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讓自己的決策獲利最大?
看完《資治通鑒》這段故事,你的境界,估計要上升一個層次了。
【原文】
上召諸将問計。皆曰:" 發兵擊之,坑豎子耳,何能爲乎!"
汝陰侯滕公召故楚令尹薛公問之。令尹曰:" 是固當反。"
滕公曰:" 上裂地封之,疏爵而王之;其反何也?"
令尹曰:" 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身,故反耳!"
滕公言之上,上乃召見,問薛公,薛公對曰:" 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于中計,勝敗之數未可知也;出于下計,陛下安枕而卧矣。"
上曰:" 何謂上計?"
對曰:" 東取吳,西取楚,并齊,取魯,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山東非漢之有也。"
" 何謂中計?"
" 東取吳,西取楚,并韓,取魏,據敖倉之粟,塞成臯之口,勝敗之數未可知,也。"
" 何謂下計?"
" 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于越,身歸長沙,陛下安枕而卧,漢無事矣。"
上曰:" 是計将安出?"
對曰:" 出下計。"
上曰:" 何爲廢上、中計而出下計?"
對曰:" 布,故麗山之徒也,自緻萬乘之主,此皆爲身,不顧後、爲百姓萬世慮者也;故曰出下計。"
上曰:" 善!" 封薛公千戶。乃立皇子長爲淮南王。
【譯文】
公元前 196 年,劉邦确認了英布謀反的消息之後,立刻召集将領們商量對策。
這幫将領一個一個紛紛表示:立刻派兵攻打他,活埋了這孫子,他怎麽能做這種事兒呢?
而汝陰侯夏侯嬰請來楚國令尹薛公,請教他應該如何處理英布謀反這件事。
薛公說:英布謀反,意料之中的事。
夏侯嬰聽了,反問道:陛下給他裂土封王,他爲什麽還要造反呢?
薛公說:韓信死了,接着彭越死了(原文此處爲修辭手法,韓信彭越是同一年死的)兩個人相繼被誅殺,而英布他們三個人,都是同一性質的功高蓋主之人。英布擔心接下來會輪到他,自然會謀反。
夏侯嬰一聽,覺得薛公說的非常有道理,于是把他推薦給劉邦。
劉邦聽了之後,就召見薛公,向薛公請教。
薛公說:英布謀反,這沒有什麽大不了的,意料之中的事。如果英布用上策,那麽崤山以東就不屬于大漢了;英布如果用中策,勝敗之數,那就不好說了;如果英布用下策,那麽,陛下就可以安枕無憂,不必再擔心了。
劉邦聽了好奇就問:上策是什麽?
薛公說:向東取吳,向西取楚,再奪取昔日齊國跟魯國的地盤,同時,鼓動燕國、趙國,然後固守,不再進攻,到時候整個崤山以東就會完全脫離大漢的管理秩序。
劉邦聽了,繼續問薛公:什麽是中策?
薛公說:向東奪取吳郡,向西奪取昔日楚國的土地,同時吞并昔日韓魏兩國的地盤,占據敖倉,奪取糧草,封鎖成臯,跟漢對峙。這樣的話,誰勝誰負,難以預料。
劉邦又問:那下策是什麽?
薛公說:向東奪取吳郡,向西奪取下蔡,然後把重要物資運轉到大後方昔日的越國地盤,上南方跟長沙王吳芮結盟。如果英布采用這個思路,那麽陛下您就可以安枕無憂了,大漢不會有什麽閃失。
劉邦聽了問薛公說:那你覺得英布會采取哪個計策呢?
薛公聽了說道:下策。
劉邦有些不解,問道:你怎麽知道的?
接下來,薛公這番話非常有見解,你一定要仔細琢磨一下。
薛公說:英布本來是骊山的一個刑徒,靠自我努力才爬到了淮南王這樣的高位。他的人生動力完全是爲了自己,不會顧及到後代子孫,也不會爲百姓、萬事基業做長遠考慮,所以,他一定會采用下策。
劉邦聽了說道:有道理。
于是,劉邦封薛公爲千戶,同時封劉長(兒子)爲淮南王。
既然英布謀反了,英布的地盤也該改名換姓了。
這裏,《資治通鑒》爲我們展示了薛公的睿智。
【解讀】
英布謀反,這幫将領一個一個高興得不行,終于又可以再立新功了。
但是,很明顯,他們的腦子想的過于簡單了。
打仗固然是立功的機會,但是,作爲上位者劉邦來說,打肯定是要打的,但是怎麽打,這是一個問題,不能胡來,要從全局考慮,要從成本考慮。
而夏侯嬰很顯然知道劉邦的心思,給劉邦請來了昔日楚國的令尹薛公。
薛公是一個智者,幾句話讓劉邦安心了。
夏侯嬰這個人,你别看他沒有立過什麽功,但是夏侯嬰給劉邦可是沒少做貢獻。
比如說,韓信的同事犯錯,韓信被連坐,本來該本來該斬了的,但是,夏侯嬰卻把韓信給救了下來,并且把韓信推薦給劉邦。
看人家夏侯嬰,還是知道領導的心思的。
所以說,多跟領導身邊的人交往,你大概也能猜出領導什麽心思,不至于對領導兩眼一抹黑,跟領導身邊的人搞好關系,沒什麽壞處。
而這一次,夏侯嬰又給劉邦推薦了一個重要人物薛公。
所以說,在單位裏,如果領導有什麽事,你有三策可以考慮。
一,像那幫将領一樣,領導說什麽,你就積極響應,一切聽領導的,聽話照做。
二,像夏侯嬰這樣或者是向領導的心腹看齊,領導的心腹想怎麽做事,你就琢磨出領導的心思來。
三,像薛公這樣,可以爲領導出謀劃策。
那麽,薛公是如何給劉邦出謀劃策的呢?
