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是一家什麽樣的公司?
造車新勢力、提供高端智能電動汽車産品、以爲用戶提供優質服務知名……
但在 NIO IN 2023 蔚來創新科技日之後,随着一整套完整的全棧技術布局首次披露,蔚來現在顯然不能隻作爲汽車公司視之了。
蔚來在 NIO IN 上呈現的全棧技術布局,全棧技術背後所呈現的是蔚來持續創新的價值體系,深度展示了蔚來在多個領域的布局和競争力。
同時,蔚來的科技标簽與技術屬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明示,而關于蔚來的認知——也是時候需要被刷新、被重估。
但一切,還得從 NIO IN 的完整披露說起,蔚來究竟亮出了怎樣的完整技術布局?
AI 貫穿蔚來技術全棧
蔚來用一張架構圖完整展示了 12 項技術全棧究竟是什麽,以及它們之間各自的關系和位置。
其中人工智能部分自上而下,貫穿全棧。在蔚來,AI 被視爲布局電動車的基礎能力和基礎技術。
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 及 "CTO" 李斌言簡意赅:
成功的智能電動車企,将來也會是成功的 AI 企業。
蔚來用 12 個框代表 12 點技術布局,其中 " 自研 "、"AI" 等都是關鍵詞。
舉例來看:
智能駕駛方面,全域增強領航輔助 NOP+ 服務即将上線
整車全域操作系統,蔚來天樞 SkyOS 發布
芯片和車載硬件智能方面,自研 " 楊戬 " 芯片、超算集群
全景互聯的 NIO Link 技術發布
首先來關注智能駕駛方面。
"AI 大牛 " ——蔚來智能駕駛研發副總裁任少卿首次代表蔚來公開亮相,表示已建立了端雲一體的全棧技術能力以及整套平台,将場景統一、功能統一和有圖無圖統一。
在工程方面分别實現數據閉環、生産閉環和測試閉環。
算法方面則覆蓋感知、地圖 / 定位、環境信息、ADMS、規控等幾大模塊。
在這些 AI 能力的加持下,蔚來宣布 10 月起将按路線提供全域增強領航輔助 NOP+ 服務,爲用戶提供全域通行的點到點智能駕駛體驗。
爲了能更高效快速地對每條路線做驗證及開通,任少卿介紹蔚來通過分布式驗證的方式,以分布式 + 集中優化,幫每個用戶的每一條路線做相應的驗證和安全性提升。
由此建立了群體智能系統,在最上層做相應道路和用戶運營。并在最下層在整車部分多設置一個數據部分,最終框架落在車端硬件和雲端算力上。
而這種做法的伏筆,其實在 2020 年就埋下了。蔚來在四塊芯片的架構裏爲群體智能留了一塊芯片,讓它基于車端的算力,實時對城區、高速上的功能做驗證,同時也不影響其他功能。
而整個群體智能單車芯片在車端組成了非常龐大的群體智能網絡。任少卿介紹目前蔚來内部車隊有 34.8EOPS 的算力,它每秒可以處理 1200TB 的數據。正是基于這樣的車端算力集群,才可能真正幫助每個用戶每一條路做到相應的驗證。
再來看系統層面,蔚來帶來了行業内首個由車企自研并發布的整車全域操作系統——天樞 SkyOS。
它涵蓋車控、智駕、座艙、移動互聯等多個領域,将在 NT3 上實現全功能量産。
共有 4 個内核。SkyOS L 負責總體規劃分布實施、分布應用;SkyOS H 是一個 Hypervisor 多場景化、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實施系統。SkyOS M 是高安全、高可靠的一個高實施性的操作系統,蔚來表示也正在參與很多國際微内核開放組織的底層開發活動。SkyOS C 複雜操作系統是根據安卓定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蔚來技術全棧中,全場景互聯在這次被重點介紹,并且最新技術NIO Link同時發布。
NIO Link 能提升數字車鑰匙、車輛停泊和座艙控制等體驗。同時也和手機、穿戴設備、換電站、充電樁能實現更好互聯。
這部分技術的關注,也體現了蔚來對于全場景的關注,同時也給後面 NIO Phone 登場埋了伏筆——蔚來手機和汽車的互動,正是依靠 NIO Link 實現。
以及在智能化系統的叠代和産品全生命周期體驗方面,蔚來也在科技日上更進一步講解了自己的思考。
比如爲什麽蔚來智能系統都是以樹來命名,背後是對軟硬件一體的思考。
