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 17 日,華東師範大學發布了《2024 年中國養老指數報告》(下文簡稱《報告》),其目的是将普惠養老金融以書面形式展現給機構和民衆,使機構能夠明白未來在養老金融方向上的發力點,加強老百姓對養老金融重要性的認識。
越早開始積累養老金負擔越輕、越容易達成老年财務安全的目标
在人口老化凸顯,養老金壓力加劇的背景下,2023 年 65 歲以上人口占比 15.4%,中國逐漸成爲深度老齡化社會,養老金的代際支撐壓力也逐漸加大。然而因爲制度複雜性且發展不平衡,養老金制度體系三個支柱多個層次發展不平衡,第一支柱占絕對主導,但二、三支柱相對薄弱,制度間和制度内銜接不暢,條塊分割,養老金構成複雜。此外,養老金融教育薄弱民衆缺乏理性認知與科學規劃養老金融科普教育長期缺失,民衆對養老問題缺乏科學認知,非理性、焦慮與自信并存。
爲了讓百姓更了解全國養老金融的狀況,《報告》編寫了以下兩個指數:
一是中國養老金保障指數 ( PSIC ) ,它主要從制度與環境的綜合保障角度對全國 31 個省份的養老金保障整體情況進行測算評估,用以分析和把握中國養老金保障的現實情況。PSIC 對中央政府把握全國養老金整體運行情況,以及各省級政府把握自身養老金保障的優勢劣勢,具有客觀、真實的參考價值。
二是中國居民養老金規劃指數 ( PPIC ) ,它是從微觀居民家庭的角度,對代表性職工或居民如何了解自身養老金構成,如何進行養老金規劃提供參考。PPIC 以退休職工或居民的老年财務安全爲目标,對不同特征人群如何提前進行養老金規劃和相應儲備提出基于科學假設的規劃方案。該指數用于幫助廣大居民百姓大緻把握養老規劃基本原理和粗略的養老儲備積累思路。
中國養老金保障指數 ( PSIC ) 從充足性、可持續性、均衡性和完備性四個角度分析每個省市的養老保障程度。根據測算,PSIC 指數總得分以全國平均分 60 分爲基準,我國有 18 個省級行政區的養老金整體保障程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3 個省級行政區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PSIC 總得分前十的省級行政區爲 : 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浙江省、陝西省、天津市、福建省、江蘇省、重慶市、江西省。
《報告》分析總得分排名前三的省級行政區,北京市養老金充足性和完備性均排名全國第一,可持續性和均衡性指标排名分别爲全國第三和第六。總體而言,北京市養老金體系在充足性、可持續性、均衡性和完備性四方面均表現良好 ; 上海市在養老金充足性、均衡性和完備性方面表現突出,但養老金可持續性指數表現不佳,說明上海養老金體系的可持續性存在薄弱之處 ; 廣東省養老金可持續性和均衡性均表現較好。
中國居民養老金規劃指數 ( PPIC ) 則将目标人群分成三類:一是高繳費人群,即同時參保繳費第一支柱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第二支柱企業 / 職業年金的職工 ; 二是中繳費人群,即僅參加第一支柱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并繳費的人群 ; 三是低繳費人群,即僅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人群。
此外,《報告》基于市場上四類養老金融産品的收益率假定和配置比例,以實現老年财務安全爲目标,計算了不同年齡的各類型繳費人群需要如何進行資金安排,繳費購買對應品類的養老金融産品,從而在距離退休的剩餘時間周期中,進行針對性的養老金積累儲備,以實現老年财務安全。
圖片來自 @《2024 年中國養老指數報告》
總體來說,《報告》的結論是随着年齡的增加,積累養老金的時間變短,每年繳費金額也逐漸增加。基于養老的長期性,越早開始積累養老金則負擔越輕、越容易達成老年财務安全的目标。
養老金融存在供需錯位,缺乏成功案例,投資者教育欠缺等問題
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徐立提出了養老金融的挑戰:一是我國養老體現出 " 未富先老 " 的情況,截至 2023 年底,我國養老金總規模約 14 萬億元,其中第一支柱規模占比 58%,第三支柱占比僅 0.2%,體現出養老保險體系三大支柱發展不平衡,财富管理不達預期,養老投顧缺乏與全生命周期的深度綁定意識以及市場養老産品供給同質化嚴重,長期限、低波動等養老屬性不足的現狀。
二是 " 誰來養老 ",現階段養老公共服務尚不成熟,護理等專業人才和服務總量缺乏,并且伴随勞動力成本上升,供需結構性失衡,城鄉區域分布不均。養老産業有效供給不足,龐大的市場需求難以轉化爲現實的購買力,供給與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錯位。供給端産業分布分散,缺乏龍頭企業和集群效應,老齡用品與服務定位不準、魚目昆珠,而需求端的老年客戶的需求定位不夠清晰、消費觀念尚處于轉型期,潛在需求未能充分釋放。
農行養老金中心上海分行人員表示,農行在上海的養老金融方面相比于其他三大行來說較弱勢,目前所面臨的情況是開戶的人多,但其中存錢的人少,投産品的人更是打了對半,因此當前的難點不在于讓老百姓把錢投向養老産品,更在于對老百姓養老金融的教育。
她表示,每家銀行都在構建自己的養老金融體系,但銀行之間存在 " 隔閡 ",由于每家銀行側重點不懂,重點投入地區不同,構建的體系更像是從微觀角度出發,因此銀行之間的養老金融體系并沒有辦法融合,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做的是構建金融機構之間更全面宏觀的養老金融構架。
交通銀行養老金融部副總經理李利舉例了交行養老金融的産品比例,他表示,目前交行中個人養老金賬戶儲蓄的投資比例爲:活期 25%,定期 52% ,基金 12%, 理财 8% ,保險 3%,可以發現理财和保險産品的占比很小,主要原因是市場對保險産品的準入門檻高,對理财産品的相關協議要求多的原因。
李利表示現在養老金融投資同質化很高,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客戶在市場上找不到合适的産品,例如在現在的降息周期中,交行對客的養老産品投資建議不偏向于産品設計和創新上,反而更追求産品的穩健型,其次再追求産品的差異化。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原副局長鮑淡如表示,老百姓投資養老産品更加關心的是:我的錢收益好嗎?波動或者風險小嗎?安全性高嗎?而這些涉及的不單單是金融産品,還在于良好的金融環境,而要讓更多年輕人 " 延遲滿足 ",讓他們參與到養老金融中就是要給他們展現現有的成果,就像國慶前的 A 股市場一樣,展現出很強的賺錢效應,從而吸引了一大波年輕人在國慶期間開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市場投資者在這方面的教育太薄弱。(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李婧滢,編輯|劉洋雪)
更多宏觀研究幹貨,請關注钛媒體國際智庫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