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梁斯君
編輯 / 蘭雨
從傳祺 GS4、GS8、M8 到 E8、ES9、E9,從 AION S、AION Y 到昊鉑 GT、昊鉑 HT,外界一直在關注廣汽,關注張帆。通過設計,人們看到了廣汽自主品牌的自信,傳祺一飛沖天,埃安持續給人驚喜。
面對産業變革與複雜的市場環境,面對新能源汽車設計逐漸走入 " 無人之境 ",面對同行的鉚足發力,張帆和他的團隊也在思考如何借助設計的力量,實現廣汽的二次飛躍。
" 當前中國汽車設計,是一種卷至極緻的局面,我們先求生存,再談引領。" 廣汽研究院副院長張帆在不久前接受了車厘子的專訪。要探尋廣汽設計永葆活力的秘密,也許可以讓張帆從過往一些成功作品上,分享他和團隊總結出來的幾條路徑和手段。
車厘子專訪張帆
以 " 變 " 應對 " 變 ",創新概念投石問路
第一個手段就是通過概念車不斷地探索邊界和試錯,投石問路。
" 在我加入廣汽之前,廣汽做了 5 款概念車,我從 2011 年加入廣汽到現在 12 年,我們又做了 22 款概念車,每年 1-2 款概念車,這個數量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一方面我感覺到非常幸運,廣汽高層能夠支持設計師,提供資源與平台讓我們去探索,因爲每款概念車的開發成本都很高。另一方面,我們也得以利用這些機會不斷嘗試,這些嘗試又能直接誕生一些成功車型和設計,讓這些探索可以落地和應用。" 張帆欣慰地說道。
2023 廣州車展廣汽發布 ERA 智淨旗艦氫電概念車
比如說第一代 GA6 誕生之前,廣汽設計團隊做過一款概念車 GA6 Concept,在這款概念車上首次搭載了後來影響傳祺一代車型的 " 淩雲翼 ",後來的 GS4、GS8、M8 都搭載了淩雲翼的家族格栅。市場也證明了 GS4 和 GS8 都非常成功,尤其是 GS8 突破了中國品牌車型 20 萬元的價格天花闆。
如今,廣汽傳祺又被稱爲 " 中國 MPV 專家 ",從 M 系列到 E 系列,每款新車一經發布都會伴随話題與市場熱度。
"2016 年我們做了一款 MPV 概念車 i-Lounge,首次把傳祺 MPV 的構想,通過這款概念車展示出來。後來這款概念車的平台架構和空間落實在 M8 上,一些設計語言落實在 M6 上,而這些車型最後都取得了相應的成功。"
廣汽概念車 i-Lounge
" 還有 2019 年的概念車 ENO.146,它打破了全球低風阻的紀錄,做到了 0.146Cd,現在大家說量産車風阻系數 0.22Cd 就很厲害了,但這款概念車的風阻值做到了前所未有的低,關鍵是内部還可以坐 6 個人。通過這款概念車我們積累了在低風阻性能上的一些手段和做法,後來就延續到了 AION S、昊鉑 GT 等車型上,昊鉑 GT 風阻值隻有 0.197Cd,也是非常低的數據。"
廣汽概念車 ENO.146
盡管概念車動辄幾百上千萬的投入,但張帆認爲,好的靈感通過一個實際的形體承載出來、展示出來,再将它宣傳出去,取得反饋的價值遠遠大于投入的價值。如果将好靈感直接進入量産階段,那承擔的風險和不确定性就非常大。
張帆曾經與一位互聯網造車大佬探讨過這個問題,對方堅決不做概念車,理由是初創企業花錢不該大手大腳。但汽車行業發展 100 多年,概念車是被全球主機廠不斷驗證與采用的方式,廣汽作爲一個新興的中國品牌,更是通過這個方法獲益匪淺。
實踐出真知,概念車到底重不重要,不同企業有不同的出發點。" 通過在概念車上的創新,我們不斷觸碰新的技術、新的思潮、新的範式,以變化去應對大勢之變。" 這是張帆的觀點。
人居空間,廣汽設計的 " 練武心法 "
如果說概念車像是用羅盤找方向,那麽以人爲本、打造人居空間,就更像是廣汽設計的 " 練武心法 ",所有的行動都是圍繞這個初心、綱領。