對于智能汽車而言,有兩個明顯特點——其一是軟硬件高度耦合,其二是生命周期長。
這意味着一輛車如果在使用 10 年後,軟件方面依舊需要維護、運營。所以從研發的角度來說,需要考慮十年、二十年後服務連接的體驗。
由此,蔚來表示并沒有提出過多的軟件版本,因爲之後可能很難全部維護;它們想要做的是希望智能系統能有更長的生命周期,就像樹一樣。
除此之外,蔚來還一口氣公布了自研芯片 " 楊戬 "、自研電池進展以及大模型方面的相關規劃。
完整梳理,12 項技術各部分亮點,分别如下:
芯片和車載硬件智能:自研 " 楊戬 " 芯片、超算集群
電池系統:自研電池照片曝光
電驅及高壓系統:正在研發 900V 高性能電驅平台
車輛工程:全棧自研智能底盤域控制器 ICC
整車全域操作系統:SkyOS 天樞發布
全景互聯:NIO Link 發布
智能駕駛:全域增強領航輔助 NOP+ 服務即将上線
智能座艙:蔚來應用商店一次接入 40 多款 APP
智慧能源:第四代換電站明年部署
這 12 個方面共同構成了現在的蔚來。
而透過這次技術棧的公布,蔚來一直以來遵循怎樣的研發邏輯,現在也有了更明确的答案。
資金使用的長效思考
最直接的,這意味着蔚來在技術研發上,确實花了很多錢、很多時間。
李斌坦承:
每一個框都意味着投入了很多。
這種大手筆,絕非是盲目燒錢。恰恰相反,通過看蔚來把錢投向哪裏、怎麽投,可以窺見其對技術和行業的理解。
首先看投向哪裏?
AI、芯片、電池等,這些都是關乎一家智能電動車企走多遠的核心底層技術。當然也都是當今科技趨勢内,最備受關注的前沿技術。
再看怎麽投?
李斌直言不諱地表示 " 我們用近期研發換長期毛利"。言下之意,每筆研發投資都是認真算過賬的。
就拿自研芯片 " 楊戬 " 來說。
這顆芯片不僅降低了功耗、提升了性能,同時還幫蔚來省了好幾百塊錢(每顆)。這其實很重要,搞芯片并不是爲了先進而先進,成本是很重要的考慮。
電池方面也是如此。
去年蔚來電池科技正式成立,注冊資本人民币 20 億元。當時李斌就表示:汽車廠商做電池是正常的戰略。
爲什麽?因爲車企自研自制電池,能争取更多自主性。一方面降低供應鏈不穩定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也能讓造車成本和毛利,更少受到電池成本及市場價格影響。甚至更進一步,讓車企的自研自制電池向外輸出,帶來營收。
目前,蔚來共有 11000 名研發人員,李斌表示會保持在這一規模。
資金投入上,會保持每季度 30 億人民币的水平。" 這在蔚來可以承受的範圍内,也是蔚來參與下一階段智能電動汽車激烈競争的基本保障。"
而透過這些具體的動作,更進一步傳遞出一個事實:蔚來正如其名,強調關注未來、堅持長期主義。
爲什麽這麽做?
根本原因來自車企本身的定位——汽車的全生命周期長達 15 年甚至更多。在這樣的時間要求下,需要保障持續用車的體驗。
比如當下智能電動系統是高度軟硬件耦合的,不僅要保障硬件的長周期使用,同時也要考慮軟件的長期維護。這需要車企來持續運營和更新。
在這樣的要求下,就需要在最初研發時,把時間這一因素納入考慮範圍内,給底層架構也提出新要求。
李斌調侃說,不少用戶說蔚來每輛車上的配置太好了,能不能砍掉一些?
答案是否定,因爲這種說法是從短期角度出發。如果從長期維度來看,需要考慮車企十年後是否有能力維護如此多不同級别的版本?是否還有相應的測試環境?
言下之意,蔚來當下做的很多選擇,都是站在十年後的視角來決定的。
這也是蔚來爲什麽用樹來命名智能系統,因爲希望它能在生長十年後還是 " 健康 " 的,最後彙聚成一片樹林。
與此同時,從長期主義的角度看,造芯也是同樣的道理。在不斷波動的環境裏,這也能爲蔚來在研發、制造上帶來更強的自主性。
而如果從更加行業的角度來看。
蔚來關注的這 12 項技術能力,每一項也都具有 " 重新定義 " 的潛力。
以這次發布中最惹人注意的 NIO Phone 爲例。它就首次從汽車場景出發,以車主需求爲核心,進行從底層向上的正向手機研發。
這種源自于場景内的先天優勢,是手機廠商很難通過換位思考實現的,一個并不大的團隊就能造出旗艦智能手機,也是 " 傳統 " 智能手機公司難以想象的。
以此類推,在 AI 算法、動力電池、車機系統等方面,亦是如此。
而且這種底層邏輯也已有趨勢驗證—— ChatGPT 的出現,不正是重新定義了搜索引擎嗎?
