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張蔚婷,編輯:詹騰宇,題圖來源:新周刊
起風了,柑橘的香氣鋪滿街道。
一輛滿載着小青柑的紅色大卡車剛剛抵達福建安溪西坪鎮,鎮上的人騎着小電驢和摩托車緊随其後。卡車擠過幾道彎,停在了祠堂廣場。廣場入口幾乎被堵住,隻留了條狹小的通道。
一包包被撐滿的蛇皮袋從卡車卸下,随卡車而來的人們輪流認領,帶回家去。
西坪鎮居民排隊領小青柑。(圖 / 新周刊記者拍攝)
文琴看着這個場景,熟悉的柑橘味道把她拉回去年:每天十個小時的勞作,手工将小青柑掏空瀝水,按皮重 1.8 元 / 斤賣給茶商,最後掙了一萬多。
她有些懷念這種辛苦但踏實的感覺。接連近一個月的失眠,令她覺得渾身疼,沒力氣," 不敢想了。"
今年 6 月,文琴聽親友介紹,掏空家底買了泛茶——這是一款以茶葉爲名的 " 理财産品 "。所有人都告訴她,泛茶的老闆是西坪老鄉,産品穩,回報高,隻需要一兩個月,就能賺到過去一年的收入,他們都買了。
如同過去任何一樁龐氏騙局暴雷的結局一樣,這個在小鎮醞釀的夢境一夜之間破碎了。8 月 3 日,泛茶發布公告:公司大量資金被限制,經商議,将對公司進行債務或股權重組。
大部分常年住在山裏的西坪人,不知道重組意味着什麽。他們隻知道,商家一夜之間都不回消息了,鎮上的泛茶店全都大門緊閉,遠在廣州的總公司也是如此。
錢不見了,生活也丢了。
像一場狂歡節結束,金錢和夢境輪番刺激過後,小鎮隻剩一片狼藉。被剩下的人們留在原地,漫無目的地翻找還有什麽能用的東西。
茶葉往事
王玉梅倒了杯茶,開始回憶往事。
她今年 76 歲。在她年輕時,山上都是茶園。她是茶場女工,丈夫是鎮上的小隊長,帶隊在管轄的片區爲茶田、茶場開路。
從采摘、挑選、晾曬、搖青、炒青,到揉撚、包揉、翻炒、組裝,制茶的環節,她幾乎都參與過。
安溪是中國著名的鐵觀音之鄉,茶葉是當地的主要經濟來源。不誇張地說,通往西坪鎮的路,是被茶葉鋪就的。
西坪鎮六鬥村。(圖 / 新周刊記者拍攝)
有關茶的曆史,西坪人的答案基本一緻:清朝時期,這裏發現了鐵觀音的母樹。民國初期,西坪最古老的茶行之一 " 梅記茶行 " 成爲整個安溪縣最大的茶行。安溪産的鐵觀音,一半以上經由梅記茶行銷往國外。
那之後,西坪鎮的名氣大了起來,人們因此獲益。
1985 年之後,西坪擁有茶葉加工公司 120 多家,在海内外各地則有幾千家茶葉聯營公司或茶行。到了 1996 年,西坪鎮擁有茶企 150 多家,其中生産規模較大的企業有 90 多家。
據報道,1995 至 1999 年間,西坪鐵觀音在國内外拍賣市場上屢創新高。100 克鐵觀音茶葉分别以 3.4 萬到 11 萬港元成交。
2006 年底,西坪鎮人口還不到 6 萬人,而全鎮茶園面積達到 2467 公頃,茶葉總産量爲 3430 噸,社會銷售總産值達到 3.96 億元。鎮裏 90% 以上的人口從事與茶相關的工作,茶農的茶業收入比 2004 年增長 20% 以上。2008 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 7310 元。
那些年,小鎮經濟圍着茶葉轉。
王玉梅回憶,最繁華的時候,各地的商人、遊客蜂擁而至。鎮中心街道上迅速開起了很多餐廳、民宿、旅館,經常水洩不通。
那是一段忙碌但幸福的日子。鎮上的人們以茶葉爲根基,生活跟茶湯一般苦後回甘。和很多小鎮一樣,這一代的孩子們漸漸長大,都外出工作、成家,就很少回來。
