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 AI 時代的最大受益者,NVIDIA CEO 黃仁勳個人财富已經超過了 1000 億美元,幾乎持平競争對手 Intel 的市值。
日前,黃仁勳前往香港科技大學出席了榮譽博士學位授予儀式,并在後續的談話環節中表示,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有兩大趨勢,即 AI 智能體與機器人。
黃仁勳強調,未來機器人的種類可能不少,但很可能隻有汽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三種機器人能夠實現大規模量産。
早在十幾年前,就有企業開發出了機器人服務員、機器人廚師等,小雷也體驗過送餐機器人的服務,可爲何黃仁勳卻表示隻有三種機器人能夠大規模量産?
AI 時代之前全球許多科技公司、大學實驗室、研究機構等,就開發出了不少機器人,黃仁勳之所以判斷隻有汽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三類機器人能夠實現大規模量産,原因可能在于機器人的新定義。
過去,機器人的定義是能夠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機器。然而這個定義過于寬泛,幾乎是個機器,好像都能套用上去。進入 AI 時代後,隻能完成簡單工作的機器,将會被排除在機器人新定義之外。
(圖源:AI 生成)
全新的 AI 機器人,首先要擁有足夠高的智能化程度,其次要加入面對複雜場景時的智能識别能力,可根據工作場景自動識别和做出決策。
今年爆火的具身智能概念,更符合新時代的機器人定義。具身智能是指,将 AI 機器人融入物理實體,使機器人擁有感知、學習、環境交互等動态能力,并可以完成一定的物理操作。
無論機器人廠商有沒有提到具身智能概念,其産品實質上都是在朝這個方向發展。目前已歸入機器人定義的産品,如炒菜機器人、送餐機器人等,普遍存在智能化程度不高,感知能力差等問題,或将被排除在全新機器人定義之外。
汽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則不同,此類産品面對的使用場景,比炒菜機器人、送菜機器人要多得多。以汽車爲例,智駕與汽車機器人殊途同歸,都需要面對各種路況,并針對不同駕駛場景作出決策,還要确保車内人員的乘坐舒适感。
更關鍵的是,汽車智能化是時代趨勢,如今已有一些十幾萬元的汽車加入了智駕功能,未來會有更多汽車加入相關智能化功能。汽車全球一年大約 9000 萬台的銷量,爲汽車機器人企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市場空間。
無人機同理,隻不過無人機飛翔在空中,場景相對沒有那麽複雜。市場方面,大衆對于無人機的印象可能停留在航拍,但實際上無人機在噴灑農藥、電力巡檢、物流等方面已廣泛應用,未來前景無限。
至于人形機器人,則更像是一個統稱,未來可能會劃分出家政機器人、安保機器人等不同品類,是黃仁勳提到的三大方向中,未來前景最大的一個。特斯拉 CEO 馬斯克曾在 X 平台發文稱,非常看好人形機器人,未來人形機器人的銷量将達到汽車的十倍。
這三類機器人具備大規模量産潛質,并不代表其他機器人無法大規模量産,黃仁勳的觀點實際上僅針對消費者群體,B 端場景依然爲其他機器人提供了足夠大的發展空間,如礦區采礦機器人、港口搬運機器人等。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我們最關心的正是黃仁勳提到的三大機器人品類,而這三類機器人也早已有企業入場,探索發展路線。
汽車機器人,說白了就是能夠通過傳感器,智能感知車外和車内狀态并自主調整的汽車。現階段能夠重視到的汽車機器人功能主要集中在智能駕駛,實際上人臉識别、座椅記錄、全車語音交互等,都是汽車機器人功能的體現。
當前已有不少新能源汽車加入了連續語音對話、多音區識别、AI 作圖等功能,能實現城區 NOA 的高階智駕功能,則被小鵬 MONA M03 帶到了 20 萬元以内市場。隻是主流新能源車企中,隻有極越汽車明确标榜爲汽車機器人,以至于消費者不清楚智能汽車和汽車機器人的區别,二者雖在定義上有一定的差别,但殊途同歸,作用實際上差不多。
