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我是科學家 iScientist Author 王放
2022 年 11 月 20 日," 科普中國 - 我是科學家 " 第 41 期 " 自然之美:變化與永恒 " 演講現場,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專家王放帶來演講:《野生動物的秘密裡,藏着變化中的自然中國》。
王放演講視頻:
以下為王放演講實錄:
我是王放,是一個跟在動物屁股後面跑的人。我的工作是搞清楚動物在經曆着怎樣的變化,需要什麼樣的生活環境。今天要分享的是與野生動物和城市變化有關的故事。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我們的工作發生在遙遠的地方,比如,在遙遠的岷山或者秦嶺或者邛崃山追蹤野生大熊貓。
生活在四川岷山的野生大熊貓|王放供圖
在野外跟着野生動物跑的同時,我們有很多思考和感受,這些感受和城市、和人類日常的生活有關。野生動物和我們每天的生活之間會有怎樣的聯系?
沒想到,在 2019 年,我進入複旦大學工作之後,找到了一個答案。我在上海這一個國際化、現代化大都市,發現了大名鼎鼎的、成語 " 一丘之貉 " 的貉。
上海某小區中的野生貉|王放供圖
大家對于 " 一丘之貉 " 這個成語是很熟悉的,但是貉的樣子、特點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仍是陌生的。我第一次看到貉的一瞬間,很強烈的想法出現在心頭:教科書、參考資料中對貉的特征的描述好像都錯了。
按照教科書的說法,貉應該是害羞的、膽小的、羞怯的,甚至還有一些資料用 " 懦弱 " 這般帶有情緒化的詞來描述這種野生動物。這些描述都指向一個信息,這種野生動物會躲着人,面對各種變化都會表現出恐懼貉害怕,對環境的反應也比較遲鈍。
但我第一次看到貉這種夜行性動物時,還是天光大亮的下午四五點鐘。貉從城市居民樓的通風口裡探出半個身子,觀察着身邊的事物,來往的電動車、行人、流浪貓……貉就這樣,在角落探察了兩個小時,從下午四五點鐘一直到晚上七點。
我也在那兒一直觀察着貉。我發現貉好像對聲音非常敏感,當它們聽到狗叫聲、電動車發出的聲響時,會很敏銳地朝聲音的方向看過去,判斷會不會對自己有危險。我也發現,貉對各種各樣新出現的事物都保持着好奇心:我在觀察貉的同時,貉也注意到了我,它們知道我和來來往往的行人不同,我隻是在安靜地觀察着它們,對它們沒有威脅。
在這兩個小時中,貉對我已經熟悉了。當夜幕降臨,它們開始外出覓食時,它們仍會躲避來往的行人。但覓食十幾分鐘後,突然有一隻貉轉過身,向我這個,在它判斷中的熟悉的、沒有威脅的人走來。它對我腰上挂着的手電和器材、手中拿着的相機非常感興趣,擡頭看着。還把鼻子湊到我的褲腿上,聞了起來。
好奇的貉向我走來|王放供圖
與其說它們是膽怯的、害羞的、懦弱的,我覺得不如說我看到了一種充滿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物種,正在迅速地學習、通過調整自身行為來适應城市環境。
或許,教科書并沒有寫錯,隻不過是我們對城市中的貉的觀察行為開始得晚了一些。也許在漫長的曆史中,貉的确一度是膽小的動物。但就在過去的一二十年,随着城市化進程的放緩,随着貉開始慢慢地适應人類生活的城市的環境,它們的性格發生了改變,更加好奇地、勇敢地探索城市。
因此,在四年前,我們科研團隊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标:要随着貉一起成長,看一看這樣一種随着城市變化一起變化的動物,會給城市生态帶來怎樣的影響。
很多關于貉的傳說都說,貉是會變身的,能夠把尾巴藏起來,變成人形、穿上人的衣服,乘夜跑到人的家中偷酒喝,也會在半夜往人的身上撒沙子或者輕輕拍人的肩膀搞惡作劇。