所以蔚來作爲一家用戶企業、造車企業,更有機會引領這 12 項技術的 " 重新定義 "。
綜上蔚來全棧技術亮相,一方面向外界傳遞了蔚來對當下智能電動車前沿技術的理解與認知;另一方面也更進一步表明,自身在這 12 項技術上的底層實力。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汽車廠商蔚來,爲什麽要隆重舉辦一場科技日活動。
因爲蔚來,正在身處轉折點。
重估蔚來
不可否認,作爲汽車企業的蔚來,從不缺話題熱度。
" 車圈海底撈 ",定位高端線,産品有吸引力、車主忠誠度高,但是蔚來模式也時常被人評價爲 " 看不懂 "。
比如這次 NIO Phone 發布,或者更早之前對充換電基礎設施的投入,在服務和用戶體驗方面 "不計成本" 的投入。
但如果将蔚來作爲科技公司來看,這種 " 看不懂 " 的燒錢,其實正是通過短期密集投入,構建長期競争力的一種手段。
亞馬遜、比如特斯拉,都是長期高研發投入構建起來的高技術壁壘。
特斯拉的前期大規模投入非常典型。數據顯示,特斯拉從 2010-2019 年四季度,對應接近 90 萬輛的累計交付規模,總投入超過 2000 億元人民币;其中資本開支約 830 億元、研發費用約 460 億元。
基于這些投入,特斯拉以車爲起點,搭建起了覆蓋自動駕駛、芯片、電池、超算集群、機器人等多領域的技術壁壘。
也是這些技術投入,讓特斯拉在銷量規模起飛前,不斷遭遇危機。
然而現在,之前投入的每一項都在成爲特斯拉的護城河,之前投入的每一項,都在長出全新、廣闊的可能性。
特斯拉的電池技術能力,讓特斯拉作爲新能源企業被審視,擁有根本性基建的未來可能性。
特斯拉的自動駕駛能力,讓特斯拉成爲自動駕駛、Robotaxi 評價中繞不過去的名字,并且通過 FSD 進一步延伸出了人型機器人業務,擁有了打開 AGI 終端的鑰匙。
特斯拉的芯片和計算能力,也在打開全新的想象空間。最近,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就基于對超算 Dojo 的分析,認爲特斯拉目标股價應上調 60%,達到 400 美元。
因爲特斯拉超算 Dojo 可能在未來幾年幫助特斯拉節省 65 億美元成本,更關鍵的是它能加快特斯拉自動駕駛能力開發。
但了解熟悉特斯拉發展曆程的人都知道,馬斯克希望解決的問題裏,最初隻是一輛電驅動的車,後來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有了自動駕駛、芯片和機器人。
最新出版的《埃隆 · 馬斯克自傳》也披露,總是在日常業務推進中遭遇了瓶頸,然後馬斯克帶隊迎難而上,投入研發,正面硬剛,最後實現突破性技術和業務創新——結果很香,過程卻異常痛苦。
而這種過程,也是蔚來和李斌所正在經曆的。
造車可以很小,小到一輛車隻做産品定義,也能生産交付,把錢花在看得見的地方,賺足短期的利潤和口碑。
造車也可以很大,大到車隻是一個小小的起點,背後是能源、AI、制造、芯片、操作系統……每選擇一項,都意味着攻克的是世界性挑戰和難題,需要長期投入,需要延遲滿足,需要在量變引起質變後的某個規模化節點,才能真正讓外界看見最具 ROI 的投入産出價值。
毫無疑問,蔚來選擇了後一種,再難不難研發,面向長期去構建基建型技術的壁壘和競争力: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這當然會被質疑,也當然需要經曆長期的不理解,直到像亞馬遜、像特斯拉一樣熬出升天。
所謂難而正确,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堅持本身。
這或許也是首個 NIO IN 蔚來科技日希望昭示的核心訊息,技術全棧、"CTO" 李斌,都隻是證明蔚來對更長期未來的堅持。
車隻是起點,技術全棧才是宏圖,認識到這一點,方能刷新認知,重估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