回不來的還有以茶爲榮的盛況。據《新民周刊》報道,2008 年,泉州市茶葉實驗室檢測出西坪的茶葉農藥殘留超标。
2011 年,福建農林大學的一篇碩士論文曾對安溪縣 5 個茶葉主産區做茶樣農藥殘留和稀土含量進行調研,結果顯示,過去兩年間西坪茶區檢出水胺硫磷、三唑磷等 7 種農藥。此外,西坪茶區的稀土含量也偏高,集中在 2 — 3.5mg/kg。按照當年《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規定的茶葉稀土含量 ≤2mg/kg 計算,整片茶區的稀土合格率僅 20%。土壤中稀土總量和外源噴施稀土元素,是烏龍茶稀土污染的主要原因。
西坪鎮上,昔日托起小鎮的茶山已經逐漸荒廢。(圖 / 新周刊記者拍攝)
連鎖反應之下,當地土地情況開始惡化。茶田結塊,保證不了茶葉的質量,甚至長不出合格的葉子,也就沒辦法給供應商交貨。随後,部分田園荒廢,茶企倒閉,茶葉文化園、交易所人去樓空。
人們離開了小鎮,小鎮也漸漸遠離了茶。
陣痛過後
被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
李陽夫婦在鎮中心街道上開了一家竹制品店,主要賣竹籃、簸箕。
生意不好做,有時一天下來都沒有一個客人。爲了養活兩個孩子,夫妻倆弄了份副業,到鎮籃球場附近支起了燒烤攤。那邊夜裏很熱鬧," 什麽賺錢就做什麽 ",每晚從六點做到次日深夜兩點,一幹就是十年。
也有堅持從事跟茶有關産業的人。
當李陽們想辦法用各種小生意支撐生活時,小青柑的需求在西坪出現。他們有的是家庭式作坊,幾個人在家門口,将一捆捆小青柑解開倒入水中,泡好,挖瓤,取皮,等待專人回收。
西坪鎮的人們正在清洗小青柑。(圖 / 新周刊記者拍攝)
有的是轉型做柑普的茶廠。有貨時,招一些零工,一群人在廠裏不分晝夜地挖果肉,文琴去年就是在茶廠工作。因爲有設備,空間也充足,廠裏接的貨量更多。原先曬茶葉的竹匾,現在用來裝隻剩果皮的青柑。青柑烘焙幹透後,再由專門的人負責将外地運來的熟普塞入,打好包裝,銷往外地。
但這種強度很高的流水線工作,不是每個人都能做。
與王玉梅年紀相仿的老人,隻能協助烘焙、晾曬、組裝,很難參與到其他環節。
大概十年前,王玉梅的丈夫突發疾病,要靠外力支撐才能站立,每走一步都很艱難。鎮上的赤腳醫生說,這是風濕病。
但情況比想象中嚴重。很快她丈夫的十指扭曲,膝蓋和腳掌腫大,不能幹活。
他們住在一棟自建的兩層樓裏,二樓基本荒廢。爲了方便生活,他們搬到了一樓右側的小房間裏:砧闆、竈頭在進門的左側,靠牆;右手邊的小門外是洗手間;斜對角有張一米二的木闆床,鋪着花色被套;對面是冰箱和簡易的木制儲物櫃,中間一根柱子,就當作廚房和卧室的間隔。
茶葉市場不景氣,隻能哪裏缺人去哪裏,什麽都幹一點。兩個多月前,王玉梅找到了一份環衛工作,月薪不到兩千元,而丈夫的止痛藥每月就得花掉一千多。農村老人都要強,王玉梅從不主動向在外的孩子要錢,隻能到處打零工養家。
她每天重複着這樣的生活:天蒙蒙亮,便起床準備早餐;淩晨四點多就一晃一晃地走下傾斜達到 40 度的砂石路,到一公裏外的小學旁打掃衛生;中午還得趕回家做飯;直到下午四點半,才算結束一天的工作。
王玉梅生活裏少有的娛樂,是跟附近年齡相仿的朋友聊天。在她們口中,王玉梅第一次聽說了泛茶。
" 殺熟盤 "
福建人家庭觀念重,熱情好客。除了休息時間,家中大門總是敞開,歡迎路過的人随時進來喝兩杯,順便唠點家常。
過去三年,居民們多次看到一輛輛賓利從外地開回來,車身貼滿 " 泛茶 " 字樣的招牌。去年 6 月,安溪縣舉辦了首屆 " 泛茶杯 " 武術邀請賽;今年過年,六鬥村的村民們免費看了一場盛大的煙花表演。他們聽說,煙花價值 50 萬。
