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懸疑作品的忠實擁趸。
每次看完一部優秀的懸疑作品,都有一種渾身脫力的感覺。原因無他,太燒腦、太刺激、太緊張。
加之此類型的作品往往都題材偏沉重,看完時常會讓人抑郁一陣子,因此每每看之前心裏多少還是會有點壓力。
但是!最近剛刷完的《消失的痕迹》可真是讓我腦門上挂鑰匙,開了眼界。
雖然類型上還是主打犯罪懸疑,但它節奏張弛有度、人物塑造豐滿,最關鍵它所選取的案件并不複雜而且真實可信,追起劇來不會太過嚴肅燒腦,所以整個人都很輕松。
常看到有人用 " 電子榨菜 " 形容劇集和綜藝,《消失的痕迹》就是我這段時間的 " 電子榨菜 "。初看并不是特别上頭,但不知不覺,一口氣就刷完了 32 集,也不覺得疲憊,而隻剩追劇的舒暢。
下飯,解悶,同時也與劇中角色一起完成了一次次沉浸式的情感體驗。
不得不說,愛奇藝這次的做法頗具勇氣,将新上架的作品一次性放出了全集,很少見,像是這位網友說的,簡直配享太廟!
看之前我其實還蠻疑惑,質量到底是有多高敢有這樣的底氣?
直至追完全集疑慮算是徹底打消。
《消失的痕迹》與大多以重案、要案爲主,主打燒腦的罪案劇不同,它對于觀衆的關注度考驗并沒有那麽強。
換句話說,它弱化了懸疑探案這一題材的燒腦輸赢,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對人物的塑造上面。恰恰是這種做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部劇的觀劇門檻,也提升了觀衆的追劇體驗。
它的觀感就好像細水般和婉寫意,自然流暢不燒腦,好看舒服停不下來。簡單來說就是,它可太适合下飯了!
如此觀感與它的案件選取脫不開幹系。
沒有選擇奇案、懸案、大案,而是将重點放在了更平民化、生活化的案子上,讓故事看起來真實可信的同時,也使作品有了對社會現實的觀照。
拿其中兩個我印象最深的案子舉例。
第一個案子,弑母案。
"弑母",單是這兩個字擺出來,對于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人來說都是禁忌般的存在。可當你再看到案件中母親的情況,或許又能稍稍理解一些。
本案中被害母親癱瘓在床,吃喝拉撒等一切日常都需要人照顧,又偏偏母親性格剛烈,沒有一個保姆願意照顧她,所以擔子自然而然就落到了三個兒女身上。
俗語有雲 " 久病床前無孝子 ",個中道理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可本案卻并非觀衆想象那般是兒女不堪其擾結束了母親的生命,最終抽絲剝繭之後的真相,實在令人唏噓。
殺害母親的兇手,并非是一直在床前照顧母親甚至不惜辭去工作的大姐,而是平日裏看起來憨厚老實母親最寵的三弟。他的理由冠冕堂皇,想讓母親早日解脫。事實上卻是他惦記上了母親的房子,以用來支付他在外的巨額欠款。
弑母一案,讓我們看到了被金錢蒙蔽雙眼的三弟,看到了自私冷血的老二,以及複雜真實讓人感觸良深的大姐。
我特别想多聊聊大姐這一人物。
大姐一出場就是一個滿滿負能量的角色,抱怨天抱怨地,嫌母親難伺候、怪弟弟們不争氣幫不上忙。
她嘴上不饒人,但卻爲了這個家全心全意做着一切。母親是她一手照顧,二弟的工作是她忍受前夫的侮辱換來,分明通過監控看到是三弟做了一切,卻隻是默默拆去了監控,隻爲護弟弟周全。
有一場戲,是大姐坐在母親的靈牌前吃飯," 這平常都是做你跟你兒子愛吃的菜,今天終于可以做點我愛吃的菜了。"
看着監控下兩個弟弟的 " 罪行 ",回想過去的種種,一貫重男輕女的母親最終卻選擇将房子留給她 ······
這裏不得不誇獎一下扮演大姐的演員王藝禅,将一位姐姐、女兒,用全部真心卻換來假意的辛酸、委屈、不甘,刻畫地入木三分。
此前她在電視劇《人世間》中扮演的吳倩就因紮實的演技讓我印象頗深,這一次在《消失的痕迹》中的表演再次讓我折服。
導演沒有像往常那般以弑母的 " 禽獸 " 作爲本案重點,反倒是将鏡頭對準大姐,讓觀衆看到爲了撐起家庭,這個女性角色到底付出了多少。
說白了,導演的用意已經不是簡單地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審判罪惡,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希望能借大姐一角,喚醒觀衆對于我們身邊那個 " 大姐 " 一樣的人珍視,讓親情的可貴展露無遺。
弑母案之後,另一個戳中我的案子是找弟案。
弟弟失蹤十年之後終于找回,警察想上門提取弟弟的 DNA 以用來對照、銷案,母親卻阻攔不讓,并且和大女兒都一口咬定這就是他們失蹤的孩子。
全家唯一表現有些異樣的,是精神方面有些問題的老二。
十年裏,是老二一直在堅持四處找弟弟,哪怕他連話都說不明白,也在四處發傳單、找警察。縱然連母親和姐姐都快放棄了,老二卻仍在堅持,仿佛他的生活就剩下了找弟弟。
如今雖然弟弟回來了,但好像和以前的他有些不一樣,比如以前他是左撇子,現在卻時常用右手吃飯,以前他是過敏體質,現在卻敢吃花生、接觸花粉 ······
連警方都通過耳骨比對發現和當年的失蹤孩子有些不一樣,可爲何母親和姐姐卻堅持這就是他們失蹤的孩子呢?
