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人們對體制内的讨論逐漸加深,另一個以穩定著稱的 " 就業神話 " 風頭被遮掩不少,那就是銀行業。
相比于體制内的 " 鐵飯碗 ",銀行業的 " 金飯碗 " 似乎更加體面。
大多數人的印象裏,在銀行工作有幾大好處,穩定、錢多、有規範的晉升機制,隻要踏進銀行的大門,便有無限光明的未來。
可近幾年,卻有無數年輕人主動摔碎了 " 金飯碗 "。
據智聯招聘 2021 年數據顯示,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銀行人,在 5 年内選擇留下的比例不足 70%。2016~2021 年,國有六大行共減少員工 8.3 萬人。
銀行人的集體離開是多方因素催化的結果。随着智能櫃台的推廣,被迫轉爲銷售的櫃員越來越多,銀行人被業務、績效束住手腳的同時,還要經曆各種培訓、考試、技能競賽、冗雜會議等工作交際,頂着領導加碼的業績指标,在客戶大發雷霆時笑臉相迎。
而最難的是,如果沒有資源,做不出成績,銀行人的晉升路徑将被鎖死,餘下的生活,一眼望得到頭。
不可否認,這個曾令無數人豔羨的行業,正在經曆大規模的 " 員工出走 "。
一、銀行人,熬不起了
李柔決定辭去銀行工作的那幾天裏,與母親陷入了冷戰。
母親堅決反對李柔的決定,曾以摔碗、怒罵、讨好式請求等多個行爲 " 規勸 ",試圖讓她打消辭職的念頭,但李柔态度堅決:" 繼續在銀行待下去,我會瘋的。"
最後,母親妥協了。妥協前母親甚至嘗試絕食抵抗,但沒撐過 48 小時就出現了低血糖症狀,李柔哭着喊着要送母親去醫院,後來母親吃了兩塊巧克力,緩過來了。
李柔今年 26 歲,在銀行做櫃員一年半,每一天都在 " 熬 "。在外人看來,銀行的工作稱得上體面:跟随銀行開門的時間工作,早九晚五,銀行關門即下班,無非是點點錢,清清帳,工作能有多難。
而李柔真實的一天是這樣的,早上 7 點半起床洗漱,化淡妝,省去早餐,在家門口的 2 号線坐 4 站,于 8 點半抵達銀行開始做準備工作。
9 點銀行開門,櫃員沒有固定休息時間,吃飯也隻能輪流,且一般都在 20 分鍾内解決,忙起來廁所不能及時上,後來李柔發現隻要不喝水,一上午都不用上廁所。
而 5 點銀行關門後,李柔的工作還要繼續,清帳、點錢、收編大概會用去半小時到一小時,若是碰上好時候,做完這些她就可以下班了。但好時候不常有,她依舊要開會、培訓、考試,晚 8 點下班是常态,深夜裏還留在行裏寫報告的經曆也不少。
李柔曾在大學裏擔任學聯副主席,策劃過不少活動,當初面試時爲了簡曆好看,她把這一條寫得特别詳盡,如今悔到腸子都青了,因爲銀行一想組織什麽活動,領導都抓她去當 " 壯丁 "。
有次銀行搞聯歡會,李柔白天幹櫃員,晚上幹宣傳,點錢的時候想節目串詞,培訓期間聯系供應商,做到了身兼數職,一人整合。
真正讓李柔寒心的是,即使做了這麽多事,當年的績效評級,她是倒數第二差的。在銀行,績效評級與今後的晉升發展直接挂鈎。她找到領導據理力争,被對方以 " 參與活動不是借口 " 給打發了。
從小喜歡藝術,理想是做美術老師,從未在銀行的工作中找到價值感的李柔,在一周後遞交了辭呈。
視線轉到昆明,從業 10 年的銀行人陳小昭,也主動摔碎了自己的 " 金飯碗 "。
大學畢業後,陳小昭通過校招進了某國有銀行,從 23 歲幹到 33 歲,人生最黃金的 10 年都奉獻給了這裏,她的離開,更帶些 " 舍身成仁 " 的滋味。
雖說離職是多種因素催化的結果,但下定決心需要一根導火索,屬于陳小昭的火苗,是一次大會上領導的訓斥。
當時陳小昭做理财經理,績效一般,挨了領導的罵。平常挨罵,她能忍則忍,但那天不知爲何領導說話特别難聽,他訓陳小昭:" 你要不想幹,就滾回去當櫃員吧。"
陳小昭知道領導想聽 " 軍令狀 ",想聽她說出 " 會好好幹 " 之類的話,可那天她心裏也升出一股火,回道:" 好啊,那我就回去做櫃員。"
于是,工作 9 年多,當過副主管、理财經理的陳小昭,又做回了普通櫃員,決定從頭開始,這是一次顯而易見的 " 降級 "。
之後,已經調到其他支行任職的前領導,從 2022 年 12 月份到 2023 年 6 月份,曾 3 次向陳小昭抛出橄榄枝,想調她去自己的支行,卻被陳小昭的現領導以 " 人手不夠 " 的理由駁回了。這個理由,并不能令她信服。
