻滅的血淚史中,多少人哭天搶地,多少人财富歸零,多少人家破人亡;而一些借貸平台的創始人開始就從未想過要服務大衆,他們彙集龐大的資金池,大肆揮霍,卷款跑路,出國避難。許多魔幻色彩濃烈的事件層出不窮。
如今,在飽受非議,名譽不佳,幾近消失的 P2P 領域,曾經的行業第一股居然還活着,也是一樁奇事。其實并非它本身有多大本事,而是要感謝中國金融服務的巨大缺失,金融創新的巨大不足,以及各個級别監管部門的缺位與放任,政策的不完善。而這所涉及的層面,遠非幾個唐軍或者唐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