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下雨天不能充電?開久了還會緻癌?
不是,這些到底是哪個大聰明想出來的啊?
還記得距離脖子哥第一次看到這些謠言,都不知道過去多久了。可這都已經 3202 年了,還有這麽多人不了解電車,甚至爲黑而黑,這就有點幽默了。
就在最近,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就針對網上的各種電車謠言,總結了一份《 2023 年新能源汽車行業辟謠榜 》,裏面真的是說啥的都有。
比如說這條,很多人說電車下雨天不能充電,甚至還會漏電?按這麽說,那雨天一排排在充電的到底是啥?總不會是燃油車吧。。。
要知道,在家用電器這塊一直有一個 IPXX 指标,同樣也适用在汽車身上。IP 指的是 " 異物侵入的防護等級 " ,前一個數字代表防塵,後一個數字代表防水。
像咱們的充電槍接口都是要符合 " 插合前 IP54 ,插合後 IP55 " 的國家标準,下雨天是不可能出現漏水漏電滴。
而對電車本身,要求其實是更高了,電池包必須是 IP67 及以上,浸水裏 30 分鍾不會出故障,這還怕啥?
所以,咱們就能看到當船開的仰望 U8 ,以及 " 潛艇級 " 的宏光 mini 。。。真别以爲電車有個電字就怕水啊。
相反,燃油車能通過的卻隻是淋雨測試,在涉水較深的情況下,隻要發動機進水,那就基本歇菜了。
而除了這個以外,另一個關于電車輻射緻癌的謠言,就更是陳年老梗。
還記得當年的電腦、手機、路由器輻射說?防輻射的孕婦裝都賣脫銷了,結果,這玩意兒實際上還不如太陽輻射的強度更大。
按照目前的國家标準,極低頻磁場輻射的磁通量密度小于 100 μ T 就是安全的,咱們平常家用電器最多也就是在 3 μ T 以下(距離 30cm ),大多數甚至不到 1 μ T 。
像新能源汽車的前排磁場輻射一般是 0.8-1.0 μ T ,後排隻有 0.3-0.5 μ T ,對人的影響微乎其微。
而且不同于 X 光,這種 " 非電離性電磁輻射 " ,都不确定是否會對身體産生不良影響,甚至在學術界都沒有明确的說法。
所以這類謠言,大多隻是一些防輻射公司的營銷口号罷了。。。
另外還有人說,新能源車續航短,不能跑高速,不敢開空調,脖子哥估計,這人可能還活在 N 年以前。
因爲過去還真有這種事情。在 2014 年,确實出現過一批續航隻有 150km 的純電車,比如北汽 EV150 ,當時這車還是個藍牌。
但事到如今,一些電車續航都已經到了 800-1000km ,連 PHEV 的純電續航也能達到 200km ,把 PHEV 當純電車開的車主也大有人在,要是還說續航不夠用,多少就有點落伍了吧。
更别說,現在大家都開始卷 800V 平台,卷充電速度,就是因爲續航已經夠用了,充電反到成了麻煩事。
當然,除了這些樂子以外,也有一些謠言并非無中生有。
比如說新能源車的自燃問題,這事兒在新聞上真不能算罕見了,雖說 " 新能源車自燃率比燃油車高 " 已經被辟謠了無數次,但目前還真沒有一份比較官方的車輛燃燒數據作對比。
目前大家認同的一點是,燃油車的火災事故率是在 0.01%-0.02% 之間(公安部數據)。
而電車數據則主要來自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逢春,據他說, 2019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起火概率是 0.0049% , 2020 年爲 0.0026% ,對比下來,電車還是相當安全的。
那爲什麽電車自燃事故看着越來越頻繁?
要脖子哥說,可能是電車保有量越來越高,所以發生的數量就變多了,但就起火的概率而言,現在的電池包已經被 " 武裝到牙齒 " ,自燃率其實應該是更低了。
拿比亞迪舉個例子,它把高溫易自燃的三元锂材料換成更穩定的磷酸鐵锂,而且把電芯做成長條狀,更容易通過外部金屬殼散熱,弱化短路後的效果,就算損壞電芯也不會起火。
而且,大多數廠家都做了電池包物理加強,沒錯就是物理上。。。
比如說電池包怕撞,就增強電池包外殼;底部怕刮,就加強底護闆;怕熱傳導,就增強隔闆。總之就是各種下猛料,哪裏不行點哪裏,電池包也就成了全車最硬的地方。
那除了硬的還有軟的,在電池安全上, BMS (電池熱管理系統)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
它說白了就是通過軟件識别過熱的電芯,然後用液冷來降溫避免自燃,不過這項技術自特斯拉以來,對大多數車企已經沒有什麽難度了,關鍵隻是怎樣做到更高效。
此外,長城也在電池短路後的排爆能力上做了努力,就算電池包自燃了,人員也能保障安全,正所謂堵不如疏嘛。。。
說不定以後随着技術進步,這些自燃的事故就完全看不到了,像是極氪到現在還保持着 0 自燃的記錄,至少對它而言,說 " 電車不夠安全 " 完全就是無稽之談。
那除此以外,還有關于電車環保的謠言,也值得深究。
如果隻看汽車本身,新能源車沒有排放,當然更環保。但是,要是算上整條産業鏈的話,就說不好了。
比如在國内,電力的 70% 其實都是來自火電,相當于油車燒汽油,電車燒煤炭,都是要燒東西,二者也沒什麽高低貴賤。
這就很難說得清楚到底誰更環保,不過好在,沃爾沃根據 XC40 和極星 2 (同平台尺寸相當)的碳足迹,已經做了相應的調查報告,咱們就直接拿來分析。
像這裏可以看到,在汽車生産環節,油車版的碳排量是要更低的,比電車版少了将近 40%,其中主要是少了動力電池的生産部分,因爲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的獲取和冶煉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
但是,如果算上燃料(發電)消耗,那麽在一個生命周期内的油車碳排放明顯要比電車更高了。
而且更關鍵的是,電車的環保上限還要更高。
就在不久前,甯德時代還在宜賓三江口建成了國内首個電池 " 零碳工廠 " ,運營過程中 80% 的能源都來自水電,每年可減少 40 萬噸碳排放。
而且以後咱們發電也可以用清潔能源,這換成油車能行嗎?
當然,要說污染的話,二氧化碳本身确實不算,但一些有害氣體的産生和碳排放是息息相關的,比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
如果按碳排量放來估算,電車産生的有害氣體應該是要比油車更少。而且相對來說,火電站也擁有相對更嚴苛的環保标準,所以電車的清潔程度的比油車更高,是可以實錘的。
總之,上述的這些謠言,大部分也就隻能存在于現在油車到電車的 " 過渡階段 " ,一旦電車更加普及,謠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但也有一部分謠言,也是無風不起浪,它們更多是來自電車用戶們的用車焦慮。
像是續航和安全,确實也是咱們電車車主面臨的問題,不能簡單辟個謠就結束了。
畢竟,作爲一個新生事物,存在問題是必然的,存在謠言也是必然的,咱們都應該辯證看待。
在這裏,車企更需要用實打實的技術來消除用戶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