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陳偉立獲得了一次隆重其事的 " 圍觀 " ——在診室裏,相關學科十位主任級專家齊齊爲他會診,希望爲他解決問題。
爲了更直觀地描述自己的病情,陳偉立專門做了 37 頁 PPT,主題是《腋下長期疼痛伴淋巴腫大病程報告》,圖文并茂地将自己的病程、求醫經過、用藥記錄、疼痛誘因、過往病史、生活習慣、檢查結果等逐一展示。
◎ 在 PPT 上,陳偉立列出了自去年 7 月以來所做的各類檢查。/ 受訪者供圖
像在一路直線狂奔的人生路上忽然重重摔了一跤,自去年 4 月開始,陳偉立的右側腋下及胸肌莫名出現疼痛,之後蔓延到整個右手。他無法握筆,無法專心上學,夜間也因疼痛難以入眠,日常生活被嚴重攪亂。原本在加拿大留學的他,在當地多家大醫院就診無果後,去年 8 月不得不休學回國求醫。但即使通過最高端的 PET-CT 檢查,還是沒有發現出問題。
如果不是因爲這突如其來的疼痛侵襲,陳偉立本來在今年 4 月就可以碩士畢業。讓一位年輕人整天隻能躺在床上不能正常生活的 " 魔鬼 ",到底來自哪裏?
01
突然之間出現的疼痛
去年 4 月,陳偉立還在加拿大留學。在度過人生第 23 個生日後 10 天,沒有任何征兆,一種難以言說的疼痛感出現在他身體右側腋窩靠胸肌的位置。那時陳偉立正在開車,感覺到疼痛點在體内比較深,擡起右手的時候發現,腋下有點腫脹。
這種疼痛出現一周後,他身體右邊靠背部一側出現了瘙癢感,并伴随疼痛放射至胸前、鎖骨、頸前,位置深入,無法抓撓。早上起床前,陳偉立感覺到身體右側肋骨像有東西壓着一樣,如果大力呼氣,就會覺得疼痛。
陳偉立開始尋求醫生幫助。但無論是 X 光還是 B 超檢查,都沒有顯示他的身體有什麽問題。醫生開了止痛藥,叫他注意休息。
但疼痛卻越來越難以抑制,瘙癢、擰痛、酸痛、脹痛、刺痛,變着花樣而來的難受感,讓陳偉立飽受折磨。從 7 月初開始,陳偉立每天兩次服用止痛藥,每日總量達 1000 毫克。正常來說,這類止痛藥每次的标準用量是一粒—— 200 毫克。
但就算是 1000 毫克的止痛藥,也未能将疼痛壓制下去,反而讓陳偉立覺得胃非常不舒服,吃不下東西,他的狀态變得越來越差。在查不出病因的情況下,陳偉立想過,可能是因爲口腔右側的智齒引發牙周炎,導緻身體神經出了問題,于是去把智齒拔了。
" 當時也是碰碰運氣,看能不能解決問題。" 陳偉立說。
遺憾的是,這不是智齒惹的禍。
疼痛出現 4 個月以來,陳偉立已看過 10 次醫生,連照 B 超那位技師都已經認識他:" 你又來了。" 但治療一直收效甚微。
在國内的家人同樣感到無助,能想到的辦法都用過了。陳媽媽說:" 你回國内吧,爸爸媽媽一定會找最好的醫院幫到你的。"
去年 8 月底就在新學期開學前兩天,眼見在加拿大無法解決疼痛問題,陳偉立向學校提出休學申請,返回國内求醫。
然而問題并未迎刃以解。
02
被疼痛困住的年輕人
陳偉立回國後,媽媽立即帶他到省級大醫院求診。
因爲有淋巴結腫大,醫院首先要排除惡性腫瘤,并出動了 PET-CT 這種高端的影像設備。慶幸的是,去年 9 月中旬陳偉立的PET-CT 診斷報告顯示:全身未見明确惡性腫瘤征象。
◎ PET-CT 檢查。PET-CT 是一種正電子發射斷層 -X 線計算機斷層組合、多模式成像系統,可以在分子水平成像的影像技術,被稱爲 " 現代醫學高科技之冠 "。/ 受訪者供圖
MR(磁共振)對右肩關節掃描報告同樣顯示,他的" 肩關節周圍肌群未見明顯萎縮及腫脹,肩鎖關節未見異常 "。
