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得見的制作過程
豆漿現磨、蝦滑現打、牛肉現切、甜品現做 …… 在合肥某火鍋店外,幾個廚師在現場制作菜品,圍觀的食客紛紛拿着手機拍照。
一個阿姨正專心的磨着小磨,白白嫩滑的豆漿從磨中流出;另一個阿姨将挂好面糊的茄子條放油鍋裏炸,炸好的成品,黃橙橙、金燦燦,惹人垂涎;還有個阿姨在 " 滾蝦滑 " ——打好的蝦滑,放進盛滿薄荷葉的大竹簸箕裏,晃動簸箕,蝦滑則粘上薄荷葉,而後擺盤。
甜飲品也是當着顧客面制作,像石榴汁,是用當季的石榴榨成,芋泥圓、冰粉也是手工現做。
顧客正瞧着,那邊一聲 " 起 ",大籠屜掀開,整好的包子、土豆、蒸菜等物,頓時出現在顧客的手機畫面裏。
頗具刀工的廚師則在一旁安安靜靜地切着牛肉," 牛肉檔 " 裏挂着暗紅色的牛肉以及新鮮的毛肚,以示無添加、非調理。
到了夜間,這家火鍋店還會賣小龍蝦,炒好的小龍蝦,倒入大盆中,顧客若點,廚師則盛上一份,稱好重,端給客人。
最關鍵的是,這麽折騰各種手工菜品,價格卻也不高,客單價六七十元左右,而且點評上的評價也挺好;無論如何,整得挺熱鬧,顧客也比較買賬。
這幾年,以手工菜出圈的品牌不少,像程碟衣火鍋館、牛市坎火鍋、北步園火鍋等,而一些火鍋店也是聞風而動,跟風上了幾樣,諸如包子、鹵味、甜品之類。
手工菜挺好,現場制作,打消顧客的顧慮,無論是蒸菜還是炒飯,蒸汽一出,多少有點鍋氣,鍋碗瓢盆的聲響在明檔裏回響,搞得非常熱鬧。
比起千篇一律、口味一緻的預制菜,手工菜的價值感不言而喻,而且差異化十足,但同時缺點也很明顯——人工成本和效率,是制約手工菜的主要因素。
一位餐創聯會員曾表示,一道手工菜需要占一個人,而每天手工菜的銷量和利潤,又顧不住該人員成本,那麽,這個手工菜就沒有保存的必要,除非是一個引流爆款,賠本賺人氣,就算成本與利潤相持平,仍有砍掉的必要。
火鍋能成爲中餐第一大品類,源于其好複制、易标準化,而手工菜的出現,毫無疑問,是與火鍋的屬性相悖,因爲手工菜并非完全标準化的産物。
所以,火鍋品牌在擴張的時候,會考慮效率問題,一是出餐效率,二是連鎖效率,商業的本質是降低社會交易成本,而競争的本質就是效率,如果因爲手工菜而影響擴張步伐、增加買入和賣出的成本,無疑是跟資本增值的目的相悖而馳。
當然,如果一個企業是 " 百年老店模型 ",不擴張、不連鎖,這種手工菜形式還是很值得持續做的,不過前提依舊是掙錢。
02 增廚師化是不是火鍋方向?
關于火鍋手工菜的讨論已經很多,各有利弊,而這些年,手工菜之風卻愈演愈烈,以至于很多從業者認爲,手工菜将會是火鍋行業一個無法避免的趨勢。
前文已述,每道手工菜的背後,都可能站着一個廚師,廚師工資高,毋庸置疑,不然無法解釋中餐炒菜的連鎖化率低于火鍋,而近幾年跑得快的中餐廳,多被預制菜加持,進而降低成本、提升了效率,以至于引起 " 預制菜取代廚師 " 的社會讨論。
廚師是個古老的職業,能存在千年之久,必有其意義,其本源則是,廚師夠專業,懂得選材和火候,這是常人所不具備的,這也是中國飲食文化多元的根本,如果使用大一統的預制菜,又怎能百花齊放?
而火鍋的菜品本就比中餐炒菜簡單,加上預制菜的流行,以至很多火鍋店早已棄廚師而不用,後廚通常由幾個阿姨操持。
這種做法,在前幾年沒問題,是由當時的消費趨勢所定,顧客的需求較爲簡單,輕松社交、氛圍熱鬧、吃飽吃好。
而如今,顧客不僅追求以上,還追求多元化、個性化、顔值高,追求從一個餐廳裏獲得更多的社交貨币、獲得更多的價值認同感,這種變化,一方面來源社交平台的興起,另一方面則是對傳統認知和習慣的反叛。
畢竟,一代比一代反叛,不反叛,社會就會固化無趣;不反叛,社會就不會進步。
單一同質化的産品再也無法滿足當前的消費者了,預制菜也不行——預制菜 " 太标準了 "。
那麽,廚師的優勢就出現了,他會提供更專業、更具個性化的菜品,無論刀工、擺盤、選材、色彩搭配以及對于食材的開發,都比非專業人士水平高,而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點,專業的廚師去火鍋店後廚,屬于妥妥的降維打擊。
舉幾個例子,像成都四小龍之一的程碟衣火鍋館,不僅爲顧客提供涮菜、炸物和鹵味,還會爲顧客提供 " 重慶江湖菜 ",而且點擊率極高,江湖菜的背後,一定有專業廚師。
像北步園火鍋,将顧客認知中的食物進行微創新、微調整,比如重慶地區認知度較高的三角粑,北步園加入了紫薯;炒飯,微創新地加入流心蛋等等。
還有一些有料火鍋,食材會在後廚現炒、現炸、現烤,要做得更個性化、更多元、更有趣,絕對離不開廚師。
在過去,火鍋店賣炒菜、炸物、包子、甜品這些跨界菜品,是不可思議的事,一些定位專家會跳出來說,這些與火鍋 " 犯沖 ",影響認知,而如今,傳統的定位似乎已然失效,用一道菜或一個品類去定義一個品牌、定義顧客心智的時代,過去了。
顧客可能關注更多的是一種感受,而非具體菜肴或菜系,感覺對了,就複購,感覺不對,就不再來了,餐廳要調整的,就是一種感覺,于是,火鍋店調整場景,讓顧客有松弛感,調整燈光,讓顧客拍照更出片;調整服務,讓那個顧客感受更親切;調整模型,讓顧客用餐更簡單高效等等。
然而,這一切的感覺,都是建立在菜品之上,餐飲的本質還是吃,東西不對,努力白費,這就需要後廚菜品更專業、更潤物細無聲地調整。
從依賴廚師到放棄廚師,再到啓用廚師,這是一個 " 廚師化周期 ",可見,這個世界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我們唯一能确定不變的是,一切都在變。
最後
爲了跳出同質化漩渦,火鍋店開始做手工菜,做手工菜,必然會用到廚師,因爲無論是刀工或是烹饪技巧,他們更專業。
而未來的火鍋,專業隻是一個基礎設施,感覺才最重要,但正是因爲專業的存在,感覺才能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