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張羽岐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經曆了持續一年多的低谷期之後,生物醫藥行業複蘇之勢初現端倪。
農曆春節假期剛過,多地掀起 " 拼經濟 " 熱潮,深圳、湖北、北京經開區等先後發布支持生物醫藥産業發展政策,産業園區亦開始緊鑼密鼓地招商引資。
以張江科學城爲例,醫藥行業資深人士林鏡(化名)告訴時代财經,行業複蘇的腳步加快,張江科學城也在持續調整自己的招商政策。譬如,近期的國際性創新學術性會議以及後期的常規工作規劃均有所調整。
據統計,目前張江科學城有超過 1700 家生物醫藥企業,其中納入市統計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收入 2000 萬元以上)超過 70 家。
" 随着張江科學會堂的建成,将吸引更多全球合作夥伴來到張江進行頭腦風暴,更好地幫助全球新醫藥項目引進來和走出去。" 林鏡說," 爲了提升自身競争力,園區招商服務工作者也會去更具有創新性的海外地區招商。"
企業爲複蘇加足馬力,醫藥行業求職人數亦逐漸上升。智聯面向企業的調研數據顯示,40.4% 的企業對春節後經濟形勢非常有信心,31.5% 表示比較有信心,共計 71.9% 的企業看好經濟走勢,對經濟發展具備信心。此外,據智聯招聘《2023 年春招市場行情周報》第一期,醫藥 / 生物工程以 43.5% 的簡曆投遞量同比增速排名第一。
" 每個城市都希望引進生物醫藥産業,畢竟生物醫藥是個很大的産業,産業大意味着人才足夠高端,對地區發展利好多過弊端。" 資深獵頭鄭俊(化名)告訴時代财經。
過去兩年,受疫情反複、經濟下行壓力,以及醫藥行業自身的周期性發展等諸多因素影響,生物醫藥産業在資本市場上持續 " 遇冷 "。穿越寒冬之後,醫藥市場釋放回暖信号,而在多方政策加持下,生物醫藥産業也開始告别過去非理性的 " 狂熱模式 ",轉向理性的、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模式。
産業基金砸向生物醫藥
早在 2022 年年底,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調整,有地方政府已經提前行動,迅速出台各項舉措,搶人搶項目,爲地方産業的新一輪發展謀篇布局。
2022 年 12 月 21 日,籌備已久的深圳市 "20+8" 産業集群基金第一批公開遴選活動在第二十二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拉開帷幕,所涉及的重點産業方向中就包括生物醫藥、合成生物。這次公開遴選的基金目标規模達 165 億元,按照 " 一集群一基金 " 的理念,此後還将開展第二、三批次公開遴選,基金群總規模達千億級别。
随後,陝西西安、浙江、廣東等多地分别推出動辄百億甚至上千億元的産業基金,生物醫藥均是其中重點投資的領域。
據媒體對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的不完全統計,包括北京、天津、廣東、浙江等在内,全國已有 29 個省 / 直轄市 / 自治區将醫藥制造業、生物産業列爲優勢産業或優先發展産業。而在全國 399 家國家級産業園區中,超過一半的産業園區将生物醫藥列爲園區重點發展方向。
産業發展,政策先行。爲了吸引更多優質項目和人才,進一步形成産業集群效應,各地政策利好層出不窮。
2022 年 7 月,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深圳市促進生物醫藥産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下稱 "《生物醫藥産業集群若幹措施》")《深圳市促進高端醫療器械産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深圳市促進大健康産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其中,《生物醫藥産業集群若幹措施》提出建設國家級藥物科技和産業創新平台,布局和提升市級藥物産業服務平台,謀劃市級藥物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對新靶點化學藥、抗體藥物、基因藥物、細胞産品、微生物治療、細菌治療、多肽藥物、噬菌體藥物及酶工程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産業項目,最高資助不超過 3 億元。
作爲廣東首個 GDP 超 8000 億城區,深圳南山區近年來在生物醫藥産業發展尤爲迅猛。數據顯示,南山區 2021 年生物醫藥産業增加值 42.2 億元,在深圳全市占比達 28.9%,高端醫療器械産業增加值在深圳全市占比達 49.8%。對于生命科技領域人才的引進,深圳南山區也毫不手軟。
根據《南山區促進生命科技相關産業高質量發展專項扶持措施》," 對經評價認定的頂尖人才創辦的生命科技領域相關企業,符合南山區産業發展導向且經區科技主管部門評審通過的,給予最高 2000 萬元資助。"
成都、上海臨港、杭州等亦有出台針對生物醫藥産業發展、人才引進的政策。如杭州 2022 年 10 月發布的《關于加快生物醫藥産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就圍繞藥物創新、醫療器械研發、産業積聚發展等多個方面予以支持。
從狂熱走向理性
21 世紀第二個十年,生物醫藥産業項目炙手可熱。" 中國生物醫藥産業發展起步晚,早期多以仿制藥爲主,門檻低,無論是煤老闆還是房地産老闆,都想參與到生物醫藥這個領域裏來。" 林鏡稱。
一組數據佐證了過去五年生物醫藥産業的快速發展。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數據顯示,2017-2022 年,國内醫藥行業創新尤爲活躍,新批準上市的創新藥數量由 2017 年的 61 個增加到 2021 年的 91 個,5 年增長 49%。
"2020 年下半年至 2021 年初,生物醫藥項目的搶手度達到頂峰。如果這個項目第一次出現,或者高校教授首發文章,投資人都會順藤摸瓜地找到項目或人,在産業内呈現出一種紅火的狀态。" 浩悅資本資深合夥人李逸石告訴時代财經,當時,靠譜的科學家和靠譜的團隊是稀缺的資源。
炙手可熱的項目,瘋狂湧進的人才,見證了行業最輝煌的時刻。此後,生物醫藥行業在 2021 年年末開始進入持續低谷期,賣廠、賣管線成爲藥企 " 瘦身 " 的選擇之一。進入 2023 年,醫藥市場恢複到較爲平穩發展的狀态,但投資人、企業都愈發理性。
陸續出台的政策爲生物醫藥經濟複蘇添磚加瓦,而投資人和企業的理性選擇,則預示着行業正從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轉變。
" 在項目選擇上變得更加理性,複蘇的迹象主要顯現在早期項目中,這部分也主要受益于價格低等因素。除此以外,在投資過程中,我們更加看中科學家是不是具備部分企業家素質,是否具備對轉化醫學思維,對具備産業能力的人才足夠尊重,是否有分配股權等分享精神。" 李逸石告訴時代财經。
對新興發展的企業而言,速度隻是第一步,質量才是關鍵。
" 如果沒有夠硬的專業實力,吸引到投資并非易事。在項目上來看,從前 best in class (同類最優)項目就已經搶手,但現在至少得是 first in class(全球首創)。" 林鏡對時代财經表示,盡管當下對項目、對臨床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相應的資本環境已經由 " 瘋狂進軍 " 進入理性思考階段。另一方面,像在張江科學城,園區的服務越來越好,配套設施也越來越齊全,一切可能推進的政策都在促進生物醫藥産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