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見 " 安陵容 ",再見又讓人狠狠憐愛了。
考 98 分被媽媽打。
理由是 " 那兩分去哪兒呢?"
考第四名被媽媽打。
理由是 " 前面還有三個人呢?"
已爲人母,事業有成,提起小時候的事還是會潸然淚下。
破案了!
難怪 陶昕然能拿捏 " 安小鳥 " 的破碎感。
原來她們的人生劇本都是被打壓。
而這段窒息的母女關系也我入坑了這檔代入感極強的綜藝。
說實話,沒什麽特别的創意,也算不上有趣。
隻是原原本本地展示了四對母女間永遠在推拉的愛。
愛的不純粹,恨的不徹底。
決定恨的時候,又在搜尋 " 罪證 " 的過程中發現了愛的鐵證。
有點 emo, 但歡迎有同感的朋友進來照鏡子。
《是女兒是媽媽》
01
互相折磨
母女代際關系本身就是一個很有吸引力話題。
借由綜藝視角去審視,更是處處值得玩味。
看這四對母女間的互動,感覺像在看一座文物級古樓。
雖然刷了新漆,卻散發着年久失修的危機。
警報拉響最頻繁的是王珞丹母女和陶昕然母女。
哪怕處于氛圍溫馨的生活場景中,你也能感受到母女間始終都繃着一根弦。
一句話一個舉動就可能觸發一場角力。
這兩對母女的核心矛盾也各具代表性。
先說王珞丹和媽媽謝紅武,最窒息的一幕肯定是生日被媽媽催婚。
被催過婚的人應該能理解王珞丹此時的 " 白眼 " 吧!
而一個事業有成,财富自由,并有自己興趣愛好的女明星,依然逃不過當衆被催婚的命運。
似乎更能說明一些問題。
淺看這是兩代人婚戀觀念變化的碰撞。
以前結婚是必須,現在結婚是選擇,而選擇服務于自己是否快樂。
但加入女性視角來看這段可能更有價值。
在王珞丹帶着情緒連環追問爲什麽要掃興的時候。
媽媽謝紅武怯生生插進去的兩句話。
雖然氣勢微弱,卻最是暴露真相。
一,憋在心裏好幾年了。
二, 這是中國的傳統 。
這說明媽媽潛意識裏是不認同女兒 " 獨身快樂 " 的觀念,她認同的幸福快樂是和婚姻挂鈎的,也就是所謂的 " 中國的傳統 "。
事實上,大多數母女在婚戀問題上對抗糾纏的邏輯也在于此。
" 母親們 " 認同随着時代的開放,女人可以也應該去尋找事業,生活和自我。
但是她們想象不到抽掉婚戀的基礎後,女人的命運該如何成立。
那些離異女性可憐的晚年生活,養老院恐怖故事更加斷絕了她們往另一條路眺望的勇氣。
正是這種普遍的缺乏想象和恐懼未知,造就了中國母親們以愛之名催婚催育的默契。
更何況謝紅武女士還是一位控制型母親。
她最讓女兒反感的就是沒有邊界感。
比如随意推門而入,不打招呼整理女兒的東西。
說白了,在這位媽媽的認知中,母女親密等同于 " 不分你我。
女兒的 " 讨伐 " 重複再多次,在她眼裏不過是些對甜蜜負擔的嗔怪。
個人空間被過度入侵,長大後會對空間非常敏感。
節目中不難看出,王珞丹非常在意空間。
比如她平複情緒的時候習慣獨處,讨厭疲憊過年期間走親訪友,拒絕親密的互動。
而另一個讓人心疼的嘉賓陶昕然則完美诠釋了 " 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
陶昕然和她的教師媽媽陶躍娣給我最大的暴擊不是 " 考不好 " 就要挨打。
而是這位母親對 " 打壓教育 "、" 挫折教育 " 深入骨髓的迷信。
你敢信一位母親把小孩子考第四名的一點小得意形容爲 " 耀武揚威 "?