陳小昭說不清這與她上次的 " 叛逆 " 是否有直接關系,但的确是因爲領導的幾次牽制,她敲下了辭職信的第一行。
朋友勸她再 " 熬 " 一段時間,難保過幾年領導就調走了,但陳小昭卻不願再 " 熬了 "。
她說:" 萬一他四五年才調走呢?到時我已經快 40 歲了,我可‘熬’不起了。"
二、人前風光,人後發慌
想要逃離的銀行人,也曾是在厮殺中勝出的赢家,以追求穩定爲時代口号的現如今,想去銀行求職,依舊很 " 卷 "。
以國有六大行 2018 年的校招舉例,有 16.9 萬人競争 1.3 萬個崗位,報錄比高達 13:1。" 雙非 " 學生想聽大銀行的宣講會,還要打車去名牌大學旁聽。
但銀行的确在 " 變老 "。國有六大行中,有 4 所銀行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占比,連續 6 年下滑,如今僅占全體員工的五分之一。老齡化最嚴重的一所銀行,40 歲以上的員工占比已接近 60%。
留不住年輕人,成了所有銀行的一大難題。排除萬難也要端起保值的 " 金飯碗 ",似乎是上一輩才有的共識,這個觀念在當下已無法觸動年輕人。
比如李柔,去銀行工作,其實是母親的理想,不是她的。
李柔從小畫畫不錯,也很喜歡美術,高中曾想走藝術生道路,母親不同意。好在她成績也不差,考上個一本大學讀文學,選修藝術史,畢業後想考藝術方向的研究生,母親仍不同意。
在母親眼裏,李柔想做的事都不靠譜,什麽策展人、藝術文學編輯,這些職業她聽都沒聽過,她就想讓李柔進體制,一輩子安安穩穩。
報名銀行的校招,是李柔最後的妥協,進入銀行後,那種 " 利益至上 " 的氛圍她一點也不喜歡。
李柔原本性格開朗愛笑,愛好遊泳、唱歌、劇本殺,可自從上班後,平時工作裏積攢的疲憊,導緻她連周末也很少出門,偶爾約見朋友,對方總會問她:" 誰惹你了,你怎麽不高興?"
櫃員是銀行中直面客戶的第一線,意味着他們必須承接客戶的情緒,而情緒有好有壞。
曾有一位年近 70 的大爺來銀行咨詢存款事宜,大爺聽力不好,耳朵上戴着助聽器。同樣的問題,李柔回答了三四遍他都聽不太清,語氣便急了點,怎料對方瞬間火冒三丈,将李柔上上下下,裏裏外外 " 問候 " 了一遍,兩個大堂經理跑出來勸,又是道歉,又是賠笑,最後李柔還是被投訴了。
那天她躲在公司的衛生間,狠狠哭了一場。
相似的經曆,陳小昭也有過。做理财經理時,她經常能在深夜接到客戶電話,态度都不會太好。某年中秋,有位男客戶打電話把她罵了一頓,原因是沒有收到銀行的中秋禮品。可陳小昭清晰地記得,她明明給對方的手機、座機都打過電話,是對方沒有接。
中秋節上班後,男客戶找到銀行網點,當着整個大廳所有人的面,又把陳小昭罵了一頓。她一邊哭一邊跟對方理論,覺得自己毫無尊嚴。
不過這類的沖突依舊是少數,還是有很多溫和友善的客戶,不僅體諒她的忙碌,還會在她沒空吃飯時,買零食送給她。
對于馬上步入 35 歲的陳小昭來說,在銀行摸爬滾打 10 年,什麽樣的客戶沒見過,幾次投訴,幾次被罵都不足以成爲她放棄這條賽道的原因。
銀行内部複雜的關系網、彎彎繞繞的晉升機制,以及做不出業績,升職路将被鎖死的隐性規則,才是讓如陳小昭一樣的年輕人,深感無力的理由。
銀行業有句名言:一人在銀行,全家跟着忙。越努力并不一定越幸運,在銀行,機會更願意傾斜有資源的人。
做理财經理第 2 年,陳小昭的年終績效評定爲 C 減,是所有等級中最差的一檔。這個評級意味着什麽呢?整個支行隻有 2 個人被評爲 C 減,她是其中之一,并且 3 年内不得參加行内的晉升考試。
這個結果令陳小昭無法接受,支行有兩個理财經理,難道另一個同事的業績比她好一點,這個 C 減就要給她嗎?可據陳小昭所知,她在整個支行的業績并不算差,這個 C 減怎麽也不會落在她頭上,她推測領導很有可能爲了自保而将她犧牲掉了。
而且按理來說,如果評級相對較低,行裏一般會在年終獎上給予補償。可那一年陳小昭的年終獎也非常低,隻有不到一個月的工資。
做基層員工時要直面客戶的喜怒哀樂,升到經理要扛起業績的枯榮興衰,時不時要小心同事間的勾心鬥角,就算疲憊也要應付下班後的各種會議,各項考核。陳柔總結說:" 銀行人的體面隻存在于别人眼中,實際上一幹一個不吱聲。"
三、辭職了,然後呢?
