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魏妮卡
編輯 | 李春晖
不知從何時開始,硬糖君看每一部劇幾乎都會被人懇勸 " 熬過前 x 集就好看了 "。
正在播出的《愛情而已》,雖然在央八的收視率一路走低,卻一直有網友在苦口婆心 " 勸告 " 路人:熬過前幾集就好看了。原本秉持着 " 審判 " 态度看劇的人,從 " 一集棄 " 進階到 " 四集棄 ",到底要看到幾集才是個頭?更有甚者像《光淵》這種,真是到第六集才好看。然,中道崩殂,八集成絕響。
要說這完全是騙人看劇的營銷話術吧,但确實有一些劇也算 " 漸入佳境 "。可是,明明從十年前開始,電視劇進入網劇時代," 開頭要好看 " 就成爲影視創作的黃金定律。這就跟網大的 "6 分鍾定律 " 一樣,是網劇、網大内容淘汰的基本法則。
騰訊視頻的高層早幾年就分享過用戶的追劇規律—— " 黃金七分鍾,生死前三集 ":約 40% 的觀衆會在前三集就棄劇。如果一個網劇、網大在開頭不能把觀衆吸引住,就會迅速失去他們。而用戶的留存率低,也就意味着爲内容付費的人少。
以前哪怕是拍青春劇,很多平台都有不成文的規定:堅決杜絕前五集出現太多小孩子戲份,因爲怕觀衆忍耐不了而棄劇。爲什麽早就是業界共識的事,現在勸人看幾集再做定論的說法卻越來越普遍、甚至也開始被觀衆接受?
勸人熬過開頭的風氣,以前出現在高分劇身上還情有可原,可如今似乎進入了逢劇必有 " 勸熬粉 " 的階段。以至于硬糖君自己開始實行一個 " 第六集法則 " ——直接從第六集看,沒興趣就直接棄劇,好奇再從頭補起。這算良心消費者了吧?這可是一定會變好看的第六集呢。
到底是營銷在 " 洗腦 " 觀衆,爲了騙人沖前幾集數據。還是創作端也想 " 反将一軍 " ——不再一味地将就互聯網風氣,而是希望觀衆在浮躁觀劇情緒下有一點耐心,細細品味好内容起承轉合的完整性。爲什麽韓劇、美劇經常是開頭極爲誘人,入坑逐漸失望,普遍是個高開低走的路子,國産劇卻完全相反。國産劇前幾集不好看,究竟是誰的鍋?
前幾集出了什麽問題?
細數這些年," 勸熬 " 風氣的鼻祖,已無從考究。
不過硬糖君發現,網友提名最多的 " 勸熬劇 ",包含了很多爆款劇或口碑劇。比如《甄嬛傳》《琅琊榜》《陳情令》《舞樂傳奇》《三生三世枕上書》等。
綜合來說,開頭集不好看的劇集,問題普遍出在三方面:
一是節奏慢,曆史劇與古偶劇最容易 " 中招 "。因爲一上來的 " 鋪墊戲 " 任務繁重,要交代衆多的人物與背景,可能還要灌輸給觀衆全新的世界觀。很容易讓人在娓娓道來的 " 鋪墊戲 " 中,逐漸喪失觀劇的耐心。
《甄嬛傳》當年首播時,就有人吐槽前幾集劇情節奏緩慢。誰能想到現在豆瓣 9 分的神劇,開播時的評分隻有 2.7 分。而且當時的電視收視率僅位列全國 24 名,在東方衛視和安徽衛視聯播的平均收視率分别爲 1.480% 和 1.340%,遠遜于當年的冠軍劇《宮鎖珠簾》。
但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年觀衆覺得 " 慢 " 的開頭戲,其實都暗藏玄機,值得細細品味。以《甄嬛傳》這種經久不衰的經典大劇來看,的确不能用前幾集定奪一部劇的 " 生死 "。
第二個大問題是太平淡,普遍出現在現代劇身上。雖然不需要交代大背景,卻在過于冗長地渲染某種日常氛圍,讓人不知核心看點何在。豆瓣 9 分的爆款台劇《想見你》,開頭集棄劇率高的原因就是 " 平淡 "。
雖然這部劇的類型涵蓋愛情、懸疑、穿越三大類型,但前兩集完全沒有 " 高能 " 情節,講述的是一個普通女白領失去男友的故事。每集都在渲染悲傷,完全是一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2.0 版本。
直到第三集,故事才進入穿越 + 推理懸疑的故事線。隻有耐着性子看到三集并被故事設定驚喜到的人,才會不遺餘力地去安利别人 " 熬過前兩集就好看了 ",試圖挽回那已經流失的觀衆。
而像《愛情而已》這種都市愛情劇,後續可預期的并沒什麽高能設定吸引人。如果開頭集男女主角互動不足、生活事業懸念不足,就屬實有點說不過去。雖然營銷了很多後面集數的 " 撒糖 " 短視頻 cut,但爲時已晚。
最後還有一個是不可控的問題:劇情混亂 " 看不懂 "。大多是因爲劇集遭遇了不可控的後期剪輯,比如豆瓣 9 分劇《紅色》。其前兩集的 " 混亂 ",正是因爲要剪掉 " 法制咖 " 高虎的戲份所導緻的。正午老闆侯鴻亮也曾回應《琅琊榜》前五集之所以 " 看不懂 ",是因爲電視台在審片時擔心節奏過慢,而将前五集剪掉了三集。
誰決定了開頭集?
