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07/2000 詞條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346 天前幾天看到一個帖子,底下有很多讨論。帖子正文,是一位網友自述,她發現自己那個品學兼優的表姐,原來 4 年前就已今天瑞陽澤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現在才知道我表姐4年前就丢了工作”:那些假裝上班的成年人,最後都怎麼樣了?,歡迎閱讀~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07/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346 天
前幾天看到一個帖子,底下有很多讨論。
帖子正文,是一位網友自述,她發現自己那個品學兼優的表姐,原來 4 年前就已經丢了工作了。
然而這幾年,她一直假裝自己依然在那裡上班,每天早出晚歸。
被發現後,家裡人才知道,她失去工作的頭兩年,每天在外遊蕩。
後面便開始在便利店打工,或者在快遞站兼職。
半年前,表姐騙家裡人要去北京出差,其實是當時快遞站需要連續上晚班。
所以,表姐自稱要出差當天,其實是提着行李箱去快遞站。
下班了,就在快遞站裡的闆凳上坐着過一夜。
網友感慨:"電視劇裡的劇情怎麼就在我身邊。"
至于怎麼被發現的,網友說是因為表姐最近又開始向身邊的人輪流借錢,包括她。
借錢的借口都與剛丢了工作那一陣一模一樣,稀奇古怪的。
于是,網友與同樣被借錢的人一合計覺得不對勁,就找表姐對質。
表姐終于瞞不住了,坦白了在 4 年前丢了工作。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幾年她早就陸陸續續地把父母 40 萬的養老存款取光了。
表姐還說,自己的社保公積金在失業那會兒就被取出來還貸款了。
但是經過網友一家人的探查,發現表姐根本就沒有社保公積金的戶頭,也就是說,表姐畢業後可能就沒有正經工作過。
但是被發現之前,表姐一直自稱自己在 Intel 上班。
從小自己就把表姐當成學習的榜樣,網友歎息,那個懂事、優秀的表姐居然會變成這樣。
表姐的遭遇令人歎息,但其實很多人都經曆過。
評論裡,有人對表姐的處境感同身受,因為她也體驗過:
我好能理解啊……我去年剛畢業沒找到工作,爸媽又催我,找到個兼職一天 70 塊多,做了一周不到就沒做了,天天跑去奶茶店點最便宜的一坐就是一天,爸媽問我工資我隻能說花了,真的好難……還好現在找到了穩定點的工作了。
也有人看到發生在身邊的類似經曆:
我同學有段時間就這樣,天天背着筆記本去星巴克,家裡以為她去上班了,路人以為她在工作,其實就是過渡一下失業期,後來找到工作恢複正常生活才跟我們說的。
還有人說,這種現象已經見到很多了:
我還知道蠻多失業後隐瞞家人照常出門若無其事的人的……
有些是被家人發現了,有些是後來找到工作就當做趣事講出來了,成年人的世界就是這樣的。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段話說,如果你細心一點,就會發現:
在肯德基、圖書館、公園長椅、自習室,甚至一輛停在路邊的車裡,有許許多多穿戴整齊、拎着電腦的人。
隻不過,屏幕裡取代工作文檔的,是遊戲、美劇、正在修改的簡曆,或者什麼也沒有。
他們隻是在對着屏幕假裝上班。
據統計,2022 年上半年,城鎮調查失業率上升到5.7%,超過人社部十四五期間把失業率控制在 5.5% 的要求。
并且今年以來,16 至 24 歲的青年失業率持續上升,6 月份更是達到19.3%創下新高,這意味着每 5 個年輕人裡就有 1 人失業。
而這些人,其中就有可能成為假裝上班的一員。
他們假裝上班的原因很多,可能像是如上所說的 " 過渡一下失業期 ",也有可能是像表姐一樣,無法開口跟家裡人坦白自己失業了。
其實暫時失去工作不可怕,去圖書館、星巴克短暫過渡一下這一時期也無可厚非。
但即使失業,這段期間也不應該是漫無目的、無所事事地在某個地方追劇打遊戲,虛度光陰。
而應該利用這段時間思考自己未來的走向,做好規劃。
隻有在暫停時花時間充實自己,這一段時間對自己才是有意義的。
如果你正處于這樣的迷茫期,不妨思考下這 2 件事。
①自我生涯規劃
弗裡德曼的《感謝你遲到》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人暫停的時候會引發思考。