平心而論,銀行業的确輝煌過。2003 年 ~2013 年,銀行業境内金融機構總資産實現了 4.5 倍的增長,成爲衆多行業裏的佼佼者。
而随着增長紅利逐漸褪去,銀行業的各項指标的确呈下降趨勢,疫情後尤甚。
銀行人的薪資水平也并非坊間傳聞那麽高,據麥可思研究院《2021 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顯示,銀行櫃員入職半年後的平均工資爲 5624 元,在所有行業裏排名第 38。
而在雲南生活的陳小昭,工作 10 年,每月薪資爲 4500 元,加上年終獎,每年工資到手 8 萬多。
辭職後,陳小昭先是昏睡了幾日,銀行人通常早出晚歸,她也因此經常失眠,最近剛把作息調整過來。後又去北京玩了幾天,跟許久未見的朋友聊天,回家後繼續刷劇、看書,誓要将之前沒看過的熱門劇都補回來,日子輕松惬意。
去年 11 月份,她将自己的辭職日記發在社交網絡上,引發大片銀行人共鳴,其中不乏爲她提供工作機會的人,邀她入局。
憑借之前在銀行的工作經驗和行業前景分析,陳小昭認爲養老保險行業是片藍海,最近正在爲入職養老保險經紀人做準備。
與母親抗争的李柔也已取得初步勝利,母親終于不反對她讀藝術史研究生,前提是學費需要她個人承擔。
于是李柔找到一個教少兒畫畫的工作室,白天當助教,下班後看書學習,月薪 3500,比她在銀行的薪資沒低多少。學生年紀都在 8~12 歲,會喊她美女老師,會給她帶小零食,李柔在銀行工作一年半,自認爲沒交下什麽 " 大朋友 ",卻在這裏收獲了很多 " 小朋友 "。
母親偶爾還是會旁敲側擊地勸她考公,李柔全當沒聽見,她找到了跟母親交往最舒服的狀态:裝傻充愣,然後按自己的想法,追求想要的人生。
職場大環境下滑,相信每個人都有切實的感受,在這個時間點辭職,被視爲愚蠢的冒險。但或許辭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被這份 " 安穩 " 捆綁,而忘記冒險可以有多精彩。
陳小昭記得自己剛被銀行錄取的時候,爸媽尤其高興,覺得孩子的工作體面有出息。
衆多家人中,隻有嫂子勸她再想想,嫂子也在銀行工作,她覺得銀行工作很辛苦,不願小昭重蹈覆轍。
但那時陳小昭剛剛大學畢業,認知有限,面對嫂子的規勸心裏還犯嘀咕:要是銀行那麽不好,你怎麽還在銀行待着呢?于是毅然決然地加入了銀行大軍。
在櫃員工作兩年半後,陳小昭提了副主管,同一批入職的員工裏,她是第一個晉升的,頓感前途一片光明。
可真當了副主管後,她發現一切不是那麽容易的。櫃員請假她需要頂櫃員的班,大堂沒人她需要頂大堂經理的班,主管偶爾請假,她還要負責主管的工作,且還沒有主管的補貼,也沒有做櫃員時的業務核算,工資比之前多不了幾塊錢。
那時她已經感受到,目前的體系中有些不對勁,于是主動轉了銷售,成爲理财經理,卻不曾想,磨難才剛剛開始。
(文中李柔、陳小昭爲化名)
文中數據參考:網易數讀《中國家長最愛的工作,年輕人幹不動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十點人物志 (ID:sdrenwu),作者:杜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