雖然這樣的傳說不符合生态學的事實,但貉确實是一種很有本事的動物。我們可以在小區的池塘、河流邊看到貉抓魚、抓螃蟹的身影,也可以在草坪上看到貉在刨地捉蚯蚓、吃草根。如果小區裡有小山坡,還可以看到貉在山坡上挖土找甲蟲。小區中的垃圾堆、垃圾桶,居民投喂的貓糧,就更不用說了,是對貉來說更容易獲取食物的地方。看起來,貉很心安理得地依賴人類提供的食物生活。而在對接近 1000 位市民進行的訪談中,我們也欣喜地發現,完全不接受貉的市民非常少,大部分市民對貉是很寬容的。
社區中随處可見覓食的貉|王放供圖
這樣的生活方式影響着貉這一物種在城市的行為。2019 年我們在上海觀察貉的時候,我們對全市的貉進行了統計調查,發現大概有 40-50 個小區有貉的分布。到了 2020 年,這個數字提升到了 70,2021 年又提高至 140。而在今年,2022 年,上海已經有超過 252 個小區有野生貉的分布。作為上海本土的鄉土物種的貉,在城市化進程中,曾經曆過從慢慢減少到消失的過程。但是就在過去的三四年的時間中,它們卷土重來。現在,在上海,有超過 200 個社區和城市綠地中,能看到貉的存在。
當我再次回到第一次見到貉的小區時,發現這裡的貉好像已經不怕我了,連最初的警惕也不複存在,貉在衆目睽睽之下,徑直朝我和我的手機沖過來,一頭把濕乎乎的鼻子撞在我的手和手機上,我趕緊後退了幾步。
這裡的市民覺得野生動物太可愛了,所以投放了成堆的貓糧給它們。但這成堆的、來自人為投喂的貓糧,對貉這一野生物種帶來了負面影響。當年出生的小貉不會正常地擴散,不會離開父母的領地去尋找新的生存空間。随之而來的是一個小區因貉的密度過高,而發生的貉與貉之間的争鬥。不僅如此,我們已經發現,在高密度的貉種群中,貉的皮膚上已經開始出現寄生蟲和其他皮膚病,貉的生存質量、健康都受到了影響。
黑暗之中,堆成小山一樣的貓糧 | 王放供圖
貉的存在也給居民帶來了不少困擾。在夜間,貉對成群結隊的打鬥、發出撕咬的聲音擾人清夢。而且,雖然它們是一種愛幹淨的動物,但當人們經過它們集中排便的地方,仍舊會被排洩物的濃烈氣味幹擾。人與貉的沖突越來越頻繁。
2019 年秋天,我在一次公衆報告裡講,當野生動物以如此之快的速度适應城市時,我們需要做好準備,在三年到五年,或者五年到十年的時間内,野生動物可能會跟人發生沖突。沒有想到的是,我們預測對了事情發展的方向,卻沒有預測對發生的時間。
報告後不到一年,2020 年 7 月,第一起超大城市中人與中型野生動物的沖突在上海發生了。一位上海市民在網上登出因被貉咬而接種狂犬病疫苗的接種記錄。她在小區人行道行走時,與一隻莽撞的小貉相撞。慌張之中,小貉的牙齒擦破了這位居民的腳踝。傷口雖然不大,但是卻引起了網絡上幾百萬條的讨論。大家驚呼,上海這個大城市中竟然野生動物泛濫,是什麼讓膽小的貉去攻擊人類,可能會攻擊人類的野生動物怎麼可以在城市存在……
很快,有市民自己拿着編織袋,嘗試在小區中捕捉這樣的野生動物——當然,這是違法行為。也有市民詢問保安和物業,能不能出錢把這些野生動物全部趕走。甚至,還有市民在微信聊天群中讨論,是否可以通過購買毒藥的方法,讓這些野生動物從小區裡消失。
這些現象引起了我們高度的不安,一方面我們知道居民的擔心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意識到,包括黃鼬、松鼠、貉在内的很多野生動物都是這片土地的鄉土物種。而且,市民捉捕、毒害這些野生動物不僅犯法,也可能會導緻整個城市生态系統的崩壞,其後果的危險程度無法預計。
人類與貉相互帶來新鮮感的同時,也相互傷害着。與重返城市的鄉土物種共存,是挑戰,更是一個機會。我們現在面對的,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個可喜的局面。世界上最美的那些城市,在完成高速的城市擴張之後,開始恢複河湖濕地,讓城市擁有更好的自然生态、景觀。這時,幾乎無一例外,都發生了野生動物重新進入城市的過程。雖然,也經曆了困擾和磨合,但最終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城市生态。