薛公斷定英布謀反會采取的第三種策略(事實也是如此),這是什麽呀?這是見識,這是格局,這是眼界。
你有這樣的眼界和見識,哪怕你不幹活,在領導那裏也能混得不錯。
同時,你看英布謀反,大家一個一個都激動得不要命,爲什麽呢?
英布、韓信、彭越雖然說都是劉邦打天下的重要的力量,但是很明顯,他們三個跟劉邦漢軍的這些将領之間,并沒有太親密的關系,沒有融入到人家這個大集體中。
所以說,圈子本身它就是排外的,你如果沒有進入核心的圈子,還想占據一大塊的利益,這是很難的。
一定要想辦法融入到核心的圈子,你如果沒有融入到這個圈子,還想占據一大塊的蛋糕。
那對你來說,并不是太妙的處境。
被人算計,被人陷害,被人攻擊,被人嫉妒,那都是在所難免的事。
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你呢,你每一步可能都要需要小心謹慎,這就是圈子的威力。
所以說,做事做人都是混圈子。
你在這個圈子裏邊混,你一定要融進這個圈子,你想在這個圈子裏邊長期混,必然是要跟這個圈子裏邊的人,形成命運共同體,不然的話你很難占到這個圈子裏的便宜,尤其是大塊的蛋糕你想獨占,那是很難的,這是人性,這是圈子的排外性。
而薛公也是睿智的。
他判斷了英布可能采取的三種謀反戰略,最終确定英布一定會采取下策,爲什麽呢?
因爲英布他本是一個刑徒,他靠自我的奮鬥努力,靠不要命獲得了高位,但是獲得高位之後,心态就會發生變化。
以前逼不得已,腦袋綁在褲腰帶上去拼命,現在已經是身爲貴族,已經成了淮南王,他自然也不願意再冒險。
那麽,他采取的策略,往往是最保險的,最保守的。但是,其實也是最難搞成事的。
富貴險中求,這個道理,英布應該也懂,但是,英布爲什麽會采取下策呢?
這是人的出身,這是人的經曆,這是人的心态,這是人的背景,這是人的格局、眼界等因素所決定的。
這就告訴我們,一定要提升你的眼界,提升你的格局,克制你出身背景、經曆,給你帶來的那些負面影響,你才能夠更容易做成大事。
如果你無法克制自身那種與生俱來的背景缺陷、成長缺陷,那麽你很難成就大事。
這就是薛公這段故事,給我們帶來的一些思考。
所以說,要做大事,得像薛公說得那樣,你要有眼界,有格局,克服自身的一些缺陷,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你才能夠做成大事。
而相比英布來說,劉邦卻是可以把自己身上的這些與生俱來的缺陷都克服掉了。
所以說,劉邦是一個高手,劉邦最終成爲了皇帝,而英布隻能是一個淮南王。
劉邦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啓示】
從英布身上你會看到,每個人的人生之中都會有缺陷。
你如果出身寒微,那麽,你骨子裏頭謹小慎微,如履薄冰,眼界格局不大,這是在所難免的。
因爲你害怕失敗,你有拼搏精神,但是你更害怕失敗之後難以翻身,難以東山再起,拼到如今地位和事業,不容易,你不敢冒險,你怕重新回到之前的那種悲慘人生,所以你做決策往往會做出保守的決策。
但是,如果家境優越的人,他做決策可能會采取不保守的、獲利最大的決策。
這就是出身、成長環境所帶來的最重要的區别。
而我們做決策,更要學會克服自己身上的這些缺陷,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提高自己決策的準确率,這樣才能更容易幹成大事。
至于怎麽做決策,之前我寫過一節内容,也是咱們古人總結出來的三個要點,形、勢、情,簡單來說就是形勢、時機、心态。詳細的解讀還是要看一下原文的。
所以說,薛公是一個睿智的人,他把英布算是看透了,同時也看透了人性。
對我們來說,一定要明白,提高自己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的眼界不夠高,認知不夠,就很容易被高水平的人看出來,然後就會被他人利用你自身的這種缺陷,攻擊你,拿捏你。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他的高度。
對我們來說,更要提升自己的格局和眼界。補上底層出身的一些缺陷,這樣才能夠做對決策,成就大事,行穩緻遠。
你覺得是這樣嗎?
這是專欄第 48 節,觀看更多專欄的内容,歡迎訂閱我的專欄,爲你解讀《資治通鑒》中的領導智慧和成事之道。
煮酒論英雄,讀史通謀略。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