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是今年的畢業生,過去一直在刷各大求職網站。
他給自己的求職預期設計了兩個關鍵字,一個是 " 科技 " 相關,一個是 " 汽車 " 領域。把這兩個關鍵詞一結合,他說他的預期其實是想尋求一個新能源汽車相關的崗位。
和六十一樣的年輕人有很多。在他們學校,其實橫跨了各種專業,機械、電子、新媒體營銷和半導體材料等,但不管是哪種專業,似乎都能和現在的電動智能汽車扯上聯系。大學時,他們熱愛折騰一系列數碼的小玩意兒,近幾年他們愛上了浏覽電動智能汽車相關的資訊,多數人都是準備在一兩年之内給自己添置一輛 " 人生中的第一輛汽車 "。
六十們代表如今大學生們最新的求職趨勢——成爲 " 新汽車人 "。
新能源汽車産業,正在成爲如今不少年輕人期待的入職領域。
進汽車廠以前給人的印象,更多像是 " 進廠打螺絲 ",但是随着汽車正在向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轉型,也湧現出更多的科技元素。現在的年輕人們似乎正在抛棄這種印象,進新能源廠牌——成爲了一種時髦趨勢。近日比亞迪也公布了最新的招聘信息,比亞迪今年吸引了超過 3.18 萬名應屆生——新能源汽車行業成爲高校就業新增點。
據不完全統計,比亞迪 2023 年校招的崗位遍布 37 個城市,招聘專業覆蓋 50 個類别。包含有機械類、電氣類、電子信息類、自動化類、計算機類、力學類、交通運輸類、化學類、材料類、工業工程類、物理學類、土木類、儀器類、統計學類、數學類、能源動力類、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安全科學與工程類、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等等專業。
很多人才市場的專業人士們認爲,汽車其實是一個 " 富 " 産品,産業裏也呈現了跨多學科領域的氛圍。随着國家相關的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産業,不同領域的人才們也開始湧入了這個曾經傳統的制造領域。
争搶新型人才
在政策扶持和研發技術的雙重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産業扶搖直上。
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産業在由政策驅動轉換爲市場驅動之後,新能源産業走勢依然強勢走好,也造就了更多的年輕人希望進入汽車行業。
一方面是政策和市場利好,另外,年輕人對于科技智能的向往,如今似乎也越來越寄托在玩法更多樣的電動智能汽車上。
六十從數碼産品過渡到智能汽車,他認爲這些産品的背後都是一脈相承的。從他信息技術的學科背景來看,他認爲這背後是,新技術學科在舊産品上得到發展。這極大地鼓勵了他向更深層次的知識鑽研。
新能源汽車産業同理。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就業趨勢數據報告》把新能源汽車産業人才和傳統汽車産業也做了一個對比:2021 年新能源汽車新發職位同比增長 186.16%,是傳統汽車行業增速的 2.08 倍。2022 年增速雖然有所放緩,新發職位依然同比增長 36.18%,是傳統汽車的 1.84 倍。
新能源汽車旺盛的市場需求也拉動了其企業用人需求,對于新汽車人才的增速更遠高于傳統汽車行業。
而作爲初入職場的六十,他希望找到一個初級測試工程師的工作,課餘時間之外,他還在報名學習算法工程,這是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熱門崗位。
獵聘數據報告顯示,在傳統汽車中,位居前四的熱招職能是汽車研發 / 項目管理、汽車電子 / 電器工程師、工藝 / 制程工程師 ( PE ) 、汽車質量管理;而新能源汽車新發職位位居前四的職能是汽車電子 / 電器工程師、智能網聯工程師、電池工程師、算法工程師。從對比中也可以發現,傳統汽車似乎更側重技術驗證和工藝制造,而新能源汽車則更側重智能化科技等方向。
分析認爲,作爲戰略新興的産業,新能源汽車其實産業融合程度更高,更需要不同領域的跨學科人才。而随着越來越多科技企業湧入到電動智能汽車的賽道,也加劇了高質量人才的争奪。
其中,高學曆應屆生也是企業競相争取的對象,比如專業領域的碩博研究生。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今年的招聘中,碩士與博士整體比例占 61.3%。而屬于研發崗位的新人,占據了所有校招人數的 80.8%。
獵聘的一項數據也顯示,比亞迪成爲今年高校畢業生搜索的 " 熱詞 ",特别是在 985/211 院校以及海外院校中,搜索頻率名列前茅。
爲什麽是比亞迪?
