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國産劇 Sir 無法忽略。
導演費振翔(《鬼吹燈》系列),編劇袁子彈(《歡樂頌》),主演宋佳。
但我們最關注的名字還是她——
張桂梅。
在新聞報道和宣傳片已經介紹過她的事迹後,我們還需要去看一部電視劇嗎?
這部劇的出現可能就是最生動的回答——
山花爛漫時
花白頭發的樸素妝造,貼滿膏藥和創可貼的雙手,以及胸前佩戴的黨徽 ……
海報還原的就是我們對于張桂梅校長的印象——
樸素,艱苦,信仰。
但。
如果一部劇僅僅隻告訴了我們已經知道的,那麽确實沒必要再看了。
而《山花爛漫時》呢?
它更難得的,是在典型事迹的基礎上,填補了我們難以感知到的人物細節——
新聞鏡頭難以溯及的過往。
工作時間之外,與學生相處的點點滴滴。
看過張桂梅的報道,很多人都在感歎,她是拯救大山女孩的 " 神 "。
但我們在景仰時,不該忘記她也是一個可愛的人。
01
張桂梅校長的故事當然有太多角度可以拍了。
拍高考的奮戰。
拍大山的困境。
拍她的無私奉獻。
《山花爛漫時》當然這些内容都有涉及,但導演同時也在考慮——主旋律題材如何才能讓更多人看到?
不能隻是單方面的煽情。
劇情要讓觀衆也能參與進來。
你能感受到的是。
張桂梅創建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故事,拍的像創業劇一樣引人入勝。
有笑有淚,有苦有甜,大家爲了完成目标,一步步打怪升級。
《山花爛漫時》就抓住了這一點,大幅提高可看性。
比如反轉打臉,比如吃癟難受。
在劇中,導演們還埋了各種無傷大雅的笑點包袱,不僅不傷主題,還讓作品老少鹹宜,雅俗共賞。
Sir 隻舉一個例子。
騎車。
一開場,去山裏找學生的路上,同伴鬧肚子,性急的張老師,一咬牙一跺腳,抛下同伴準備騎車獨自進山。
結果?
同伴的擔心剛說出口,張老師就一頭栽倒在路邊。
她當時的騎車技術并不好。
吃癟,摔倒是常有的事。
但這并不損害張老師的形象——
她并不是什麽都會,她也是普通人,對于不會的事,也是跌倒後一步步爬起來摸索。
而騎車這個點,在第一集還用了兩次。
前邊說她不會騎車,而在劇中第二次來谷雨家的時候,注意此時的張老師雖然在土路上依然踉跄,但已經可以獨自騎過來了。
可以想象的是,鬼知道她爲了走這段路,摔過多少次。
但包袱要用好,三翻四抖少不了。
張老師救出了被父親綁在家裏的谷雨後,兩人趕緊逃脫,此時緊張氣氛拉滿,畢竟谷雨那個酒鬼父親随時會追出來阻攔。
可就在張老師載上谷雨準備出發的時候。
又露相了。
摩托車歪歪扭扭,兩人再一次栽進了柴禾堆裏。
連谷雨也怯生生地問,我擔心你會不會騎。
張老師撒了個謊,能不會嘛,隻是好久沒騎了,然後頓了一頓又問,你敢坐嘛?
谷雨認真地說,敢。
然後張老師就騎着這輛車,載着小女孩,踉踉跄跄,歪歪扭扭地在崎岖颠簸的山路上前行。
騎出了村子,騎向了山外。
這說的騎車的事。
但這拍的,隻是騎車的事麽?
一條泥濘的山路,一個個背後的女孩。
張老師就是這樣摸索着,蹒跚着,把她們載離大山。
正如沒有人一開始就會騎車。
也沒有人一開始就能辦學。
但總有人,可以爲了心中的火,摸索着進步,哪怕摔得四仰八叉,也毫不退縮。
02
都知道辦女高不容易。
但到底有多不容易?
