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網聯車市火熱,加速催化國産車芯成熟
作者/ IT 時報記者 毛宇
編輯/ 王昕 孫妍
" 缺芯 " 話題自從浮出水面之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中國的汽車産業鏈。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 6 月,中國汽車的國産芯片供給度僅 5% 左右。這個在全球擁有近 600 億美元市場規模的汽車半導體産業,暫未給中國企業留下一席之地。
與此同時,2022 年度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累計終端銷量 523.3 萬輛,同比增長 79.8%。新能源汽車産業爆發對芯片行業來說無疑是個利好消息,中國芯企聞風而動,要從複雜的國際和産業環境之中殺出一條路。
近期,理想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李想公開表示,理想汽車開始大量使用中國本土供應商,如汽車芯片公司地平線與芯馳科技、存儲器廠商長鑫存儲、激光雷達企業禾賽等。李想還透露,理想 L 系列汽車芯片的國産化率已超 25%,芯片國産化在理想汽車這裏呈現一片向好趨勢。
近日,上汽集團創新研發總院電子電器工程部總監張海濤表示,從去年上半年開始,芯片的供應慢慢開始恢複正常,去年下半年則處于結構性短缺的局面,但行業仍可能在未來長時間内處于 " 震蕩周期 " 中。
國産芯企初露鋒芒
過去一年,受疫情、高通貨膨脹、消費電子市場需求持續萎靡等多重因素影響,國際半導體市場震蕩加劇,存儲器等芯片價格持續下滑,産業發展遇冷。爲應對 " 寒冬 ",半導體企業紛紛祭出減産、下調資本支出等應對措施。
逆境之下,國際芯片巨頭則通過并購整合,力圖占領技術與市場 " 新高地 ",以持續提升競争實力。2022 年,ADM 收購賽靈思,涉及領域有 FPGA、自适應 SoC 等;英特爾收購以色列芯片制造商高塔半導體,收購範圍爲晶圓代工,但英特爾于近期公開聲明,該交易完成時間或推遲至本年度第二季度;博通宣布 610 億美元收購 VMware,該收購案涵蓋三大主題,分别是多雲、雲端原生軟件開發以及定價。芯片産業并購案例頻發,國際半導體行業撲朔迷離,國産半導體行業開始尋找突破機會。
2023 上海國際車展上,國産芯片大放光彩。多家芯企展示自研産品,或引得國際車企高管的駐足觀察,或直接宣布拿下車廠客戶。
芯馳科技新發布的第二代中央計算架構 SCCA2.0 在一架透明汽車模型内被可視化呈現,吸引寶馬全球采購高管在芯馳展廳駐足良久。相比于其第一代中央計算架構,芯馳 SCCA2.0 搭載了其最新發布的 X9SP 智能座艙芯片和 V9P 智能駕駛芯片,性能更優,算力更強,也更加安全可靠,可以很好地滿足寶馬等傳統車廠對于芯片升級和電子電氣架構 " 歸一化 " 的雙向需求。
圖源:芯馳科技
在地平線展台一側展示了一輛比亞迪漢 EV。比亞迪和地平線宣布合作,基于地平線 J5 自研的 BEV 融合感知方案将在年内量産。
哪吒汽車同樣牽手地平線,将基于 J5 打造高階 NOA 智能輔助駕駛系統,首款合作車型将于 2024 年量産落地。
此外,國産芯片廠商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等均拿下了與國内多家熱門品牌或車型的合作,包括比亞迪漢、星途星紀元 ES、東風乘用車 e π、領克 08、哪吒 GT、合創 V09 等。
合作迅猛,争先曬單,背後彰顯了國産芯片玩家逐漸顯露的實力與自信。至此,地平線、黑芝麻智能、芯馳、輝羲智能等國産芯企,向國際芯片巨頭英偉達、TI、Mobileye 等發起挑戰。
撬開智能座艙芯片市場缺口?