這也是張帆眼中如何保持設計活力的第二個手段—— " 以不變應對萬變 ",總是要有一些堅持和傳承,像錨點那樣去支撐一個品牌的發展,比如最初的設計理念。
" 廣汽一直堅持的理念就是,汽車是移動的起居室。2011 年我剛加入廣汽半年左右,當時就設計了一款概念車 E-linker,在 E-linker 的儀表盤裏面嵌入了一個魚缸,當時很多人看不懂,都認爲我應該把奔馳那種豪華、高級的歐洲範兒帶到中國設計當中。"
廣汽概念車 E-linker
" 但 12 年後回過頭來看,汽車是移動起居室這個概念非常領先,現在汽車行業的趨勢也是這個方向,而當時的廣汽就是先行者的姿态了。"
在這 12 年間的二十幾款概念車中,張帆帶領的設計師團隊放過魚缸、盆栽、茶台甚至躺椅,也一直在探讨怎樣可以把汽車狹小的空間打造成讓人可以舒享的程度,而真正将這些概念變現的就是 AION Y。
AION Y 将 " 移動起居室 " 概念運用到量産車中
這款車在純電 SUV 市場中目前銷量排名第一,空間非常大,前排座椅可以放倒,和後排連在一起形成躺椅,再借助中間 14.6 寸大屏,讓這款車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運載工具,而是一款可以在裏面躺着唱卡拉 OK、打遊戲、追劇甚至外放電模式的移動舒享空間,極大地拓展了用車的生活場景,給用戶增加了很多趣味。
" 爲什麽 AION Y 賣得這麽好,那是因爲我們過去十幾年的堅持都在這個車上一點點變現。" 張帆說道。
好的 " 設計 " 要超越技能,要獨領趨勢,但最重要的是能 " 落地 ",還要有懂市場的人營銷出去,讓這個品牌真正成爲用戶生活中的夥伴,我想,這就是近年來廣汽系的作品總能給人出挑的原因。
" 内聖外王 " 的中國審美
" 現在大家都強調要在設計當中注入中國文化,但怎樣才能做好,我覺得是個很大的挑戰。" 在張帆看來,想要打造的中國特色,就要讀懂中國人的情感需求與哲學基底,注重文化精神層面上的傳承,這是廣汽設計團隊當下踐行的第三個手段。
比如,在設計傳祺 GS8 的時候,張帆團隊就提出了 " 外剛内柔 " 的設計理念。" 外剛 " 是整車外觀上體現的一種陽剛、大氣、威猛的氣勢,這恰恰迎合了中國消費者對汽車象征 " 身份感 " 的期待。而 " 内柔 " 則體現在對内飾的舒适、安全、宜人氛圍的打造,并且在細節之處追求精緻細膩的品質。
傳祺 GS8 采用 " 外剛内柔 " 設計理念
到了 M8,廣汽設計團隊更是将這種中國人獨有的審美風格升華到 " 内聖外王 ",這與現在很多成功人士對自我的期許是暗合的。
比如 M8 宗師,外觀上塑造的是東方雄獅,雄渾氣勢,以形論形,内飾則像一幅雲山珠水圖,力圖在氛圍和意境上契合人文山水的設計語言。" 所以中國設計的哲學基底就與西方不一樣,西方準則是内外統一,外觀是剛勁的,内飾也要剛勁,外觀是柔的,内飾也要柔合,否則設計語言就不統一。"
傳祺 M8 宗師采用 " 内聖外王 " 設計理念
" 文化是設計之魂 " 正在形成共識,并轉化爲現實的産品已然是當下的趨勢。在張帆看來,隻有通過符合中國市場的表現手法,并堅持對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設計的精髓。
廣汽完全具備做全球車的底氣
繼 2018 年和 2019 年,廣汽設計團隊布局美國洛杉矶前瞻設計中心與上海前瞻設計工作室,2022 年又在歐洲設立米蘭前瞻設計中心,以此實現 " 築巢引鳳 ",吸引了一批設計經驗豐富、創新能力強的國際化人才加入廣汽。
廣汽設計團隊
這應該屬于廣汽設計團隊在布局全球人才資源的 2.0 升級版本,面對更完備的架構,以及跨地域、跨文化、跨語言、跨專業的人才儲備,作爲主要負責人,張帆要如何讓團隊實現 " 無域溝通 " 并爲設計增效?