很多劇制造沖突,隻需要找一個反派," 有人從中作梗 "。
《山花爛漫時》卻不得不面對更複雜的事實——
貧窮。
跟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樣,劇集在第二集就拍了張老師去北京開黨代會的戲份。
作爲黨的十七大代表,她給大領導們講了當地的教育困境,也通過記者采訪,成功向全社會傳達了自己辦女高的夢想。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戲的演出,也幾乎和當事人的真實回憶一模一樣。
此後,新華社的那篇《" 我有一個夢想 " ——訪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張桂梅代表》著名報道聞名全國。
張老師也得到了來自政府部門的支持,還獲得了兩百萬的項目資金用于籌辦女高。
按照普通人的觀點,一個事獲得了政府的支持,社會的關注,不就應該很快大結局了嗎 ?
怎麽還這麽難?
《山花爛漫時》在這一點上,用了更多的篇幅,呈現當時更真實的情況,甚至毫不避諱。
一場戲。
黨代會後,華坪縣政府各部門頭頭開會商量辦女高的事,但幾乎所有人都在說困難,氣得張老師躲出辦公室。
看得人咬牙,但是否有人知道,建一所學校,需要做什麽?
這部劇就給觀衆掰開揉碎了——
首先,學校要有土地,要建校舍,需要城建、規劃等部門參與,要教育用地,還得找到靠譜的建材、設計、施工單位。
其次,學校要成立,需要有單位,有編制,這就需要納入财政預算,要招聘老師,而學生的學籍檔案管理,學生的食宿補貼,學校的水電使用,消防安全問題 ……
都需要政府各部門參與,審核,報批。
最後,才是張老師心心念念去山裏上門招生的問題。
建一所學校,需要協調各方資源才能把事情做成。
但,資源有限。
更别說,張桂梅希望達到的,不是 " 常态 ",而是 " 破格 "。
因爲我國推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上高中,是需要交學費的。
現在她要辦一個免費高中。
當地沒有先例,談何容易?
路,要靠人趟出來。
甚至是橫沖直撞。
實際上,就像張老師在采訪中多次提及華坪女高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一樣。
如果把數據拿出來對比就更明顯:
華坪女高 2008 年剛開始建設時的總投資就超過了 1800 萬,到了 2015 年累積投資更是達到 9000 萬,到了 2021 年後,每年的開支在 600-900 萬間浮動。
而對比的是,華坪縣全縣的财政收入在 2008 年不到 3 億,到 2015 年也才 4.2 億。
雖然張老師是華坪女高的項目發起人,但這個項目的成功,最離不開的,是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相對于宣傳中的張桂梅事迹,這一次的《山花爛漫時》毫不避諱地呈現,在張老師的盛名之下,還有當地普通黨員幹部爲了辦女高這件事的努力。
比如姜超飾演的馬副縣長就多次沖冠一怒爲女高(擔責任),聶遠飾演的教育局長也始終給張老師提供支持。
要編給編,要人給人。
哪怕被她拉去人才市場抛頭露面,站台打廣告,也聽之任之。
很多人看到第六集一開始會覺得不可理喻。
爲辦女高全力奔走的張老師,因爲身份問題,居然沒法直接當女高的校長?
這個項目已經占據不少當地資源,很容易惹人非議。
劇中周局長和馬副縣長兩個角色反複出場斡旋的原因,也在此——
辦女高不是拍腦門的決定。
需要耐心的說服與溝通。
更需要擔責任與風險。
山花爛漫時,從來不是張老師一個人的故事,更是當地所有有良知的黨員幹部,爲這些山花,共同撐傘遮風擋雨的結果。
在這一刻,貧困是需要所有人共同面對的 " 敵人 "。
03
我們現在的主旋律作品往往喜歡把人當神,相比于宣傳中的心懷大愛,強忍病痛等标簽。
真實的張老師是個什麽樣的人?