野豬與人類分享生活環境|王放供圖
我想,上海出現貉、南京和杭州出現野豬、深圳出現水獺和野生豹貓……這些現象表明中國城市的生态正在變得越來越好,這或許是城市發展進程中的必然。而協調人和野生動物之間的關系、面對城市生物多樣性帶來的挑戰,将是中國城市管理需要面對的新常态。
作為一個科研團隊,我們覺得應該做點什麼,但在 2019 年起步階段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城市,特别是上海,并沒有國家級保護動物栖息、生活,也沒有自然保護區,也不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區域,而且當時人和野生動物的沖突還沒有發生,人們對未來的可能性很難想象,因此很難獲得做研究所必需的經費和資源。
最終,我們複旦大學的科研團隊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一起做了一次公募的嘗試,希望獲得公衆的支持。這不是一次科普活動,不是拿着實驗數據、材料和結論向公衆普及研究成果,而是一次将感興趣的公衆當作合作者或者投資人,一同加入到研究過程中來的嘗試。
" 城市裡的公民科學家 " 項目 | 王放供圖
沒有想到,短短一個星期,有超過 4000 個市民支持了我們,我們募集到了超過 10 萬元的經費。我們用這些經費置辦了一個一個在實驗點上能夠去使用的儀器和設備。
項目最初,我們成立了微信群,可以把調查點中觀察的影像、發生的事情告知為我們募捐的市民,市民也可以告訴我們自己在哪裡遇到了什麼野生動物,都是很簡單的聊天行為。
但是很快,來自于公衆的支持發揮了更大的能量。有市民建議說,我們見面聊一聊,發動大家的力量,還能做些什麼。當我們跟接近 200 位市民見面後,我們将他們提出的意見加入到調查工作之中。我們也意識到,随着市民跟我們一同做調查,這好像已經不單單是一個科研項目。
随着市民跟我們一同做調查,這好像已經不單單是一個科研項目 | 王放供圖
調查過程中,職業為中小學教師的市民會将調查過程彙編成課程、課本。也逐漸有企業為我們提供更多的場地和經費的支持,幫助我們印刷出版物。随着調查越來越成規模,涉及的活動主體越來越多,我們開始定期與政府主管部門進行溝通,逐漸形成市民、科研團隊和政府之間的合力。
>>滑動查看<<
越來越多的市民參與到調查過程之中|王放供圖
我們也和參與項目的市民一同搭建起了一個數據共享平台,這個平台是公開的,所有對城市多樣性感興趣的人都可以使用這個數據平台。雖然,這個平台還非常初步,但在運行三年之後,我們很吃驚地發現,我們好像已經在中國的超大城市間建立起了第一個跨越城市的獸類監測網。
這個監測網由超過 110 個位點的監測設備(比如,GPS 跟蹤定位項圈和紅外觸發相機)組成,每一小時就将城市中的野生動物的生存活動狀況回傳到數據庫中,包括是否有盜獵、捕鳥網的存在,是否有新出現的瀕危物種和珍稀物種等。這個城市社會數據庫在用最快的速度告訴我們生活在城市中的野生動物的變化。我們希望,通過更長時間的監測,能夠回答更多關于城市多樣性變化的秘密。
開放的在線城市獸類數據庫 / 圖片庫|王放供圖
這個在市民的幫助下建立起來的城市生物多樣性兼設備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逐漸成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因為通過這個項目的實踐表明,一開始拒絕劃撥經費的原因,比如沒有國家級保護動物的存在,很可能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它們的存在。可能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我們都忽視了珍惜瀕危野生動物對環境的适應速度,除了貉之外,很可能還有其他的城市野生動物正在人類的身邊頑強地生存着。