金色外牆、白色招牌的泛茶店,在小鎮陸續開張。多的時候,整個鎮上超過十家," 大概隔 50 米就有一家泛茶店 "。
泛茶老闆鄭朝根是安溪當地人,一名自稱鄭朝根小學同學的男子說,當時人們認爲投資泛茶産品 " 穩賺不賠 ",幾個月就能賺到一年的錢。他們笃信這家公司絕對不會出問題,隻管投入就好了。他補充道,聽說今年農曆八月鄭朝根會回來祭祖,經他投資重建的祖厝格外富麗堂皇," 不信的人,都可以上山看看 "。
" 祭祖這麽大的事情,還能拿來騙人嗎?" 當地人都說。
據多位當地人回憶,從安溪縣到西坪鎮的路上,以及西坪鎮通往山上各個村落的村道上,曾經布滿泛茶的廣告。越靠近鄭朝根的老家,山那頭的六鬥村,泛茶留下的痕迹越明顯:六鬥村的路燈上挂滿了招牌,直至 9 月初,仍未被拆下。
六鬥村邊上的路,還高挂着泛茶的廣告。(圖 / 新周刊記者拍攝)
開始有人按捺不住嘗試。秦安有一位朋友自去年 5 月開始投入 100 萬,今年出事前,數字後面多加了一個零。
今年 2 月,秦安先投了 11 萬,到 4 月賺了 37000 元。金錢好像成了一串詭異的數字,不需要付出什麽就自動翻倍。此時泛茶連續出了幾個新産品,他沒控制住," 就想着再賺一點點。"
嘗到甜頭之後,他越投越多。爲了多投,他跑了三家銀行貸款,但隻有一家願意跟他簽合同。
秦安奔走于這場金錢遊戲時,他在工地搬沙的媽媽也聽信了朋友的話,将僅有的一萬多元存款,悄悄買了泛茶。
在小鎮每個角落的注意力和财富,都迅速被吸進泛茶之中。幾乎所有人都聽說了,這是一條快速緻富的坦途,可以放心加大油門,直達終點。
秦安說,有些賣菜的商販也湊錢一起買,一人出 3000,到賬再分掉。還有不少人拿着營業執照和沒還完貸款的房子去抵押,從銀行和信用社拿到更多的錢,奮力一搏。
這位傳聞中神通廣大、有求必應的老鄉,成了他們改變生活的希望。
" 陌生人來家裏說,買泛茶肯定賺錢,我肯定不信。那如果是你親戚說呢?這種就是殺熟。" 李陽回憶,親戚原來騎自行車,一年後改開路虎了," 不心動是假的 "。于是他和妻子掏光各自存款,甚至用個人賬号在多個平台網貸。在互相沒有商量的情況下,兩人累計投入了 120 萬元。
李陽 70 歲的媽媽住在家裏樓下,平常外出撿空瓶和紙皮,一個月隻能賺幾十塊。同樣地,老人也悄悄跟其他人一起合夥,買了差不多一萬塊。
到了四、五月,鎮上入局的人越來越多,都是從身邊拉人頭,朋友、親戚,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互相介紹,彼此慫恿。買泛茶似乎成爲一件 " 正确且聰明 " 的事," 不買别人都說你是傻子。" 很多人都這樣說。
他們眼看着身邊一個又一個朋友入局之後賺得盆滿缽滿,于是一個個自願跳進這個漩渦,并将它進一步往四處擴散,将自己的家人朋友都拉了進來,直到被淹沒。
每個人各自做着一夜暴富的夢。裂痕出現了,但狂熱的氣氛裏,無人察覺。
一位安溪的出租車司機回憶,今年三月,路邊的泛茶店悄悄改了名,變成了 " 六鬥茶 "。有一天他拉了位 60 多歲的老奶奶,老奶奶在車上打電話:泛茶經銷商要将 60 萬本金和 10 多萬的利息一并打到她的卡裏,她拒絕了,說自己多借了 120 多萬,湊夠 200 萬再投下去。
他忍不住插話,提醒店鋪改名的事," 我說你不要再投了,(錢)能拿回趕緊拿回來。" 他拍了下方向盤,語氣激動起來," 可她不信,她很生氣地說,你一個開車的,懂什麽?"