但話雖如此,總不能因爲不少高分劇開頭集也不好看,就對整個影視行業的開頭集創作寬容。也有很多一開始就好看的爆款劇,比如《人民的名義》《開端》等等。
從影視創作層面來說,開頭集不好看的鍋到底該誰背?" 多方博弈的結果了,也不能全怪到我們編劇頭上。" 面對這一問題,硬糖君的編劇朋友小餘無奈地回答道。對普通編劇來說,他們寫好的前幾集劇本,通常要經過三關。第一關是總編劇,第二關是制片公司,第三關是平台負責人。
衆所周知,平台立項過會需要前幾集劇本,前幾集劇本一般都會經過多次修改。" 一個前幾集劇本,我們是會收到很多輪意見。" 小餘給硬糖君解釋道。
以他的經驗來說,制片公司的意見很像是制造麻煩的 " 中間商 "。因爲平台明明是最後買單的人、話語權最大的人,編劇直接按照平台意見修改即可。但很多時候制片公司還要參與一下,意見太多、衆口難調,最終往往弄巧成拙,這道理每個慘痛的乙方人、執行者都懂。
" 而且就意見的專業水平來講,平台給的意見往往更專業。制片公司給的意見很容易片面,而平台給的意見大多是基于他們對劇集最新數據的觀察,有很大參考價值。"小餘認爲,編劇本來就容易陷入閉門造車的創作困境,如果不多一點真實的、科學的維度作參考,也不怪行業裏出那麽多爛劇了。
當然,如果制片公司是有自己穩定的班底,比如像正午這樣的制作公司,編劇、導演、攝影、美術等等都是固定的,能輸出穩定風格與質量的劇,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見來。
" 我們小編劇喜歡跟大編劇合作,不一定是因爲分的錢多,而是大編劇有很大的話語權,省去了很多修改的麻煩。制片公司和平台都會适當放權,不會有很多意見。" 小餘感慨道。
劇本前期敲定了不算完,到了拍攝階段,導演參與進來,前幾集劇本通常又會進行一次調整。導演如果修改劇本的篇幅太大,一般是要知會一下制片公司和平台,博弈再求一個結果。而進入到後期階段,導演、公司、平台三方還要再進行一輪博弈,定下前幾集的初剪送審。
而最終觀衆所看到的,又是根據審查意見得到的又一輪博弈後的定剪版本。這麽多層 " 婆婆 " 指揮下做出來的飯,有職場經驗的人都能想象。恐怕到最後,執行層面的人也隻有 " 好好好,領導們滿意就好 " 來糊弄了。
觀衆該熬嗎?
雖然開頭集是一個多方博弈的結果,但圈内絕不是不重視開頭集。" 熬過前 x 集就好看了 " 的風氣盛行,到底是爲貧乏的創作挽尊,還是我們的劇集審美确實需要變變了?
如果開頭集是不可控的原因導緻最終呈現糟糕,也就罷了。其他原因導緻的 " 平淡 "、" 節奏慢 ",則并非不可避免。不能因爲題材是曆史、古偶劇,就要求觀衆忍耐開頭集的 " 鋪墊 "。而且忍耐的前提是,其後的劇本質量足夠好,劇情足夠反差、驚喜,值得 " 忍耐 ",不然反而會引起口碑反噬。
《甄嬛傳》開分 2.7 分到後面漲到 9 分以上,也是它後面的劇情值得,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觀衆爲它 " 平反 "。《千古玦塵》一部 49 集的劇,有人勸熬到 38 集以後就好看了,這就是妥妥的 " 詐騙 " 了。而且直到現在,它的評分依然是 5.3 分,沒有任何上漲趨勢。
當然,不可否認現在的傳播環境下,觀衆的觀劇情緒會比早年浮躁。進入短視頻時代,觀衆對劇情的忍耐度變得更低,畢竟短視頻黃金五秒的内容法則正在改變觀衆的内容消費習慣。
但勸觀衆 " 有耐心 ",這就有點理想主義了。随着長視頻平台逐漸恢複與短視頻的版權合作,很多國産劇集都能在短視頻看到解說版的全集。一個 2-3 分鍾的短視頻就能把平淡劇情解說到 " 引人入勝 ",觀衆爲什麽要選擇忍耐 40 分鍾以上的 " 平淡 "、" 節奏慢 "。
所以影視劇流行起 " 勸熬 " 風氣,應該思考本身的不對勁。" 熬 " 一詞本來是用在服苦役的場景,比如,打工人上班累了才需要 " 熬 "。看劇作爲一種休閑娛樂方式,也要求觀衆 " 熬 ",就是本末倒置了。因爲觀衆大可不必看劇,繞道選擇更輕松的消遣方式未嘗不可。
除了營銷外,真實存在的那些 " 勸熬粉 " 可謂影視圈的活菩薩。因爲他們足夠有耐心,也鼓勵了能力不足但有創新的主創,給足了他們成長空間。但不能指望 " 勸熬粉 " 逐漸壯大,來挽救被前幾集勸退的更多觀衆。
勸熬也得有個限度,當勸熬成爲被濫用的營銷梗,勸熬的集數從一兩集變成五集以上,觀衆對 " 勸熬 " 行爲也逐漸開始免疫。創作者們是時候重新審視開頭集的創作,或許一錘定音還勝過雞一嘴鴨一嘴的反複妥協。在吸引觀衆注意力與完整的鋪墊劇情之間,一定有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