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對人類的分層篩選已經開始了
前幾日,朋友聚會,十幾個人圍爐煮茶。坐下閑扯了幾句,話題自然就引到時下最火的 DeepSeek 上去了。
正當大家紛紛感歎 DeepSeek 能力強大的時候,一位大姐卻倒起了苦水。她說,正是現在這些所謂的 AI 大模型,幾乎快把她兒子給 " 廢 " 了。
衆人都感詫異,連忙問是怎麽個說法。大姐說,她家孩子今年初二,明年就要中考了,原本成績還不賴,考上重高肯定沒問題,但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卻出乎意料地大幅倒退。她和她老公當然心急如焚,特地跑到學校裏去找老師面談。
老師先問他們,家裏是不是不禁止孩子使用電子設備?她跟她老公面面相觑,說,孩子之前自律性還可以,而且也經常要用電腦上網課,所以這方面管得松,但好像也沒見他用電腦打遊戲、看小說什麽的,最多隻是上網查查資料。
老師嗯了一聲,拿出孩子的作業本,指着其中幾頁說,這幾次作業,是用 AI 做的。

他倆也看不懂題,隻是覺得很驚訝,也不知該怎麽接話。
老師也不見怪,繼續道,這個也是最近才有的情況,我也是才發現的。這幾道數學題的解答錯得很怪異,不太像初中生的思路,觀察了一陣,後來才發現用 AI 作答的結果。這種情況能發現出來的都是少數,估計孩子用 AI 做作業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可能是你家孩子上學期退步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姐講完,又補充了一句,老師說,這種現象在班上不少見,她家孩子不是個例。前些年還隻是用搜題軟件,如今連主觀題都能用 AI 輕松作答。比如,很多孩子的作文都是用 AI 寫的,語文老師一開始還覺得學生最近作文功力長進不少,等到考試一批改才真相大白。
過度依賴,提前出局
大姐的講述引發我們深思。顯然,這并不是新技術的錯誤。但科技的爆炸式發展,總會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副作用。隻是對于大姐家裏,這個副作用挑了一個非常敏感而緻命的時機發作了出來。
孩子用 AI 做作業,背後有很多誘因。比如作業太多,用 AI 偷個懶,或者對于自己不擅長的問題,用 AI 輔助一下,等等。但由于這幾年 AI 技術的大幅進步,替代自己寫作業的效果也越來越好,于是便用得愈來愈多,一發不可收拾了。
這也不能全怪孩子。想想現在很多大人,碰到一個工作上的問題,也會習慣性地先求助于 AI,讓 AI 給一個思路、搜集并彙總資料、寫個初稿,然後稍微加工一下(往往隻是形式上的),便作爲工作成果向上彙報了。從結果上看,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效果上也不差。

但對于孩子的學習結果來說,這就是另一回事了。孩子做題,本質上是一種訓練,讓自己的大腦通過思考、解決問題來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同時提升思維能力。AI 替代寫作業,作業效率和結果是不賴,但最要緊的訓練過程卻整體略過了。而且,由于孩子缺乏訓練,有時候也無法識别出 AI 給出結論中的明顯錯誤。這就導緻了前文所說的那個案例中的情況:AI 的答案錯了,孩子也發現不了;平時作業一帆風順,期末考試一塌糊塗。
更可怕的是,一旦形成了對 AI 的這種 " 依賴 ",再想擺脫,就困難了。人的天性是懶惰的,如果有個方法能夠不費力地得出不錯的答案,爲什麽還要自己去苦苦思索呢?成年人都是如此,初中生更别提了。于是,本該是認知覺醒關鍵時期的初中生,陷入到了 "AI 依賴 " 的陷阱中,這對他未來的人生都會産生很深遠的負面影響。
大姐家的孩子便是如此。自從跟老師面談之後,他們在家就嚴格禁止孩子使用電子設備。即便是上網課,也必須有大人看着。但這麽做的結果是,孩子的學習效率變得非常低下,有點類似上瘾 " 戒斷期 " 的感覺。原本父母也還能接受,畢竟是改壞習慣,需要點時間也是正常。但這發生在中考即将到來的節骨眼上,就非常要命。父母都很焦急,卻又沒别的法子,隻能暗自祈禱孩子能盡快找回學習狀态,早日重回正軌。
如果不能及時拉回來怎麽辦?
" 唉,那就真的廢了,至少這次中考算是提前出局了。" 大姐一聲歎息。
因噎廢食,亦不可取
前面這個案例有點極端,在更多的情況下,像 AI 這樣的新技術帶來的還是效率提升。
例如,我身邊就有幾個家長用 AI 幫助孩子背單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于英語學習來說,對着單詞表苦背單詞其實是一種效率很低下的方法,更合理的是在恰當的情境和上下文中,通過高頻率地閱讀來記憶和理解單詞。之前,這樣的文章不太好找,但有了 AI 之後,就可以讓 AI 來創作一篇将目标單詞融入文意的文章來,而且還能順帶出題。這就大大提高了英語單詞學習的效率。
用 AI 學數學的成功案例也不少。當然,可不是用 AI 直接出答案,而是采用 " 蘇格拉底式提問 " 的方式,循序漸進,讓孩子通過一階一階地解答簡單的小問題,來引導他們思考并最終解決問題。對于中學數學題,家長往往自己也不會做,或者沒法跟孩子講明白,而老師時間又有限,有了 AI 這個老師,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替代老師的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還有用 AI 做學習規劃的。校内是大課堂,學習效率的上限比較低。如果想提高效率,就需要根據個人情況來定制學習計劃。這本身是一件比較複雜的時間,以前需要占用家長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由于專業性不足,家長即便幫忙做了規劃,也未必科學合理。有了 AI,就不一樣了。它可以測評,可以給整體規劃,也可以給細節上的幫助。讓 AI 出一個初步的學習規劃,然後家長、孩子再根據個人情況加以調整,也能對學習起到很大的助力。
目下,AI 技術崛起已經成了一種趨勢,未來的人類,必定要經常跟 AI 打交道。如果徹底屏蔽 AI,其實是選擇與現實世界主動脫節,也是有問題的。因此,若是害怕 AI 帶來的副作用而就此因噎廢食,同樣不可取。
擁抱 AI,但不要成爲它的奴隸
所以,最後還是回到 " 度 " 或是 " 界限 " 的問題上。如何在教育過程中把握好 AI 技術的應用邊界?這是我們未來要長期面對、不斷反思的問題。我想,應該遵循這麽幾個原則吧。
首先,要提升家長和老師的 "AI 素養 "。其實孩子平時接觸最多的還是自己的父母和老師,他們最原始的學習就是 " 看樣學樣 "、" 耳濡目染 "。因此,在合理利用 AI 技術這個問題上,家長和老師要先做到位:既不濫用,也不逃避。
其次,在教學中,要分層應用 AI,明确其在教學中的邊界。基礎性任務(如作業批改)可借助 AI 提效,但思維訓練、實踐探究必須以學生爲主體,切不可越俎代庖。
最後,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要讓孩子明白人類與 AI 的基礎性差異。AI 再先進也隻是手段。這一方面需要加強人文教育,讓孩子理解人與機器的底層區别。另一方面,也應加入人機關系的倫理讨論,讓學生主動思考 "AI 偏見 "" 數據隐私 " 等議題,培養技術責任感。
做到這些絕非易事,人機倫理恐怕是未來很長一個時期人類都要直面的關鍵議題。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首席商業評論 "(ID:CHReview),作者:陽明山人,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