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牛刀财經,作者 | 南梁
華爲的手機産品迎來了新的裏程碑,餘承東的 " 造車 " 卻遙遙無期。
發布會上常常提起的 " 遙遙領先 ",介紹産品總拉踩對手,這讓餘承東的 " 餘大嘴 " 名号被衆人所知。在一次專訪中,餘承東回複了對于 " 餘大嘴 " 這個稱号的看法。" 我有時候說話可能看起來不太謙虛,其實是給團隊提要求必須做到,給自己不留後路,背水一戰。" 其繼續笑道:"我當時吹下的牛,後面都基本實現了。"
前段時間,華爲 Mate 60 Pro 手機悄悄開售,這也預示着華爲再次跨越一道困難。手機上吹的牛,餘承東都實現了,但在 " 造車 " 上吹的牛,爲啥這麽難實現?
一直以來,餘承東對于 " 造車 " 都有着極高的熱情。10 月 6 日,餘承東在朋友圈發布問界新 M7" 大定 " 數量破 7000,再創新高的消息,并感慨道:" 起死回生,真不容易!"但即便如此,汽車業務如今的表現卻并不理想,業績、銷量都未能達到預期,華爲内部關于造車的矛盾也多有發生。
作爲華爲的一員猛将,餘承東認爲華爲造車是順應時代的,也堅定支持造車,但很明顯,他的 " 造車 " 夢,華爲裝不下。
熱衷 " 造車 ",效果不理想
9 月 21 日,華爲内部正式發文公布,光産品線總裁靳玉志被正式任命爲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CEO,而原本擔任這一職務的餘承東則擔任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一職。
這意味着,餘承東會将更多的精力分給終端業務,而汽車業務的日常運營将更多由新上任的靳玉志管理。但即便如此,餘承東在最新的秋季發布會上,仍明顯地表示出其對汽車業務的重視——其仍未放手汽車業務。
華爲秋季新品發布會上,餘承東隻用了兩句話就略過了 " 先鋒計劃 ",談到更多的反而是其他新産品,比如智能汽車。
餘承東表示,問界新 M7 車型日均訂單已超 1500 單,今年 12 月全景智慧旗艦 SUV 問界 M9 将發布。" 問界 M9 不僅是 1000 萬以内最好的 SUV,還是你在馬路上能見到的最強大的 SUV,這就是業界裏面我們常說的‘遙遙領先’。"
發布會上,餘承的的三次 " 遙遙領先 ",一次給了華爲平闆電腦,一次是與觀衆互動,最後一次則是給了智能汽車,可見汽車業務在餘承東心中,是舉足輕重的。不僅如此,在 10 月 1 日問界甚至發布了一份 " 大定海報 " 來展示新 M7 車型的銷量。
其實,餘承東對 " 造車 " 的熱衷,是有目共睹的。
一直以來,問界都是由賽力斯作爲主導,華爲則是擁有較高話語權,但在今年 3 月份,華爲卻差點上演了一出 " 反客爲主 " 的戲碼。
當時,在餘承東的主導下,"AITO 問界 " 更名成了 "HUAWEI 問界 ",對外宣傳話術也從 " 華爲深度賦能 " 改爲 " 華爲全面主導 "。這表面上看來隻是更名但在業内來看,這是華爲加強汽車業務主導權的信号,也是将要越過華爲 " 不單獨造車 " 理念的信号。
之所以是差點,則是因爲餘承東這一出 " 反客爲主 " 的戲碼并未成功上演,華爲内部對此舉并不認可。
在電動汽車百人會年度論壇上,餘承東直言:" 本來我們希望以問界作爲跨界合作的品牌,在它前面加上‘ HUAWEI ’,結果這兩天,我們公司又說要把‘華爲’去掉。"
餘承東繼續強調:" 無論如何,我們想推行生态聯盟的本質沒有變。未來智選模式下幾家合作夥伴推出的車型并不會有沖突 , 仍然會合力建設生态聯盟,把車廠的産能資源都充分利用起來。"
而餘承東之所以在華爲的底線瘋狂試探,恐怕不僅僅在于其對 " 造車 " 的狂熱。從目前來看,在華爲的一衆業務中,汽車成了唯一仍在虧損的業務。
2022 年,華爲汽車業務的營收爲 20.77 億元,相關研發支出超 103 億元,也就是說這項業務淨虧損高達 82 億元,而 " 華爲生态聯盟 " 則是實現餘承東的汽車業務盈利期望的利器——華爲車 BU 要在 2025 年實現盈利。
" 商業變現 " 成了餘承東常常挂在嘴上的詞,餘承東對于盈利的急迫,是肉眼可見的。
但自 2023 年以來,在價格戰的沖擊下,問界汽車前 5 個月累計銷量 1.97 萬輛,月均不足 4000 輛,之後兩個月甚至沒有單獨披露銷量。
銷量 " 啞火 ",上揚勢頭一去不返。
如此壓力下,餘承東會 " 着急 " 也在所難免。數智前線報道,賽裏斯内部人士透露:今年定下的目标是 26 萬台。業内人士認爲:" 餘承東自己急了,定的目标都比較高。" 而問界汽車更名一事,或許餘承東希望能借此扭轉汽車業務虧損的局面。
" 餘大嘴 ",是狂言也是目标
餘承東是個敢拼敢闖的人,所以他在華爲明确宣布 " 不造車 " 時,仍有膽量試探公司底線。
其實,餘承東的童年生活并不富裕,其曾在訪談中表示,自己出生後是喝面糊糊長大的,甚至一度奄奄一息,村子裏很窮,小孩子冬天凍傷也是常有的,之後上了學也沒什麽錢吃飯,連幾分錢的菜也舍不得買,甚至一度餓暈。據其自述,那些舍不得賣飯的錢,最後都去買了書本,用來學習知識。
