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 21 新健康 ,作者林昀肖
作 者丨林昀肖 , 實習生李佳英
編 輯丨徐旭
圖 源丨圖蟲
近日,曾經的 License-in 模式代表企業聯拓生物宣布,公司董事會已完成對公司的全面戰略審查,并決定開始逐步縮減其業務。包括出售剩餘資産、裁員、從納斯達克退市和逐步停止其臨床試驗,同時決定發放 4.8 美元 / 股的特别股息,總計金額約 5.28 億美元。聯拓生物預計将于 2024 年底前完成其終止運營的相關活動。
據介紹,聯拓生物是由美國生物醫藥投資基金 Perceptive Advisors 孵化的創新藥企業,其主要運營模式爲 License-in,在 2020 年 -2021 年,聯拓生物相繼引進 9 款創新産品。但此後,随着資本寒冬的降臨,聯拓生物開始通過返授權轉賣創新藥權益,通過低買高賣做起 " 倒爺 " 生意。然而,聯拓生物至今仍未有一款産品成功商業化盈利。據其财報數據,截至 2023 年三季度末,聯拓生物現金、現金等價物、有價證券和限制性現金總額爲 2.522 億美元。在 2023 年 12 月初拒絕 Concentra Biosciences 提出的收購要約後,聯拓生物的 CEO 和 CFO 又相繼宣布離職。
License-in 模式一度被視爲最适合中國創新藥發展的産業模式,但随着全球資本市場漸入寒冬,再鼎醫藥、基石藥業、雲頂新耀等曾經成功上市的 License-in 企業也開始走向低谷。根據 GBIHealth 發布的 2023 年度交易報告指出,在曆經 2021 年的巅峰時期後,中國醫藥企業許可引進交易數量和交易金額均呈逐年下降趨勢。不過,也有行業觀點指出,License-in 模式在近年來雖大幅 " 降溫 ",但由于其獨特優勢,仍在藥企中廣泛應用,同時,對 License-in 模式依賴較高的企業也在逐漸轉型。
在融資寒冬中,Biotech 面臨資金籌措難題,不少企業選擇戰略收縮或關停的結局。如百濟神州、東曜藥業、舒泰神則選擇砍管線,主動叫停研發項目,将現有資金投注至更有潛力的管線。無論是裁員、減管線,還是如天境生物重組另起爐竈,都是 Biotech 在 " 賣身 " 之前的求生嘗試。相較于選擇 " 賣身 " 的企業,上述仍保留自主權的 Biotech 或許是幸運的。
License-in 明星企業将關停
關于停止運營的決定,聯拓生物在公告中指出,董事會已于 2024 年 2 月 9 日批準部分停止運營舉措,包括在 2024 年第一季度将裁員 50 多名全職員工,約占公司當前員工總數的 50%。在資産向合作夥伴過渡并履行公司過渡服務義務後,2024 年将進行額外的裁員。公司将保持一個核心員工群體,以實施有序的停止運營,并努力使公司剩餘業務和資産價值最大化。
聯拓生物預計,業務的全面停産将在 2024 年底基本完成,并将在 2027 年上半年完成解散,其中包括出售剩餘資産或終止許可,以及完成有序停産所進行的裁員,預計将通過特别股息後保留的資金來支付其持續的運營成本。由于停止運營,聯拓生物預計将産生約 1720 萬美元的費用,主要與員工遣散費有關,在一些情況下也與留用獎金有關。
聯拓生物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 Konstantin Poukalov 表示:"2023 年 10 月,董事會啓動了對公司的全面戰略審查,包括公司未來的衆多選擇,這是我們代表聯拓生物和股東的最佳利益的承諾。随着重點從 mavacamten 商業化轉移,以及将 NBTXR3 的權利許可給楊森後,董事會一緻決定,逐步結束運營是在當前生物技術市場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的方式。"
據介紹,聯拓生物是由美國生物醫藥投資基金 Perceptive Advisors 孵化的創新藥企業,于 2020 年 8 月在上海成立,其主要運營模式爲 License-in,專注于将歐美市場突破性療法引入中國及亞洲主要市場。聯拓生物于 2021 年 11 月登陸納斯達克市場,曾創下中國生物技術新公司融資紀錄。
在 2020 年 -2021 年,聯拓生物的 License-in 戰略強勁推動,兩年間從 MyoKardia、QED、ReViral、Tarsus 等國外創新藥企業引進 9 款創新産品。但此後,随着資本寒冬的降臨,聯拓生物也開始轉變策略,通過返授權轉賣創新藥權益,做起 " 倒爺 " 生意,依靠低買高賣獲取盈利。
2023 年 10 月 24 日,聯拓生物授予百時美施貴寶在大中華區、新加坡、泰國開發和商業化 mavacamten 的獨家權利。同時,聯拓生物先前與百時美施貴寶旗下全資子公司 MyoKardia 于 2020 年 8 月簽訂獲取上述權利的獨家許可協議也将終結。根據協議條款,聯拓生物将獲得一次性 3.5 億美元的對價。此外,根據聯拓生物此前與 MyoKardia 簽訂的許可協議,而需向其支付的 1.275 億美元的剩餘裏程碑付款義務也将被豁免。
