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 @視覺中國
文 | 智行駕道
又是一年十一長假,看各路人馬堵在路上、飯店、旅遊景區,已經成爲了互聯網不可錯過的段子盛筵。但要說哪個群體最慘,恐怕非 " 電動爹 " 車主們莫屬。出城堵、上高速堵、下高速堵,就連充電也要接着堵,充電站到處車滿爲患,等着充電的車都可以環繞地球多少圈了。
交通運輸部預計,今年中秋、國慶假期期間,全國高速公路日均流量爲 5700 萬至 5800 萬輛次,比 2022 年同期增長 46% 至 49%,比 2019 年同期增長 23%-25%。其中假期首日全國高速公路流量預計将突破曆史最高值,達到 6600 萬輛次。
今年以來," 電動爹 " 迎來了兩大 " 救星 ":800V 和超充。前者以小鵬爲代表,理想、吉利等紛紛而至,聲稱 " 最快可實現充電 5 分鍾,續航 200 公裏,充電 10%-80% 進入 15 分鍾時代 ";後者以甯德時代 " 神行超充電池 " 爲代表,官方打出 " 充電 10 分鍾,行駛 400 公裏 " 的口号。
但它們的作用在假期堵車高峰期中,效果微乎其微,該堵還得堵。
電動車節假日充電有多難?
阿清早就預料到今年會很堵,所以它舍棄了免費的過路費,28 号清晨就出發了,開一輛傳統車企的新能源品牌,從廣州到福州,全程高速不到 900 公裏。也是因爲考慮到一年要回一兩次福州,因此他的車選的是 100 度電池包,高速續航在 7 折左右,跑 500 公裏不在話下,因此他規劃中途隻用充一次電。爲了不堵車,聰明人都提前出發了。唯一的問題是聰明人太多,高速有點不夠用了。
(圖片源自網絡)早上 6 點,天空漸明,路上的車流肉眼可見地變多。最慘的是進收費站時,阿清右邊的收費點壞了,于是旁邊的車流開始瘋狂加塞,相當于兩條車流進一個收費口,速度可想而知。旅途前半程還算順利,跑了四百多公裏時,他開始找充電站。但直到這時他才發現,甬莞高速過了汕頭,後面每隔兩百多公裏才有一個服務區充電站,要不然就得下高速。他的車跑 500 公裏不在話下,但 600 公裏就不一定了。
他想了兩個辦法,一是老老實實下高速找個充電站,二是關了空調,用自己的黃金右腳憋到下一個服務區充電站。他選擇了後者。在把續航榨幹到隻剩不到 5% 時,他堅持到了充電站。好消息是有 2 台充電樁沒人,壞消息是兩台都是壞的;好消息是他隻等了十幾分鍾就有空位了,壞消息是他的車雖然最高支持 360kw 的充電功率,但是充電樁的最大功率隻有 120kw(實際功率可能隻有 100kw 左右)。
最後,充了将近一小時才充滿。在這期間,他看到來充電的車越來越多,以至于最後每個充電樁都至少有 3 輛車在排隊,他慶幸自己早出發争取到了寶貴的充電時間。
(圖片源自網絡)
本來他想節前一天回廣州,爲了避開最後一天的車流,但現在看,他覺得請一天假,上班第一天回去才是更好的選擇。
事實上,阿清的 100 度電池包已經是目前電動車裏續航最好的一批了,絕大部分電動車型的電池容量在 80 度以下。但即使如此,他依然要精打細算,一旦搞錯一個數字,或者不小心錯過哪個服務區,焦慮瞬間襲來。
800V、超充爲什麽救不了電動車?