餘承東坦言:" 我人生中的最大決定 , 是選擇繼續上高中。" 爲了繼續讀書,他就和父親商量,在農忙時當農民,農閑時讀書,甚至在高考前他仍要幫家裏幹農活。這樣的環境下,餘承東以當年全縣高考理工科第一的成績考入西北工業大學,畢業後任職老師一職的他仍繼續自學,最終考上了清華大學研究生。
當然,養成他敢想敢拼的性格不隻是因爲這些經曆,還有其很喜歡打架,隻要有其他孩子惹到他,他就一定會回擊,而且打起來不要命。
而這一系列的特質,尤其适合早期還在開疆拓土、攻城拔寨的華爲。
1993 年,餘承東去深圳做項目,也是在那時巧合之下加入了華爲。據悉,當時其身邊反對的人不少,有因其性子太烈而反對的,也有因華爲規模小容易倒閉而反對的,但餘承東明顯不太聽勸。餘承東在 24 歲正式加入了華爲,任職華爲第一代數字程控交換機的開發人員。
當時的華爲産品尚在交換機階段,項目不僅達到預期,餘承東也升爲主任,但其卻覺得搞 3G 更有前景,想要轉換賽道,可這一想法在當時要想實現絕非易事,技術門檻高、巨頭壟斷、研發燒錢,很多人對此并不看好。
在任正非的支持下,餘承東雖然經曆不少挫折與反對的聲音,終于在歐洲打響了名頭。之後其又開發出可以共享 2G、3G、4G 的第四代基站,并确立了華爲在業内的地位。
由于其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性子,在愣頭青之後,餘承東又有了新名号 " 餘瘋子 "。其曾坦言:" 我不擅長和人打交道,性格東沖西撞,一不小心可能就樹敵了。"
2011 年,餘承東接手華爲手機業務。當時的華爲手機還沒有如今的名氣,出貨量不斷下滑,曆任負責人也未能改變這種局勢。餘承東上任後,砍掉了很多貼牌手機和非智能手機型号,并揚言:" 華爲手機三年内成爲世界領先手機終端廠商,銷售目标會一年翻 3 倍。" 也是這一句話,餘承東得了個 " 餘大嘴 " 的名号。
雖說其吹了不少牛,但卻都一一實現了,如今華爲新戰略初定,餘承東又要披挂上陣。
相比之下,其熱衷的 " 造車 ",卻仍面臨無數反對的聲音,不同于當初任正非二次改口同意的造手機,在 " 造車 " 一事上,任正非似乎否決的很堅定。
" 口無遮攔 " 的激進派?
在問界改名無果後,今年 3 月 31 日,一份爲期 5 年的新禁令出現在華爲内部——《關于華爲不造車的決議》。任正非強調:" 不能使用華爲 /HUAWEI 出現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
這一份重申的聲明,無疑是拍在餘承東臉上的警告。
其實早在華爲 2018 年讨論是否造車時,餘承東就是堅定的 " 造車派 "。
當時,華爲的手機業務受挫,而消費者業務是華爲三大闆塊中唯一一個既掌握研發又自配銷售隊伍的部門,更是爲華爲提供了過半的收入占比,手機被制裁,就需要新的産品代替這一部分的空白,團隊與渠道商也需要新的出路,餘承東隻好把更多的賭注壓在汽車業務上。" 手機是一個高頻、剛需、海量和高價值的産品,唯一能夠彌補這個産品供應缺失的隻有智能電動汽車。" 彼時的餘承東這樣說到。
尤其在蘋果造車成爲業内公開的秘密,小米等競争對手也相繼入局造車的背景下,餘承東很難不急。
但即便如此,華爲最後的決定依舊是 " 不造車 "。在華爲車 BU 交由餘承東後的一個月,任正非簽發了《關于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文件,明确 " 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并給出了 3 年禁言期限。
曾同樣站在 " 造車派 " 的徐直軍在 2021 年對外透露,華爲内部當時隻剩下餘承東還不服氣,還在想造車," 但他隻有一票。對于華爲高層團隊而言,很清楚在求生階段應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
但在餘承東看來,任正非想讓華爲做汽車圈的另外一個博世或大陸,這個目标是難以實現的。因爲華爲做的是軟件、算法、雲、芯片,這些軟的智能化增量的東西,很難像博世和大陸那種刹車、轉向等自動的标準化部件那樣大規模地去賣,甚至在公開場合直言:" 任總的方向錯了,博世路線不行。"
相比之下,任正非顧慮的是汽車廠商被堅守卻被餘承東低估了的 " 靈魂 ",以及對華爲的警惕。畢竟,在華爲的發展史上,其又當供應商又當競争者的情況并不少見。這種情況下,即便弱勢的賽力斯依舊多次宣誓主權,廣汽更是拒絕了華爲的合作。
在餘承東逼近車企底線被反彈後,再次聲明 " 華爲不造車 " 的态度是有必要的。
不管任正非出于何種原因," 華爲不造車 " 的這個決定令當時的餘承東非常不甘心,并跑到 3 年前的舊帖子寫道:" 這個時代變了,這(不造車的決定)隻會讓我們更艱難!若幹年後,大家會看明白的,留給時間去檢驗吧!對一個行業,隻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标記一下,若幹年後再來看吧。"
在外界看來,這話說的多少有些口無遮攔,而餘承東的 " 造車夢 " 也成爲衆所周知的事,隻是如今華爲的手機已經突破 5G 的封鎖防線,也不會像前幾年那樣依賴汽車業務,這種形勢下,餘承東的 " 造車夢 " 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