◎ 肩關節 MRI。/ 受訪者供圖
因爲右腋下腫起了兩顆龍眼果大小的淋巴結,陳偉立在去年 11 月中住進醫院腫瘤科,将淋巴結切除。對淋巴結進行活檢,也未發現惡性腫瘤迹象。
然而陳偉立身上疼痛的原因未明,症狀一直持續。到了 12 月中旬,他的右側肋骨疼痛開始加劇,放射到右手臂及各個手指。陳偉立說,就像手裏握着一塊在融化的冰,一直握着不放手,削骨的刺痛然後蔓延右側上半身軀幹。
因爲右手無法寫字,陳偉立于是讓媽媽買了一些字帖,嘗試練習用左手寫字,狠起心來每天練習四五個小時,結果把左手也寫到痛了;平時熱愛玩音樂的他,會自彈自唱一些歌曲,但自從發現唱完歌第二天右側胸部疼痛會加劇,于是一直不敢再唱歌;他也不敢大聲說話;朋友約出去吃飯,陳偉立要問清楚是不是在自己家附近的餐館,一旦身體出現劇烈疼痛,他要立刻趕回家躺着不動,才能覺得舒服一些……
從去年 7 月到今年 1 月,陳偉立已經做過各類檢查,包括 B 超、腋下淋巴穿刺及切除活檢、胸部增強 CT、PET-CT、右肩關節磁共振、頸核磁共振、腫瘤 12 項、血常規、肌電圖等一系列醫生想到的相關檢查,用過的藥物包括抗生素、止痛藥、止痛貼、激素以及中藥。
◎ 腋下淋巴穿刺及切除活檢。/ 受訪者供圖
但疼痛還像是緊箍咒一樣死死纏繞着他。每天大部分時間,爲了避免疼痛,陳偉立隻能躺在床上看視頻,爲此他還專門買了一個手機架夾在床頭。他躲在房間裏很少出外:" 整天不想動,怕痛,隻想睡覺,日夜颠倒。"
今年春節期間,廣州的氣溫在 11 ℃ -21 ℃,不算很冷。然而因爲身體虛弱,陳偉立異常怕冷,父母在家裏都是穿一件衣服,但在陳偉立房間裏要開着 30 ℃暖氣。一走到客廳,他就要穿上羽絨服。
陳媽媽每天的工作,就是過去兒子的房間裏,開窗通通風。她對兒子說,你忍一下吧,總會熬過去的。兒子說,怎麽熬啊,我才 24 歲。出現疼痛症狀 9 個月以來,他的體重從 75 公斤掉到 67 公斤。
一片兵慌馬亂之中,轉機出現在春節過後的大年初八。
03
如何才能找到病因?
大年初八,在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特需醫療服務中心裏,圍住陳偉立這位 " 疑難雜症 " 患者的,是醫院的多位主任專家,從普外科到神經外科、從疼痛科到康複科,從骨科到心外科,從病理科到放射科再到中醫科,相關科室學科帶頭人均在場。
◎ 專家會診現場。/ 醫院供圖
目标很明确,幫陳偉立找到病因。
在他因爲腋下淋巴結又開始腫痛再次來到紅會醫院就診後,普外科主任王百林發起了這次多學科會診。
在排除器質病變之後,憑借多年在疼痛科救治複雜疑難病人的經驗,疼痛科專家黃穗翔點出了陳偉立生活中的兩個細節:
上大學前,陳偉立在高中三年時間每天都要健身,将自己的肌肉練得相當漂亮,但長期的高強度鍛煉,肌肉的極限拉伸會出現肌筋膜的慢性炎症;
他出現疼痛症狀,是在感染新冠病毒康複大約 20 天之後,新冠病毒感染後最顯著的症狀就是肌肉酸痛,是病毒引起的炎症反應,也會加重原有的肌筋膜慢性炎症症狀,炎症後的筋膜粘連很可能就是引起疼痛的 " 元兇 "。
棘手的病人于是交給了疼痛科來處理。黃穗翔首先讓陳偉立指出最痛點的大概位置,然後用手指進行觸摸,挑出壓痛最嚴重的大緻範圍,做好标記,再用疼痛治療儀入針嘗試。
治療儀的針像頭發絲一樣小,在深入陳偉立右側胸肌表層 3 厘米之下,逐漸找到了他最痛感覺的原發點。用儀器一測那個痛點,疼痛阈值很高。
對路了,就是肌筋膜炎!