上述交易中,聯拓生物在一買一賣間收入 3.5 億美元,約合 25 億元。而在一年前的 2022 年 12 月,聯拓生物也将引進的 RSV 藥物權益轉賣給輝瑞,通過轉賣,聯拓生物不僅賺回首付款,還獲得銷售分成機會。通過轉賣創新藥權益,聯拓生物已經賺得兩筆巨款,但 " 倒爺 " 模式似乎并難持續下去,聯拓生物最終仍走向關停。
近年來,返授權案例并不罕見,除聯拓生物外,進行過類似交易的還有雲頂新耀。2022 年 8 月,雲頂新耀引進的 Trop2 ADC 藥物 Trodelvy 返授權給吉利德,雲頂新耀于 2019 年從 Immunomedics 引進 Trodelvy,後者被吉利德收購。雲頂新耀在轉讓 Trodelvy 之後,還有多重耐藥菌治療、IgA 腎病等管線資産支撐其後續發展,而聯拓生物最終則選擇完全關閉。
聯拓生物至今仍未有一款産品成功商業化盈利。根據其财報數據,截至 2023 年三季度末,聯拓生物年内淨虧損爲 6970 萬美元,2022 年同期爲淨虧損 9200 萬美元。現金流方面,2023 年 9 月 30 日,聯拓生物現金、現金等價物、有價證券和限制性現金總額爲 2.522 億美元。
2023 年 12 月初,Tang Capital Partners 旗下的 Concentra Biosciences 向聯拓生物提出了生物技術收購要約,提議以每股 4.30 美元的現金交易收購後者。幾天後的 12 月 7 日,聯拓生物拒絕該要約,認爲其 " 低估了公司的價值,不符合聯拓生物和其股東的最佳利益 "。
在該決定後,聯拓生物又接連兩日發生重大人事變動,其 CEO 和 CFO 相繼宣布離職。在 2023 年 12 月 19 日,先是首席執行官王轶喆從聯拓生物離任,在第二天,公司的首席财務官 Yi Larson 也宣布離任。
License-in 模式是否還有未來?
據介紹,License-in(授權引進)是指 " 産品引進方 " 向 " 産品授權方 " 支付一定的首付款,并約定後續的裏程碑費用以及未來的銷售提成,從而獲得産品在某些國家(地區)的研發、生産和銷售的商業化權利。
對于極度 " 燒錢 " 且高風險的新藥研發項目,在同等資源下,License-in 模式具有豐富産品管線、快速切入市場、降低成本及風險等多項優勢。曾有 Biotech 企業 CEO 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新藥創新價值鏈周期非常長,通常需要至少 10 年;同時投資金額很大,平均投資約在 20 億美元左右;此外,藥物從進入 I 期臨床到商業化上市成功率僅有 6.25%,風險也非常高。因此,在排名前 10 位或前 20 位的跨國藥企中,有 50% 以上的新藥管線通過引進獲得,而非自主研發。
License-in 模式一度被視爲最适合中國創新藥發展的産業模式,但随着全球資本市場漸入寒冬,那些曾經成功上市的 License-in 企業也開始走向低谷,再鼎醫藥、基石藥業、雲頂新耀、德琪醫藥等 License-in 明星企業,在走過 2021 年的巅峰後,股價均逐漸步入曆史低點。在行業中,License-in 模式甚至面臨 " 僞創新 " 的質疑。
根據 GBIHealth 發布的 2023 年度交易報告中,對中國醫藥企業本土許可、許可引進、對外許可三類許可交易數量和金額的統計數據,2021-2023 年,中國醫藥企業許可引進交易數量分别爲 128、88、41 筆;交易金額分别爲 155.54 億、55.27 億、36.35 億美元。在曆經 2021 年的巅峰時期後,許可引進交易數量和交易金額均呈逐年下降趨勢。與此同時,對外許可交易數量和金額在 2021-2023 年持續增長。在 2023 年,許可引進不再是數量最多的許可交易種類,對外許可交易數量占到所有交易的 47%,首次成爲數量最多的許可交易種類,高達 430.71 億美元的交易總額占總交易規模的 87%。
不過,也有行業觀點認爲,License-in 模式在近年來雖大幅 " 降溫 ",但由于其獨特優勢,仍在藥企中廣泛應用,無論是恒瑞醫藥、齊魯制藥等傳統大型藥企,還是百濟神州、信達生物等創新藥龍頭企業,都擁有部分授權引進産品。與此同時,對 License-in 模式依賴較高的企業也在逐漸轉型,例如再鼎醫藥、雲頂新耀等都在争取 "License-in+ 自研 " 雙輪驅動。
上述 CEO 也指出,對 Biotech 而言,在目前資本市場環境下,融資越來越難,資金成本也較高,因此在選擇商業模式時,需充分考慮未來資本市場的不确定性,在引進新藥的同時進行自主研發,以此來确保自主研發能夠得到資金支持,相對而言可降低風險。
對于 "License-in+ 自研 " 模式,上述 CEO 認爲,企業在進行業務拓展中,應選擇确定性高的資産,讓公司能夠自我造血,建立起開發從臨床到生産再到商業化的能力,同時也同步推進自主研發,這種模式相對較爲快速、安全,并且風險較低。" 當前不應急于将自主研發完全取代引進,而是需要合作,在生物制藥行業價值鏈中,合作是必要的。"
關停危機下 " 賣身 " 成 Biotech 退路?