必須要強調的是,本案的懸疑性并不是本劇最強的,随着劇情推進,我想已經有有不少觀衆能猜到答案,但同時我也相信,沒有一個人願意看到最後的真相。
雖然答案早已猜得八九不離十,可當真相真正擺到我面前時,還是難以接受。
正是有着精神缺陷的老二,當年和弟弟玩遊戲時,失手殺死了弟弟。所以母親和姐姐才謊報弟弟失蹤了,十年後分明知道是假弟弟爲騙吃喝上門,也隻能認其當弟。
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偏找苦命人。
小兒子死後,母親在院中種下了一株山茶花,讓我想起了歸有光那首紀念亡妻《項脊軒志》。
"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此中悲情,怎可爲外人所道也。
看完這個案子,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複。
《消失的痕迹》中的每個案件可謂都拍得極爲流暢,時長恰到好處,完成度也相當不錯。
除了以上兩個案件外,重拾生活的希望卻殺死了一個死人的保安隊長;本以爲是報複社會的催命女巫,到頭來卻是命運悲慘的黑天鵝舞者;還有殺害妻子卻表示絕不後悔的丈夫 ······
每一個兇手看起來似乎都有他們各自的 " 理由 ",每一個案件的真相揭曉都帶給人們無限思考。
《消失的痕迹》并不強化懸疑屬性,但選取的每個案件卻都有着對現實的思考,節奏得當,讓人不自然就沉浸其中,忘記了時間,追起來一集又一集。
目前《消失的痕迹》豆瓣開分 7.0,對小成本劇集來說,這已經算是不錯的成績,可見網友對它的質量也是頗爲認可。
這個分數也充分說明了它的 " 電子榨菜 " 屬性,它不是神作,或許經不起深挖細品,但它依然稱得上好看和耐看。
當然了,以上所聊到的案件選取精妙隻是它諸多的優點之一。
其它諸如有血有肉的角色塑造、張弛有度的故事遞進等都可圈可點。
尤其是劇中對女性角色的刻畫,更是呈現出了群像式的細膩感,沒有刻意去凸顯女性力量,卻處處展現出了女性影響力。
包括用最後一個案子爲整部劇畫上圓滿句号的框架安排,也是讓我感到最爲驚喜的一個地方,可以這麽說:《消失的痕迹》不吝讓觀衆舒服到最後一刻。
随着劇情的推進,故事其實留了不少坑沒有填。
比如精神病院失蹤人士之謎、神秘記号的由來、女法醫谷雨哥哥的身份、女警察白鹭的青梅竹馬許一鳴殉職的真相,以及開頭白鹭在海鮮攤苦等電話的原因等等。
眼看剩下沒多少集了,我都要以爲這些坑是填不上,準備吐槽了。
沒想到峰回路轉,導演竟然用最後一個案子勾連種種,填上了此前所有的坑,讓整部作品形成閉環。
一切疑惑全都在最後的案子中得到解答,爲作品畫上一個圓滿到不能再圓滿的句号。直至最後一刻,也依然對觀衆十分友好。
這種哪哪都滿足了的感受誰懂啊!
可以說《消失的痕迹》是一部非常尊重觀衆也極爲在乎觀衆的劇集,在當下這浮躁的影視環境,能冒出這樣一部作品實在難得。
它不把觀衆當傻子,還想着法要讓觀衆感到舒服。
追劇時,我簡直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流暢好看沒有負擔,不會太緊張更不會太疲憊。
如此上帝般的追劇體驗,我不允許還有人沒看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