比如通過監測網,我們在上海楊浦區發現了一個暫時維持穩定的小靈貓種群。小靈貓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上海的曆史中尚無野生小靈貓的生态照片,隻有非常零星的目擊記錄。這一區域也因為小靈貓野生種群的發現,得到了更全面的監測。現在我們正和政府一塊讨論更好的保護管理計劃,來保護這個珍貴的極小種群。
小靈貓|王放供圖
監測也發現了被認為已經在上海消失 20 年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豹貓。在過去的一個月中,我們 5 次在上海監測到了豹貓的存在。
豹貓 | 王放供圖
每一次發現都是一個驚喜,也給予我們信息:野生動物沒有那麼脆弱,城市在變化,它們也在變化,給它們一些緩沖的時間,也許有一天它們也會像貉一樣适應城市,繼續在這個系統中執行自己的功能,豐富這個生态系統。
除了發現生活在城市的珍稀瀕危物種,監測網還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這些野生動物在城市生活的習性,進而找到更好的保護、管理方案。
比如,對貉的監測和研究不僅幫助科研團隊發表了有價值的論文,也為城市更好地管理野生動物和應對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支撐。
比如,我們發現,貉在城市的擴散速度是每年 2.5 公裡,盡管目前它們已經占領了城市中超過 250 個社區,但這僅是它們在城市中适宜分布空間的 10%。也就是說,在未來的 10-20 年的時間裡,它們仍然會快速地擴散。因此,我們需要在更多區域做好準備。
我們識别出七個關鍵區域,這七個管理區域像是貉的高速公路一樣,它們可以通過這七個關鍵的生态走廊完成在城市中的遷移和擴散。因此,針對這七個關鍵區域,既要防止非法盜獵、捕捉,也要防止過度投喂。
七個關鍵管理區域|Qianqian Zhao et al 2022 Environ. Res. Lett. 17 104036
我們也在貉身上發現了一些以前從來沒有記錄過的合作行為。這些行為很可能是因為貉的生存空間從野外轉移到城市所帶來的。貉在小區的生活空間僅是野外的 1/6 到 1/7,因此,多個貉的家庭的活動空間被壓縮在一起,幾個小家庭、小社會由此組織起來,進行合作。我們正在目睹一個獨居動物向一個出現了社會化行為的動物的轉變過程。
通過給貉戴上 GPS 追蹤定位的頸圈對它們進行監測,我們也找到了更符合貉在城市生活習性的管理方式。我們發現,投喂貓糧、垃圾管理不善是導緻小區中貉的數量激增、生存條件以及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憑樸素的直覺,将一部分成年的貉放到更适合它們居住的天馬山、江邊的濕地這些自然的栖息地,可能是比較理想的解決方案。但是,貉通過 GPS 追蹤定位的頸圈告訴我們,即使被送到自然栖息地,它們也會想法子回到人類生活的城市中。在回到城市的旅途中,它們可能會冒着被撞傷、撞死的風險穿過公路,可能會闖進商業區,可能被狗咬傷……這些異地放生的貉的死亡率幾乎接近 100%。
而這樣的數據告訴我們,在城市中進行野生動物管理,不能根據對野生動物的簡單、片面的印象而采取粗暴的方式,而是應該在探索、了解野生動物在城市中的生活習性後,在充分尊重的基礎上,采取合适的方式。