在确定病因後,疼痛科醫生通過治療儀消除陳偉立肌筋内因炎症出現的氧自由基,局部注射臭氧,消除局部炎症、解除炎症粘連。第一次治療後,陳偉立就感覺疼痛就減輕了一半,當天夜間終于可以安睡了。其後經過幾次針對性治療,他右上臂内側牽拉樣疼痛基本消失,疼痛以右側胸壁局部壓痛點爲主,基本不影響生活了。
出院那天,黃穗翔問他,感覺怎麽樣?
陳偉立回答:大痛基本沒有了,還剩右側胸壁有一點壓痛。
黃穗翔對他說,回去好好休息一下,按時吃藥,肌筋膜炎症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逐漸緩解,不能急于求成。
一個星期後,陳偉立發現,影響自己多時的疼痛終于開始漸漸減退。早上起床他發現自己精神多了,可以出外吃飯,可以跟朋友聊天。
一個 24 歲年輕人的自由生活,在喪失 9 個月後又被找了回來。
再過一個月,陳偉立就要返回加拿大的學校,完成自己的學業。
無比激動的還有家長," 我們都不知道用什麽語言去表達感激,不懂表達,但真的很感恩。" 陳媽媽說。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疼痛科主任黃穗翔解析:
回過頭來看這個病例的治療過程,像很簡單一樣,但怎麽确定治療的步驟和方向,其實很考驗臨床經驗和對這個疾病的理解。
經過會診,我們疼痛科的思路就是:他以前高強度的健身,肌肉的極限拉伸會出現肌筋膜的慢性炎症。新冠病毒感染後最顯著的症狀就是肌肉酸痛,是病毒引起的炎症反應,也會加重原有的肌筋膜慢性炎症症狀。小陳因爲胸部肌肉發達,胸大肌深部筋膜出現炎症後表面的痛點就不明顯,表現爲深部的、定位不明顯的壓痛,它藏得比較深,單靠吃藥很難到達治療效果,藥力很難到達那裏。
肌筋膜主要是位于肌肉的表面,成纖維結締組織,從而起到了保護肌肉的作用。而肌筋膜也容易在過度受力、牽拉以後,引起肌筋膜炎性水腫的情況,從而就會引起肌筋膜部位有明顯的疼痛,并且在肌肉負重活動時,疼痛會有明顯的加重。
因爲肌筋膜非常薄,目前的影像檢查,如 MR、CT、B 超等都不能顯示出病變部位,隻能通過仔細的體查,結合臨床表現來診斷。早期的肌筋膜炎症,一般經過規範的治療就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
他的淋巴結腫大,其實是新冠病毒感染之後出現的淋巴結反應增生,并非惡性腫瘤所緻。
小陳之前因爲肌筋膜炎症痛到睡不好覺,整個人恍恍惚惚的,集中不了精神做任何事,學業被迫暫停。在人生應該最活躍的階段,他甯願在床上躺着也不願意出去玩,疼痛對他的生活質量影響太大了。能夠幫他找到問題根源、解除疼痛困擾,重回人生正軌,我們作爲醫生也很欣慰。
(注:文中陳偉立爲化名)
編輯|廖穎瑤
39 深呼吸 "患燈片" 欄目,講述患者故事。如果你有心聲需要傾訴,或有相關故事線索提供,請留言或發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聯系我們。
RECOMM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