無人機方面,全球涉足的企業不少,但縱觀整個行業,大疆幾乎是一家獨大。大疆無人機經曆了人爲操控、AI 避障、AI 運鏡等不同時代,現在的大疆無人機支持多種智能運鏡,對于使用者的操作水平和拍攝水平的要求進一步降低。
航拍隻是無人機應用場景的初步探索,如日前國網蘇州供電公司自主研發的無人機多機巢異地起降自主巡檢系統投入使用,該設備支持多機巢組網、異地起降、視覺定位,未來将實現 7.5 萬公裏電網線路巡檢無人化。
相較于 AI 技術,研發和生産無人機類型機器人更重要的是工業實力,能夠大批量生産和部署,而這恰恰是國内企業的強項。無人機方面,國内工業和基礎人工智能部分已趨于成熟,未來可根據使用場景開發配套的 AI 功能。
最後則是前景最大,同時也是研發難度最高的人形機器人。國内外汽車巨頭們,對于人形機器人都格外重視,如特斯拉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展示了去年底發布的第二代人形機器人 Optimus。該機器人更輕、移動速度更快,已經在特斯拉工廠部署,負責電池分揀工作。
另一家新能源汽車巨頭小鵬,同樣緻力于機器人技術研發,并于本月上旬将第四代機器人命名爲 "Iron",該機器人也在汽車工廠完成了部署。短期内人形機器人暫時難以面向消費級市場開售,率先在工廠使用,替換下一部分工人,并驗證人形機器人的能力,的确是最優選擇。
綜合來看,汽車機器人、無人機、人形機器人三類産品,現狀雖有所不同,但都在以極快的速度發展。其中汽車機器人和無人機一邊強化所具備的功能,另一邊則在下沉市場,将蛋糕做大。人形機器人因其特殊性,預計還需要數年到時間才能奔向消費級市場。
屬于機器人的時代已然拉開帷幕,要作出抉擇的,是無數上下遊企業。
AI 時代的到來,爲具身智能概念帶來了在消費級市場全面落地的基礎,賦予了機器人行業更多可能。基于具身智能概念的新型機器人,通過更強的感知、學些、環境交互能力,能夠盡可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從而完成更多、更複雜的動态任務。
毫無疑問,機器人時代最大的受益者還是 NVIDIA,畢竟訓練機器人需要算力,機器人本身也需要高算力芯片。中國電子學會預測,2030 年國内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将達到 8700 億元,這還隻是人形機器人,隻是國内市場,全球整個機器人行業很可能将取代汽車,成爲最大産業,留給其他上下遊公司的蛋糕絕不會少。
國内上下遊大量企業,正處于抉擇時刻。機器人産業飛速發展,它們必須盡快做出選擇,以免趕不上時代的浪潮。
在黃仁勳點出的三大機器人路線中,無人機門檻最低,但行業霸主大疆實力太強,普通企業很難與之競争。好在大疆主要在中高端市場發展,留下了中低端市場給小廠商存活,我們現在能夠買到的許多幾十元到一兩百元的無人機,就出自這些廠商。
人形機器人屬于新興産業,消費級市場幾乎沒有太多蹤影,也缺乏頭部企業,因而更适合有野心的企業涉足。不過人形機器人技術相對沒有那麽成熟,可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中小企業未必能夠承擔得起研發和生産費用,在入局之前最好尋找到投資者。
汽車機器人無疑是其中最難入場的一個,不是技術難度高,恰恰相反,在供應鏈體系成熟的中國,不惜成本手搓汽車機器人都有可能。隻是汽車行業巨頭林立,傳統車企比亞迪、長安、吉利、長城、奇瑞,新勢力鴻蒙智行、理想、小鵬、蔚來、零跑等,都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已經沒有市場空間留給新品牌。
小雷認爲,打算進入機器人行業的企業,若财力雄厚可以嘗試人形機器人,若财力不足則可以進入無人機市場,走中低端路線。屬于機器人的時代即将到來,行業充滿變數,現在行業的情況,可能因一次技術突破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與新能源汽車行業相同,在新興産業成長爲巨頭,必然要踩着無數同行的屍骨。所有入局者奔着目标前進的同時,最好也要考慮清楚後果,失敗後破産清算不可怕,可怕的是成爲下一個賈躍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