在你的職業生涯出現暫停時,就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思考的機會。
積極對待此刻的暫停,儲蓄力量準備跑得更遠,而不是自怨自艾,陷入無用的自我懷疑。
這段期間,你可以很好地思考自己的生涯規劃。
寫生涯規劃的過程,也是一次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的過程。
精讀君通識詞典詞條《生涯規劃》裡認為:
所謂生涯規劃,就是在對時代、個人發展的主客觀條件進行預測、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價值觀、職業傾向等進行綜合權衡,确定職業目标和發展路徑,并為之設定全面、長遠的發展計劃和行動方案。
有規劃與沒規劃,是不一樣的人生。
有可能你會說,人生是沒有劇本的,正如計劃趕不上變化。
但事實上,規劃是對于未來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全面、深刻思考,側重的是方向的正确性、引導性,至于具體的細節,并不求 100% 準确,即便有很大的出入,也不影響規劃發揮作用。
對于普通人而言,關鍵在于:是有規劃,還是沒規劃。
這就是 0 和 1 的區别。
規劃得好不好,作用能不能發揮得更大,那是從 1 到 N 的區别。
生涯規劃就類似于瞄準,從不瞄,肯定打不準;隻瞄一兩次,也很難打準。
要想有一個理想的職業生涯,我們就需要持續實施、校正生涯規劃,然後當關鍵的職業機會來臨時,果斷決策,把握機遇。
隻有持續規劃,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②積極嘗試,提高試錯力
試錯力是重要能力。
愛迪生發明電燈時,嘗試過 1600 多種材料,最終才找到成本合适、耐熱發光材料作燈絲。
這就是一個典型試錯學習過程。
當你失去工作,就意味着離開舊的環境,即将面對新的環境與人生方向。
你會無可避免地面臨新情境、新問題,也就意味着,你要去嘗試新事物,也就是要試錯。
然而人們總說普通人的容錯率很低,因此如何提高試錯效能、降低試錯成本,就值得思考。
我們可以進行小碎步試錯。
有這樣一個例子:
美國青年凱文,小時候想當計算機科學家,大學讀計算機專業後卻發現,自己并不适合。
大一時,他每周花 40 個小時來鑽研一門編程課,雖然刻苦但隻勉強得到 B。相比之下,有些同學比他學得輕松,分數更高。
通過反饋分析,凱文将專業方向換成管理科學和工程專業,不僅覺得更輕松,還申請到參加斯坦福大學精英計劃機會,并到一家創業公司實習,體驗到工作激情。
大學畢業後,凱文順利進入谷歌公司營銷部門工作。
雖然這份工作很多人羨慕,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自己并不适合做營銷工作,熱情難以保持。
于是,他先後申請轉崗到産品研發部門、企業發展部門,但都沒找到 " 對 " 的感覺。
回顧創業實習激情體驗,凱文邀請同學創業,潛心鑽研,開發出一個照片分享和社交應用程序。
這讓凱文找到 " 對 " 的感覺,在 18 個月内團隊擴充到 13 個人,很快打造出一家估值 10 億美元獨角獸公司,最終被臉書收購。
這家公司就是著名的 Instagram。
像凱文一樣,每個人在各自人生岔路口,都很難一次準确無誤做出正确選擇。
這沒有關系,通過小碎步試錯,及時調整,每一次嘗試和試錯,都會讓我們離最合适自己道路更近一些。
最後我想說,一次寒冬,也許也是成長的最好時機。
這個社會并不是隻要跑得快就會赢,也不是落後就會一敗塗地。
不要放棄,要相信厚積薄發的力量。
共勉。
自我提升
擁有成長心态是相對稀缺品質
當你不知如何開始行動,陷入迷茫時,
不妨先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精讀君通識詞典》每天發布 1 個概念,
通過不斷積累,将知識内化為自己的工具,
在你實現目标的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關于“現在才知道我表姐4年前就丢了工作”:那些假裝上班的成年人,最後都怎麼樣了?就介紹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瑞陽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