Sir 相信,絕大多數人并不知道。
但《山花爛漫時》從創業的角度給到了一些視角:
一個敢想敢幹,能成事的人。
她不是所謂的 " 無瑕聖人 "。
隻要是能爲女孩籌錢。
她會 " 使壞 ",玩心眼,耍小聰明,給華坪女高攢起第一批教師團隊。
也會道德綁架官員、老闆,厚着臉皮去拉贊助。
在最窮困的時候,也會利用能夠激發鬥志的精神虛空畫餅,望梅止渴。
這在過去的主旋律創作中,很喜歡爲尊者諱。
但《山花爛漫時》并沒有。
它講了一個更真實的張桂梅。
舉個例子。
爲了搶學生,她可以和媒婆當街對罵,毫不客氣,怼的主管幹部毫無脾氣。
爲了籌集資金,她認識了一個做鮮花餅的商人,爲了拉贊助,她直接去對方公司給人送了一個捐款十萬的錦旗,當着所有員工 " 道德綁架 ",讓本來隻捐了三萬的商人,再追加七萬。
當聽到商人晚上有聚會的時候,更是厚着臉去參加,當衆 " 化緣 "。
喝酒喝到吐,拉來十幾萬的贊助,解學校的燃眉之急。
她對學生,也不是溺愛。
爲了強化學生們的學習意識,她把女高學生們的作息時間掐分掐點,從洗漱,上廁所,吃飯,全部規定時間,直接比肩衡水模式。
全封閉軍事化管理,更讓學生們又愛又恨。
而對于老師們,她又化身最狠 " 資本家 ",不僅畫餅,還對他們極盡壓榨,要求全員身兼數職,不僅要教書,還要負責安保,後勤,雜務,保潔,會計,出納 ……
以至于很多新來的老師受不了,提前跑路。
對,《山花爛漫時》的大部分主線,打怪升級,所克服的困難背後。
一直在講成本,講開支,講花銷。
很多人喜歡說錢不是問題,主旋律故事往往回避這些,喜歡通過機械降神,到達一個節點,就可以解決問題。
但現實往往是,錢不夠,事不成。
理想主義是有價的。
理想之外,山花爛漫時,保留了現實的噪音。
但同樣,如果隻講投入産出,講流程,講規矩,華坪永遠不可能有女高這個學校。
某種程度上,張老師是 " 壞人 ",她燃燒自己,不斷破規矩。
她給當地官員 " 找事 "," 騙 " 企業捐款,壓榨新畢業的老師,軍事化管理山裏的女學生 ……
這些,都是我們沒有權利挑剔的的 " 瑕疵 "。
畢竟隻要不做,誰都可以沒有 " 瑕疵 "。
但大山裏的女孩要怎麽辦呢?
劇中,馬副縣長在教育局會議上說服大家的時候,用了一個詞形容張老師的事業——
愚公移山。
隻有張老師這種愚公,才能觸碰固有的,大家都覺得沒法改變的舊制度,舊思想,才能搬走千百年來壓迫在這些貧窮的女孩身上的座座愚昧之山。
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點。
對于張老師,也是對于這類主旋律創作。
信仰。
劇中,女高最艱難的時候,老師紛紛離開,學生也人心惶惶,後勤連水電也交不上。
跟現實中張老師采訪時說的一樣," 我一看剩下的人裏有好幾個黨員,心裏就不慌了 "。
最後熬過了最難的時候,甚至連因爲女高利益受損的隔壁中學校長,也被她的做法打動,認可張老師的教育方式,回歸了教育的初衷。
某種程度上,這才是信仰的正确用法。
越是困難的時候,越需要信仰給理想打氣,奠基。
而這之于主旋律創作,也提供了某種參考。
主旋律的宣傳,告訴我們的是正确。
但隻有當具體的人被看見時,那顆善念的種子才會真正在我們心裏生根發芽。
在真正需要它的時候,生根發芽,成爲理想奠基的參天大樹。
而我們的主旋律需要的,不是一個又一個的豐功偉績。
恰恰是,埋下一顆顆叫做初心的種子。
在合适的時機,生根發芽。
成爲困境中咬牙的那股力量。
成爲美好未來的那一束光。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