光聽聽就犯怵。
難怪經曆這一切的陶昕然至今都沒辦法釋懷。
直言這樣的教育方式對一個小女孩太殘忍。
她絕對不會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女兒。
可笑的是,媽媽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傷害了女兒後依舊覺得自己沒錯。
最 " 典 " 的是娘倆和陶昕然女兒逛超市那段。
進超市之前,陶昕然就說要兌現之前答應女兒的獎品。
于是小女孩左看看右看看,認真仔細地挑了起來,
一旁的姥姥越來越不耐煩。
直接上手給外孫女挑了一本《十以内分解與組成》。
離了個譜!!!
之後又各種急着回家做晚飯,三番五次施壓。
陶昕然顯然不想讓女兒被媽媽影響。
于是一邊鼓勵孩子選自己想要的東西,一邊委婉地勸媽媽不要幹涉。
不過,女兒最後還是感受到大人間的情緒了,讓步說去網上買,網上的選擇更多。
事後,陶昕然說大人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而姥姥還是那套熟悉的 " 不經曆挫折就不會成長 " 的言論。
而這一場景也讓人窺見了陶老師 " 追求高效,以目标爲導向 " 的 " 實用主義 " 的行爲模式。
什麽是 J 人天花闆?
那必須分分鍾花在刀刃上。
于是一個讓人脊背發涼的真相浮出水面。
或許陶老師對自己教育理念的堅持其實是對她自己行爲模式的肯定。
而她自己百分百是踐行 " 實用主義 " 受益者。
所以才把想這套複刻到女兒乃至外孫女身上。
不過,稍有邏輯思考能力的人都不會一刀切地否定 " 實用主義 "。
隻是," 卷 " 這件事。
卷自己挺好,卷别人沒必要。
像陶昕然說的那樣,愛和控制還是分開一點好。
02
但互爲铠甲
母女的世界,是愛與憎的矛盾體。
陶昕然說她在叛逆期任性地報複過媽媽。
在演完《甄嬛傳》出名後,很多父母來向她的媽媽來請教經驗。
她很冷漠地給母親澆了一盆冷水。
強調 " 她的成功是因爲她自己,不是因爲母親教育的成功 "。
她承認這句話是在 " 懲罰 " 母親,所以提起這次 " 報複 " 忍不住落淚。
痛是真的,愛也是真的。
年歲漸長,發現媽媽身體虛了,頭發白了。
在給媽媽擦風油精刮痧的時候,陶昕然一下情緒上頭崩潰了。
強忍着沒哭出聲來,下一刻沖進衛生打開水龍頭,才敢把情緒宣洩出來。
誰看了不爆哭啊?
愛是什麽?
愛,是盡力而爲,但仍常覺虧欠。
陶媽媽退休後,犧牲自己的生活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幫忙帶孩子。
正是有了媽媽的這份付出,陶昕然才能在事業暫停三年後重新工作。
而初到北京時,陶媽媽還因爲腦梗住院過。
對此她很自責地說自己沒幫上忙反而拖累了女兒。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盡管曾經有諸多的埋怨,這一刻也沒辦法無視母親無私奉獻的那顆心。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子女。
能做的隻有互相理解。
再和諧的關系也有不和諧的因素。
比如姐妹型母女——趙小棠和媽媽嶽彩晶。
日常互相吐槽無代溝,其實彼此也有不理解地方。
比如,媽媽因爲工作缺席了女兒的成長。
再比如,趙小棠在考北舞,媽媽給女兒安排魔鬼訓練。
有一次因爲壓腿壓不下去,還狠心上手掐女兒。
四對母女風格完全不同。
但每一對都非常典型,每對都對應着一種真實。
觀看她們時,我們也在反刍自己的生命經驗。
因爲是讨論母女關系的綜藝,特别推薦女性朋友去看。
節目中反映的一些問題和困境非常具有啓發意義。
比如婚戀觀、教育觀。
同時在我看來,母女關系是需要被讨論和被記述的。
在人們對母子關系有了 " 慈母遊子 " 這樣經典的文學想象的今天,母女關系卻鮮有讨論,屬實太失衡了。
更多的讨論和記述意味着讓女性經驗更大概率代代相傳,代代更叠。
經驗指路,願下一代的母女關系多一些直白的愛少一些隐秘的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