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新一輪沖突已緻超 1300 人死亡
據央視新聞援引《耶路撒冷郵報》當地時間 9 日發布的消息,自 10 月 7 日巴以發生本輪沖突以來,至少 800 名以色列人在沖突中喪生。以色列衛生部當日更新了傷員情況,有 2506 名以色列人正在醫院進行治療,其中 376 人傷情嚴重。
此外,巴勒斯坦衛生部 9 日宣布,自 10 月 7 日巴以雙方發生本輪沖突以來,巴方包括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兩地共 508 人死亡,超 2800 人受傷。其中加沙地帶 493 人死亡,2751 人受傷,約旦河西岸 15 人死亡,80 人受傷。
10 月 8 日,在以色列南部城市斯代羅特,以軍将哈馬斯武裝人員曾躲藏的警察局辦公樓拆除。新華社 / 基尼圖片社
以色列多地響起防空警報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 10 月 9 日,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以南的海岸城市霍隆和裏雄萊錫安響起了新的火箭彈防空警報。目前還未收到損壞或受傷的報告。
此外,央視新聞綜合以色列多家媒體報道,有 12 枚火箭彈從黎巴嫩南部射向以色列北部的加利利山和黑門山地區,以色列北部臨近黎巴嫩的多個地方響起放空警報。
這是 10 月 8 日在以色列南部城鎮奧法基姆拍攝的以軍士兵。新華社發(伊蘭 · 阿薩亞格攝 / 基尼圖片社)
哈馬斯稱以方空襲緻 4 名以色列被俘人員喪生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 9 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下屬武裝派别卡桑旅發表聲明稱,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空襲造成 4 名以色列被俘人員喪生,另有多名卡桑旅人員被打死。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7 日爆發新一輪軍事沖突,哈馬斯當天對以色列發起軍事行動,以軍則對加沙地帶展開多輪空襲。卡桑旅 7 日晚發表聲明說,數十名以色列軍官和士兵在當天的軍事行動中被俘獲,并被安置在 " 安全地點 "。
以色列能源部長命令切斷加沙地帶供水
據央視新聞援引當地媒體報道,當地時間 9 日,以色列能源部長卡茨表示,他已下令立即切斷對加沙地帶的供水。此前,以色列國防部長表示,要對加沙地帶進行全面圍困。
此外,該地區的電力和燃料供應已于兩天前停止。
10 月 8 日,在加沙城,巴勒斯坦人查看以色列空襲後的建築廢墟。新華社發(裏澤克 · 阿蔔杜勒賈瓦德攝)
巴以沖突推動國際油價大漲
在巴以沖突升級的大背景下,國際油價波動加劇。
10 月 9 日國際油價如預期跳漲,美國原油一度大漲逾 4%。目前并無主要産油國卷入到巴以沖突中,如果未來主要石油生産國卷入沖突,原油供應将受到影響,在極端情況下,伊朗可能會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這種情況将推動油價大漲。
過去幾個月,在原油市場的供應緊縮和需求複蘇的預期下,國際油價一度逼近每桶 100 美元。但上周由于高利率環境引發了宏觀經濟擔憂,油價單周暴跌近 10%。而随着最新巴以沖突的持續升級,油市前景也變得愈發撲朔迷離。
從目前的情況看,如果沖突範圍不進一步擴大,地緣政治事件對油市影響大概率有限。沖突所帶來的影響将取決于其持續時間、強度以及是否會蔓延至中東其他地區。
在巴以沖突成爲全球焦點之際,歐佩克 10 月 9 日發布 2023 年世界石油展望報告。歐佩克預計,2045 年世界石油需求将達到每天 1.16 億桶,比去年報告中的預期高出約 600 萬桶,增長主要由中國、印度、其他亞洲國家以及非洲和中東地區帶動。此外,歐佩克還上調了到 2028 年的中期需求預測,預計 2028 年全球石油需求将達到 1.102 億桶 / 日,高于 2023 年的 1.02 億桶 / 日。
沖突對油市影響幾何?
整體而言,目前巴以沖突對油市的影響有限。
金聯創原油高級分析師奚佳蕊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由于巴以都不是主要的産油國,因此對于油價的推動作用也較爲有限,持續時間也不會很長,除非未來波及其他重要的産油國或沖突态勢進一步加劇。
在高盛研究部首席原油分析師 Daan Struyven 看來,在沖突的早期階段,不确定性仍在增加,信息尚不完整。目前全球石油産量沒有受到影響,近期的原油供需平衡和庫存可能也不會立刻受到重大影響,這往往是影響油價的主要基本面因素。
在巴以沖突升級後,高盛仍維持了此前對油價的預測:布倫特原油價格預計将從上周五的 85 美元 / 桶逐漸升至 2024 年 6 月的 100 美元 / 桶。Daan 還提醒,随着時間的推移,未來仍需警惕巴以沖突的發展可能會給全球原油供應帶來壓力。
能源咨詢公司 Facts Global energy 中東董事總經理 Iman Nasseri 表示,除非我們看到巴以雙方的沖突迅速擴大爲一場地區性戰争,美國和伊朗以及雙方的其他支持者直接參與,否則對油價的影響将是有限的。
雖然目前巴以沖突對油市暫無實質影響,但避險情緒下國際油價依舊走高,市場擔心巴以沖突擴散至中東更廣泛的地區。盡管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不是主要的石油生産國,但沖突發生在全球主要産油區中東,市場擔心産油大國沙特與伊朗會卷入這場風波。
石油行業高級經濟師朱潤民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巴以沖突對油市的影響不在巴以沖突的雙方,而在于支持和同情巴勒斯坦的主要石油輸出國,包括伊朗等歐佩克成員國。因此,巴以沖突對油市的影響屬于巴以沖突事件影響外溢的結果。
沖突範圍是否升級成關鍵
接下來一個關鍵問題是:沖突會蔓延到中東其他地區嗎?