比亞迪最近很忙。
2022 年銷量如踩上火箭般的比亞迪,打敗了曾蟬聯三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的特斯拉。當人們一緻認爲比亞迪将要在頂峰暫緩一緩的時候。今年的上半年,又馬不停蹄地繼續忙着突破自己的銷量極限。
作爲一家處于風口上的企業,市面上觀察比亞迪更多是以銷量的角度,但其實這家公司的内部也呈現着不易察覺的變化。
六十也把 " 深圳 "+" 比亞迪 " 作爲首先項之一。對于新能源産業研究甚廣的他,脫口而出比亞迪在産業中的優勢——垂直整合,覆蓋全産業鏈,是汽車公司中少有的全行業覆蓋品牌。
這也在不少應聘新能源汽車産業中的年輕人群中,成爲了一項巨大的優勢。
成立于 1995 年 2 月,總部位于廣東省深圳市的比亞迪,其業務已經橫跨汽車、軌道交通、新能源和電子四大産業,是在香港和深圳兩地上市的世界 500 強企業。
業務從電池起家,比亞迪開啓了一條技術垂直整合之路。從汽車模具到汽車内外飾的零部件,從動力總成再到更尖端的半導體業務。
技術創新是比亞迪的 DNA。尤其是現在,比亞迪掌握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全産業鏈核心技術,憑借刀片電池、DM-i 超級混動、e 平台 3.0、CTB 電池車身一體化、" 易四方 "、雲辇等颠覆性技術,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刷新行業紀錄。
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通常會暫時缺失人才的培養,比如由于經驗不足、急于求成等原因出現人才引進機制不完善,缺乏人才規劃,培訓不到位,不利于員工發展穩定性問題。
但比亞迪過往 " 多栖發展 " 垂直整合體系,一定程度上打造了更融合的内部成長體系,規避了這些問題。
其中,在多崗位中可選,以及在跨部門的合作中能夠得到曆練,是很多應屆生看重的一項重要因素。
傲人成績的背後,離不開比亞迪長期以來對研發的投入。截止 2022 年底,比亞迪已擁有超 6.9 萬名研發工程師,全球累計申請專利超 4 萬項、授權專利超 2.8 萬項,每天專利申請 19 件、專利授權 15 件,獲得專利金獎 4 項。今年,新一批研發人員的加入,也将爲比亞迪的研發實力注入新動能。
比亞迪,造車的 " 黃埔軍校 "?
坐落在深圳坪山區的比亞迪總部,占地 230 萬平方米,已經不再隻是一個汽車城。
2022 年,比亞迪營收 4240.6 億元,同比增長 96.2%,實現了技術、産品和市場全面爆發。據了解,截至目前,比亞迪研發投入超過 1000 億元,擁有 11 個研究院,全面支持人才創新和新技術落地。
比亞迪在一路技術垂直整合的過程中,同時吸納了更多跨領域的人才,在人才培養體系打造上,也擁有一套自己的用人邏輯。
内部一直有一個理念—— " 造物先造人 "。比亞迪緻力于打造一個多層次的學習型組織,同時覆蓋技術、營銷、運營、綜合四大崗位領域,建立線上、線下多培訓渠道,通過面授、案例研讨、活動拓展、技能比武、項目研讨等多種創新培訓與培養方式,持續提升公司的人才競争力。
在比亞迪,經常會遇到畢業就加入比亞迪,吃住都在坪山,并一路收獲人生成長,一直服務至退休的員工。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比亞迪在人才體系、晉升體系和文化體系打造上的魅力。
新能源汽車擁有更複雜的零部件,是一個多功能,涉及多學科的領域,能夠培養出多元化和更複合型的人才。
而比亞迪在汽車公司中的特殊性也讓自己蛻變成了一座造車公司中的 " 黃埔軍校 "。
比如在比亞迪内部,面向應屆生就有 " 明日之星 · 百日蛻變應屆生訓練營 ",它是一項始自公司創業初期的傳統人才培養項目,傳承 " 謙虛、好學、吃苦 " 的奮鬥精神,培養與公司同頻共振的新比亞迪人;項目持續 25 年的大規模、高規格舉辦,充分彰顯了比亞迪對應屆生培養與選拔的高度重視,一屆又一屆的 " 新生代 " 從訓練營走出,成長爲優秀的業務骨幹、管理人才,成爲保障集團基業長青的中堅力量。
面向博士後,比亞迪 2017 年設立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開展博士後人才培養,2022 年設立全國首批備案制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博士後人才培養邁進規模化,2023 年已在深圳、重慶、西安三地形成 " 三站三基地 " 博士後培養新格局,培養人數連年攀升。五年來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 14 個理工學科 16 個流動站聯合培養了三百多個博士後,培養出站的博士後留在比亞迪工作,成爲公司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的骨幹領軍人才。培養博後菁英,打造科創先鋒,爲比亞迪品牌注入高端人才的核心元素和科創動能。
比亞迪堅持人才長期主義。正是這些,讓比亞迪成爲了如今汽車公司中新晉的 " 人才收割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