根據巨量算數的調研數據,在消費者放棄購買電動汽車的原因中,對續航裏程不滿意的占比高達 45.3%。如果單純按滿電滿油來看,電車和油車的續航其實已經相差無幾,如果你腳法細膩,甚至很多電車滿電續航比普通油車還要高。
電車的續航焦慮本質上是補能焦慮,家用燃油車加滿一箱油隻需 3-5 分鍾,就能跑至少 500 公裏,平均補能一分鍾,續航至少 100 公裏。但現在的超充還遠遠沒有達到接近的補能效率,無論是小鵬 800V" 充電 5 分鍾,續航 200 公裏 ",還是神行超充電池 " 充電 10 分鍾,行駛 400 公裏 ",平均每分鍾的補能效率都隻有 40 公裏。
再者,這兩家對補能效率極其上心的廠商,都不約而同地模糊了車型和電池包對續航的影響。但電動車無法抛開車型談續航。比如,把 100 度的電池包塞進一輛五菱宏光 mini,你甚至可以說 " 充電 10 分鍾續航 1000 公裏 "(如果它支持快充的話),但你要把它放在 3.4 噸重的仰望 U8 上,充滿電就算能跑 400 公裏都是奇迹了。
嚴格來說,每款車型風阻、重量和電池包的大小都不同,這就決定了它們幾乎不可能被籠統地概括爲 " 充電 x 分鍾,續航 xx 公裏 "。因此,雖然超充确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續航焦慮,但這類口号的營銷價值恐怕遠遠高于實際作用。
另一方面,目前的充電樁依然是遍地 100kw 左右的慢充,電車的充電環境極易讓補能效率直線下降。更确切地說," 人 " 這個因素成爲了拖慢充電效率的另一大因素。首先,充電站不會有人幫你插拔充電器,車主自己操作最少也得一分鍾。雖然看似不長,但如果放到 " 充電十分鍾 " 裏,直接增加了 10% 的時間成本。節假日車來車往,相互疊加,導緻效率越來越低。
其次,不少車主習慣用充電時間吃飯或者休息,但後兩者你很難說誰能在十分鍾内就能解決。相信每個車主都看到過,充滿電後依然停在充電位上的電車。同樣是對比油車,加油通常有加油站員工服務,加滿付完錢就走了。并且,也沒人會一直把車停在加油樁旁邊,更加不會有人一邊加油一邊吃飯、睡覺。随加随走,絕不耽擱一點時間才是油車在效率上遠超電車的非技術性因素。
因此,就現階段來說,電車補能方案的最優解依然得靠 " 力大磚飛 " 的死辦法——擴大充電樁。不管是 800V 還是各種超充電池,都隻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充電焦慮,平日裏它們可能作用較大,但節假日無法做到 " 随充随走,不占地方 " 的流動式補能,幾乎很難徹底改變電車的補能焦慮。
充電樁跟不上賣車的速度
據中國充電聯盟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 7 月,聯盟内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充電樁 221.1 萬台,其中直流充電樁 93.8 萬台、交流充電樁 127.3 萬台。從 2022 年 8 月到 2023 年 7 月,月均新增公共充電樁約 5.3 萬台。同一時期,中國新能源汽車增加了多少呢?答案是平均每月增加 67 萬輛。
也就是說,每賣出 12.6 台新能源車,它們就要争搶一個充電樁。如果抛開私樁,這個比例隻會更大。截至 2022 年,我國車樁比爲 2.51:1,公共車樁比爲 7.29:1,距離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的 "2025 年實現車樁比 2:1,2030 年實現車樁比 1:1" 的目标依然有明顯差距,并且公共充電樁不足的問題尤爲突出。
此外,出租車、網約車等運營車輛,往往每天都有高頻使用公共充電樁的需求,讓電動車充電難這個問題遠比數字看上去的要嚴峻得多。而對于充電樁運營方來說,經營高速服務區充電站很難說是一門好生意。雖然節假日高速公路對充電的需求很大,但平日卻冷冷清清。
因此,就目前來說,如果爲了應對節假日車流而大幅增加充電樁,可能會導緻其他時間段的運營收益遠不及建設和運營成本。在電池看不到革 命性創新的當下,作爲一個普通人,如果青睐新能源車,又有長途需求,就幾乎隻剩下兩種選擇:換電和插混車。
前者的問題在于,目前支持的私家車(非運營車輛)售價都不便宜,且節假日還會因爲換電需求太多,以至于換上的電池很多還沒有充滿的情況,續航焦慮依然存在。于是,插混車型就成了長途新能源的最優解:長途加油,省錢充電——前提是你的城市插混車可以上綠牌。
總的來說,不管是 800V 和超充電池都是中國新能源技術的碩果,但它們對于真正緩解節假日充電難,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普及和技術叠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