面對融資降溫帶來的資金短缺挑戰,關停管線縮減業務、停止在研臨床試驗、低價賣出管線等都是 Biotech 爲存活選擇的應對舉措。甚至拜耳、輝瑞等跨國大藥企也均有暫停研發項目的消息傳出。
2023 年 3 月,東曜藥業公告稱,基于 TAA013 未來的商業價值和市場銷售前景進行了全面謹慎的分析和評估,并結合公司戰略規劃,決定終止 TAA013(HER2 ADC)的國内三期臨床開發。6 月,歌禮制藥終止用于治療肝癌的候選藥物 ASC06 的研發;9 月,百濟神州終止了引進 Zymeworks 雙抗 ADC 管線 ZW49 的合作;12 月,舒泰神因已觀察到的初步有效性數據未達預期,主動終止其乙肝基因治療藥物 STSG-0002 注射液的 Ib/II 期臨床。
除主動叫停管線外,也有雄心勃勃的企業選擇重組。2024 年 2 月 7 日,天境生物宣布剝離在中國的資産,将全資子公司天境(上海)100% 股權轉讓給天境(杭州),交易總對價最高達 8000 萬美元,是未來實現的裏程碑事件決定。目前天境生物尚無成熟商業産品實現營收,伊坦長效生長激素已完成臨床試驗,而 CD38 抗體菲澤妥單抗等均在臨床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天境(杭州)帶走了研發進度較快的産品,也完成了超 5 億元的 C1 輪融資。業内人士表示天境生物此次 " 金蟬脫殼 " 将中美市場分開獨立運營,但能否走出一條順暢的商業化路徑還未可知。
隻不過以上企業還能依賴手握的管線圖謀未來的市場份額,不少在研發路上倒下的 Biotech 面臨着關停或者賣身的結局。本次宣布關停的聯拓生物便是在管線買賣中售出核心管線且仍無一款産品上市。
回望 2023 年,不少 Biotech 在資金寒冬中選擇 " 賣身 ",國際市場上大額收購的消息頻繁傳出,如艾伯維 101 億美元收購 ImmunoGen,百時美施貴寶 48 億美元并購 Mirati,意大利制藥公司 Alfasigma 以 8 億美元收購 Intercept 制藥。在國内,Biotech 企業亘喜生物以 12 億美金整體出售給阿斯利康。阿斯利康得以收獲亘喜生物的 CAR-T 平台和臨床表現良好的 CAR-T 産品 GC012F。
據浩悅資本統計,2023 年 Biotech 賽道迎來交易活躍且交易類型更豐富的新階段,即使排除亘喜生物出售的大交易,整體并購金額與數量較 2022 年仍明顯提升。2024 年 1 月 5 日,又一 Biotech 收購協議達成,諾華宣布達成收購信瑞諾醫藥的協議,将 atrasentan 及 zigakibart(BION-1301)兩款用于治療 IgA 腎病的臨床開發階段藥物納入懷中。
在醫藥市場融資艱難的當下,自身缺失短期商業變現能力的 Biotech 将 " 賣身 " 視作一種合适的退出路徑。據 GBI 發布的 2023 年度交易報告,業内人士預測,後續将有更多針對中國公司的收購活動,其中在美國和中國香港上市的公司最有可能成爲收購目标。
SFC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譚雅涵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