據中國汽車芯片産業創新戰略聯盟标準工作組統計,目前國内有超出 100 家企業從事開發及生産汽車芯片,50 多家芯片上市公司宣稱有車規級産品或者量産應用。數據顯示,其中 50% 企業實現了量産應用,但超過 70% 的企業供應芯片種類不多于 10 種。量少、缺乏典型應用是國内車芯面臨的主要挑戰。
對于國産汽車芯片廠商來說,其深水區就是向多種類、量産及應用突破。
華大半導體有限公司戰略規劃部總經理王輝透露:" 目前新能源汽車通用件及标準型芯片,一部分已經實現國産化,滲透率達到可觀水平。" 提及爲何通用件及标準件滲透得這麽快,王輝認爲,國産芯企本身已有一定的産業基礎,這些産品在多媒體等領域被廣泛應用,将可靠性提升後,量産隻是時間問題。
碳化矽目前在新能源以及光伏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它帶來的産品性能提升也十分顯著。據悉,華大半導體目前正在布局的 SiC 全産業鏈,從材料、設計再到制造,目前已達到穩定量産狀态。
除此之外,智能座艙芯片也是汽車芯片産業鏈的兵家必争之地,可以實現車輛信息的采集、處理和傳輸,提高汽車的智能化程度。目前,智能座艙領域有近 90% 的份額被芯片巨頭高通等攥在手中,但國産芯片企業正悄然崛起并發起攻勢。
芯馳科技在 2020 年就推出了智能座艙芯片 X9,并于今年 4 月發布了升級版芯片 X9SP;與此同時,傑發科技的智能座艙芯片 AC8015 也已于 2021 年 3 月實現前裝量産,據官方透露,其一體化輕座艙解決方案也于近期在某自主品牌車型成功實現量産并上市。
近期表現搶眼的是芯擎科技,其宣布旗下國産首顆 7nm 智能座艙芯片 " 龍鷹一号 " 已實現量産出貨。該産品開辟了國産高算力車規級 SoC 的先河,在産品設計、工藝和性能方面對标目前國際市場主流産品,如高通骁龍 SA8285P,将植入在高端品牌的汽車當中。
圖源:芯擎科技
汽車芯片市場主要包含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兩大領域。其中,由于智能座艙是與用戶最接近的産品和界面,也被看作是汽車這一超級智能終端的流量入口,因此也成爲汽車芯片市場備受關注的角力點之一。
面對智能座艙芯片市場的發展機遇,國内多家消費級 SoC 企業也推出了智能座艙芯片産品。如瑞芯微,作爲國内消費級和工業級 SoC 第二梯隊企業,其産品廣泛應用于平闆電腦、Chromebook、機頂盒等。今年 3 月,瑞芯微發布了智能座艙解決方案 RK3588M。此外,同爲國内消費級 SoC 企業全志科技也推出了 T7/T5 系列車規級産品,并實現大規模量産。據全志科技表示,目前公司旗下車規級産品已應用于長安、上汽、一汽等前裝車廠,同時在後裝市場也已經實現大規模量産落地。
對此,業内人士認爲,目前智能座艙芯片的技術發展趨勢和市場發展格局并未确定,雖然高通在智能座艙芯片領域展現出了極強的統治力,但國産芯片的綜合性能與成本優勢同樣不可小觑,從可替代的角度來看,國産芯片不是沒有機會。
" 周期震蕩 " 難以避免
" 除了可靠性、安全性和‘零缺陷’,汽車芯片還需保證‘批一緻性’,即把控好正式供貨時每批芯片中的個性偏差以及各批芯片之間的偏差,這對于芯片量産至關重要。" 中國電子技術标準化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大爲表示,如何保證 10~15 年之間的供貨一緻性和連續性也是芯企一大挑戰。
如今,中國車芯企業的批量發展已經初步起勢。
地平線憑借以人工智能爲核心的軟硬結合能力拿下了國内 L2+ 智駕芯片的近半市場份額;芯馳科技則憑借 " 全場景 " 車規芯片的布局,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中央網關和高性能 MCU 四大領域都突破量産大關,在 2022 年達成百萬片級出貨,其他一些企業也在存儲器、封測等領域小有建樹。
但張海濤指出,行業後續仍可能會面臨 " 震蕩周期 "。他認爲,如果未來汽車産銷量不斷增加,市場相對來說比較寬松,車企便會追加訂單,那麽汽車芯片就又可能會出現 " 缺芯 " 的情況,反之則會再次寬松。
" 所以這個波動的周期是長期性的,但不會像前兩年那麽劇烈。" 張海濤分析。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芯馳科技 芯擎科技 東方 IC
來源/《IT 時報》公衆号 vittimes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