重新拼湊生活
看着馬上逾期的貸款信息,秦安喃喃道:" 如果那時貸不出來就好了,我現在就不會那麽慘。"
多位投資人都說,當地人少則投了幾千、幾萬元,數十萬元最常見,甚至有上百萬、上千萬的人。這些數字是他們的全副身家。
這場席卷整個鎮子的狂熱驟然收場,小鎮居民很無力。他們想不通兩件事:爲什麽當初自己會一時沖動,不惜借貸也要把所有的錢砸進去;以及,爲什麽老鄉會騙老鄉?
好像一場夢,突然什麽都沒了。
泛茶暴雷事件,給小鎮造成了連環打擊。鎮上大都是自建房,蓋房子是每家每戶的頭等大事。文琴和秦安都蓋了房子,但因爲錢都虧了,沒裝修完,空蕩的家裏隻有簡單的幾樣家具,不知道要幾年才能填滿。
連帶的,裝修生意也不好做。" 沒人有需求 ",一個商戶感歎。
泛茶的廣告牌曾經大量貼在樓面上,如今很多被撕掉了。(圖 / 新周刊記者拍攝)
現在的夜裏,西坪鎮上的街道上幾乎沒有人走動,附近商鋪大門緊閉。當地人都說,以前淩晨三點,還有很多人在街邊吃夜宵、喝酒。現在顧客沒了,天一黑,飯店就都早早打烊。
錢都虧完了,李陽沒再出過攤。" 手軟腳軟,還怎麽烤?" 一旁的妻子說。
人們頻繁走動,商量對策,也尋求慰藉。大多數人不敢告訴家裏人,後悔和壓力,隻能自己扛着。
有老人想不明白,存了一輩子的錢,怎麽突然這麽沒了,吃不下也睡不着,半夜起床走上山,到鄭朝根老家門口,想找尋積蓄的蹤影。
鄭朝根的家在西坪鎮西南部的山上,離鎮子很遠,開車要 40 分鍾以上。
從小鎮的市場出發,盤旋到半山腰,要留神才不會錯過路口。途經的數個村落散落山間,自建房沿山路站立,像遺留在此的獨居老人。偶爾有坐在家門口眺望山下的人,不時搭話:有沒有買泛茶?答案幾乎都是肯定的。
泛茶暴雷後,被投資者砸掉的鄭朝根祖厝。(圖 / 新周刊記者拍攝)
時間在焦躁和壓抑的空氣中流逝,但事情幾乎沒有實質性進展。
他們隻有在極度疲勞的時候才能睡着,不到幾個小時,又像在噩夢中醒來," 閉上眼想到那麽多錢,怎麽可能睡得着。"
許多年輕一點的人背上了貸款," 以前我們沒有負債,隻是生活水平低了點;現在什麽都沒了,還背一身債。" 李陽和幾位朋友坐在店裏歎道。
西坪鎮街道路邊,大部分泛茶廣告牌被推倒或者撕毀,有些還立着。(圖 / 新周刊記者拍攝)
秦安願意晚一點拿回自己的錢,他希望優先将本金歸還給弱勢群體。年輕人還有重來的可能性,但秦安看了太多不知道能怎麽做的老人,他們起初還能用零工填補生活,現在隻能歎氣認栽。
王玉梅還是每日淩晨四點多出門,下工後回家照顧生病的丈夫。她沒有智能手機,泛茶是托女兒買的。她的女兒在安溪成了家,有兩個孩子。女兒把每天淩晨四點多起來包餃子攢的錢,加上東拼西湊的借款,投了 160 萬,同樣血本無歸。
比起自己的養老金,她更擔心的是女兒的生活該如何繼續。
每件事都要錢。孩子們各有自己的家庭,她不想給孩子添麻煩,不敢問女兒更多的細節,也不敢跟另外兩個孩子說起這件事。
想起接到王玉梅哭着打來的電話," 女兒哽咽着跟我說,覺得自己是罪人,但她也有一個大窟窿都顧不上。她不敢回家看父母,什麽時候有錢,什麽時候才敢回家。"
艱難的生活還得繼續。李陽說,得收拾心情,過幾天重新出攤," 能掙一點是一點。" 他的媽媽也開始收集塑料罐貼補家用。
情緒最穩定的,可能是王玉梅的丈夫。他躺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妻子煮什麽就吃什麽。他沒多想将來,因爲早就失去了尋求改變的氣力。
因茶而榮的小鎮,因爲茶被重創。
當一塊瓦片開始碎裂,剛長出細紋時無人在意,直到聽到響聲碎落一地,人們才驚覺無法回頭。
(文中文琴、王玉梅、秦安、李陽,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