張帆坦言,多地域的管理模式在進一步深化," 建成這個架構後,要把這些人才資源利用起來,源源不斷地輸出和産出,這個體系才能不斷前進。首先是建立一個良性的溝通機制,把這個團隊做成一盤活水,讓中國和國際的幾個據點,形成交流,建立一個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團隊,我每周都和各總監保持直接溝通。"
在此基礎上,張帆還強調團隊要以目标爲導向而非過程的良性競争,對于重要項目," 三國四地 " 的設計師會進行競标,經過一輪輪嚴苛篩選,最後才會決出量産方案。" 三國四地,我認爲足夠了,這是一個完備的體系。有了四個團隊後,總有騰挪的餘地和空間,同時機制會讓大家時刻處于一種良性壓力之中,最終産生競争力最優的方案,今年廣州車展發布的概念車 ERA,就是我們‘三國四地’通力合作的一個成果。"
廣汽設計團隊 " 三國四地 " 布局
品牌的差異,往往在于設計。" 時尚潮流對汽車設計的啓迪,可能遠遠大于傳統汽車設計的套路,可以讓設計走得更遠。" 張帆談到,廣汽設計團隊選擇米蘭而非都靈作爲歐洲前瞻設計中心,就是受到了這個啓發。
" 近二三十年,廣汽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在米蘭設立前瞻設計中心的車企,以前在意大利設立的設計中心大都放在都靈,因爲受益于傳統汽車工業的積累,但米蘭作爲一個時尚與設計之都,反而沒有汽車設計中心的設置,這是很奇怪的。所幸我們當時走出了第一步,現在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并且在我們的啓發下,其他的中國車企也紛紛計劃效仿。"
目前,廣汽研究院在設計研發領域已經具備了歐洲奢侈美學積澱、美國西海岸最前沿科技創新與明星文化、再加上立足本土的文化底蘊挖掘,這種東西方文化交彙的精粹将會形成具有廣汽品牌特色的全球化産品和設計,爲廣汽賦能。
當下,各車企都在大力推進國際化,設計師也把更多注意力放到海外市場,因爲中國市場是全球的尖端市場,它形成了一個競争巅峰。" 華山論劍就在中國,在中國你都能打赢的話,下山之後在哪都能打赢,我們已經完全具備做全球車型的底氣和實力。"張帆從容地說道。
" 越高級、越成熟的作品,它越會呈現一種追求精神文明的趨向,這是我認爲未來中國的設計師大有可爲的地方。"
采訪手記
在紛繁嘈雜的展會間采訪張帆院長,是一件愉悅的事情,他是車厘子接觸的國内外設計師爲數不多能把汽車設計講透又不顯匠氣的一位。
他将汽車設計置于新舊交替的美學框架裏,不斷審視、反思、總結,對趨勢的演變和對市場的梳理了然于心,既懂設計,又懂市場,觸類旁通,眼界開闊。
入行近二十載,海外的光鮮履曆,國内的明星光環,從 " 名片 " 到 " 管理者 " 的定位轉變,面前的張帆院長依舊熱愛設計,不忘初心,也被市場磨砺過,談起寄予厚望的作品隐入市場洪流中還是難掩遺憾。當西方的新羅馬無故事可講,中國設計師們的清醒與熱情,讓我看到了中國汽車設計走向世界的曙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