Yardeni Research 總裁 Ed Yardeni 指出,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危機通常會導緻油價上漲,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場危機會否持續或升級,比如演變成以色列與另一大國伊朗之間的沖突。
在朱潤民看來,如果同情和支持巴勒斯坦的主要石油輸出國對巴以沖突僅僅停留在聲援、物資支持的層面上,沒有采用禁運石油的手段對支持以色列的歐美發達國家施壓,那麽影響也僅僅停留在預期層面,不會有實質性的影響,巴以雙方的石油産量、消費量、進出口量在全球石油市場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巴以沖突事态持續發展,促使支持和同情巴勒斯坦的石油輸出國家結成同盟,以石油爲武器向支持以色列的石油進口國施壓,那麽會導緻全球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供給緊張。
需要注意的是,霍爾木茲海峽是伊朗至關重要的航運要道,世界上 20% 的原油運輸都要經過霍爾木茲海峽。
前白宮官員 Bob McNally 表示,如果沖突蔓延到伊朗,以色列打擊伊朗的任何基礎設施,原油價格将立即飙升。不過,他也表示,目前看來這不太可能。
如果伊朗等主要産油國沒有在更大程度上卷入沖突,那麽對油市影響有限。朱潤民表示,如果沖突限制在巴以雙方所在區域内,對油市長期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甚至短期影響也如過眼雲煙,很快就消失了。
與此呼應的是,西班牙私人銀行 iCapital 戰略主管 Guillermo Santos 指出,如果巴以沖突不再複雜化,僅限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那麽這場危機的後果不會對金融市場造成特别負面的影響。但他警告,如果有任何産油大國加入的話,原油價格可能變得更貴,從而對西方的通脹産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并導緻經濟衰退。
原油危機或難重現
上世紀 70 年代著名的兩次石油危機導火索均是巴以沖突,導緻支持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國家大幅減産,使用石油作爲武器,來對抗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但這次原油危機重現的概率很小,整體影響有限。
朱潤民分析稱,如果巴以沖突不蔓延發展成爲一次區域性的局部戰争,幾乎沒有可能重現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境況,這是由歐美等發達國家對阿拉伯國家的石油依賴程度決定的。今非昔比,以色列的主要支持方美國已經成爲世界第一大産油國、石油淨出口國,與當年美國石油進口高達 600 萬桶 / 天大不一樣了。
需要注意的是,歐佩克重要成員國阿聯酋能源部長賈比爾已明确表示,巴以沖突不會影響歐佩克的決策:" 我們不參與政治,我們是根據供需來做決定的,我們不會考慮每個國家都做了什麽。"
産量政策方面,沙特能源大臣薩勒曼表示,在原油市場日益動蕩之際,以沙特和俄羅斯爲首的歐佩克 + 産油國聯盟将等待接下來幾個月原油市場實際數據的指引,再決定下一步的石油産量政策如何進行調整。" 我們可能會推遲做出決定,但我們不會放棄預防性的策略。"
美國北方信托公司(Northern Trust)首席經濟學家 Carl Tannenbaum 指出,任何經濟不确定性來源都會推遲決策,增加風險溢價,特别是考慮到中東地區石油的重要性,市場将關注 " 未來的情況 "。
未來需要注意伊朗石油供應可能減少。2022 年底以來,美國一直對伊朗石油出口激增 " 視而不見 ",優先目标是與伊朗緩和關系,開啓非正式談判。伊朗石油産量今年已經增加了近 70 萬桶 / 日,成爲 2023 年第二大增量供應來源,僅次于美國的頁岩油。
巴以沖突可能會改變這一局面,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可能得到更強有力的執行,伊朗石油的出口可能會減少。在更極端的情況下,伊朗可能會通過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來回應任何直接挑釁。
從經濟層面看,油價上漲可能會增加通脹壓力,并削弱消費者對經濟的信心,從而令美聯儲期望的經濟 " 軟着陸 " 前景面臨威脅。新的風險可能會讓美聯儲未來的決策複雜化,目前美聯儲正在考慮今年是否再加息一次,并權衡在多長時間内将利率維持在高位。
近 20 個月前,俄烏沖突引發了全球不穩定,而中東沖突擴大的風險可能會加劇這種不穩定、擾亂供應鏈,并拖累全球經濟信心。
來 源 |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央視新聞、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