我們和上海市政府合作處理人貉沖突。有一次,我們去到野生貉數量超标的小區之一解決人貉沖突。在叫停給貉投喂貓糧的行為,停止垃圾堆的不嚴格的管理之後,經過一兩個星期的時間,貉的行為便恢複了正常。它們不再追着人走、它們恢複了對人類的适當的警惕和恐懼。小區内的 70 多隻貉也在比較短的時間内下降到了 40 甚至 30 多隻,數量逐漸恢複正常,人與貉之間的沖突好像也慢慢消失了。
在認知生活在城市的野生動物時,我們意識到,不僅要關注 " 野生 ",更要關注 "城市",它們可能已經出現了一些屬于城市動物的共同點。比如,在自然界,想要控制一種中型的食肉動物,最好的辦法是讓它知道這個地方有大型食肉動物出沒。
基于這一思路,我們在嘗試管理小區中貉的數量時,在貉活動較為頻繁的地方,塗抹了虎的糞便、噴灑了虎的尿液。自然情況下,貉聞到這些味道就會意識到危險,速速逃走。我們在小區觀察時,也确實看到貉面露驚恐之色,消失在黑夜之中。
我們從動物園取到虎尿虎糞,并用在小區貉出沒的區域|王放供圖
出乎我們意料的是,20 分鐘後,這些生活在城市的聰明的、對于環境充滿着探索和學習精神的貉,重新回到了這個空間,再次聞了聞這個氣味,繼續很快地溜掉。但在隔了更短的時間之後,它又一次回到這個地方再次去聞、去探查。貉用了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意識到,這個氣味是很可怕,但是這個區域好像沒什麼真正的危險,也沒有真正的食肉獸存在。
在下一個時刻我們看到的場景是,一隻貉壯着膽子跑到了我們塗抹虎的糞便和噴灑虎的尿液的地方,在确定沒有危險後,努力地弓起後背和脖子,把這個虎的糞便和尿液的味道認認真真地蹭在了自己的身上。貉假虎威,那一時刻它好像覺得自己更威猛了。它攜帶老虎的氣味,在小區裡橫着走,甚至側頭看着身邊的貉和深夜遛狗的市民。這危險又神奇的味道給了它更大的信心。我們認為,這就是城市動物的特點。
在摸索和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逐漸形成了市民、社區、科研機構、社會機構和政府之間的長期穩定的合作,更多地促進城市中人與野生動物共存的探索、研究仍在進行中。
基于研究,我們采用多種途徑,将能夠有效促進城市生态系統健康發展、人和野生動物共存的方法普及給更多的市民、小區。
我們把科普展闆立在小區内,通過展闆,人們意識到,貉是一種土生土長的鄉土物種,人既不要去捕捉它們,也不要去投喂它們,隻需要保持距離、靜靜地遠觀就好。在那些長期開展科普的小區中,我們發現其中的野生貉的數量有回落,貉也回歸了更自然的生活習性,重新變成了那種既好奇、有探索精神但是又謹慎敏感的小動物。
我們相信,當貉的故事出現在雜志的封面、支付寶的首頁、人們上下班途中不經意能看到的宣傳闆上時,人們對待貉的方式可以更平靜、更科學。因此,第一部和第二部中國城市貉的紀錄片誕生了,第一本中國貉的繪本誕生了,更多跟貉有關的故事、跟城市鳥類、跟城市小靈貓有關的故事正在中小學的課堂上被講述。
第一部中國城市貉紀錄片
第一本中國貉繪本 | 插畫師:蘇打
我們很慶幸,這個項目從第一步開始就有市民的參加。就像一個滾動着的雪球,它是由複旦大學、上海市林業總站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共同捏起來的,是在市民的幫助之下才能滾動起來,并吸引了更多的社會組織和機構加入。
這樣的公民科學行動,不僅僅能填補科研空白,也不僅僅能做一些科普宣傳和教育。我們更大的目标是推動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明天,就是去探尋生物多樣性如何跟每個人的生活建立連接。我們的努力沒有結束,城市中人和貉、各種生物之間互動的故事還沒有結束,一切仍在進行中。我非常期待在五年之後、十年之後,在更多城市中看到市民與野生動物平靜、健康地相處。
演講嘉賓王放:《野生動物的秘密裡,藏着變化中的自然中國》
策劃 / 監制:吳歐
作者: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