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如何培養出合格的企業,如何讓企業更加偉大,是企業家們一直在追尋的問題。古今同是,中外亦然。而創新,是這一過程中無法避開的話題。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命脈。美國在 20 世紀的崛起,也因為龐大的創新基因激勵。那些帶動美國科技發展的偉大公司,無一例外都将創新兩字寫在了自己企業發展的核心規劃上。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就曾在給接班人小洛克菲勒的 38 封信中重點提及,管理的核心是創新,甚至他希望小洛克菲勒能夠去尋找到有創新精神的企業,然後收購他。後來,也正是依托孜孜不倦的創新精神,小洛克菲勒持續創造了洛克菲勒家族的輝煌。
然而到了現在的這個時代,創新的路徑也在不斷演變。窩在實驗室單純的技術創新已經跟不上時代,如何更有效地創新技術,進而推動自身企業的增長成為偉大的企業,已經是所有企業家需要追尋的答案。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李彥宏
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以技術創新驅動的企業代表,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最近在百度 Create 2022 現場的主題講話,就新時代創新給出了一個可選路徑。
這個路徑要從創新的本質說起。
科技創新驅動增長,發展是創新的本質
不到 15 分鐘的精煉發言,李彥宏梳理了創新應該做的和未來可能的趨勢。
最核心的是,他回答了 " 創新的本質是什麼 "。
李彥宏認為,創新不是說創造一個過去沒有的技術,而是這個過去沒有的技術到底産生了什麼樣的社會影響,而這個影響一定得通過産品、通過商業化應用才能夠産生。" 這一步其實是最難的,但也是必須要去做的事情。" 李彥宏說。
在他看來,創新的本質,尤其是對企業家來說,實際上就是要促進企業的穩定且有效增長。
在發言中他特意舉例,從一張過去 2000 年世界人均 GDP 的曲線圖可以看見,在更早的 1800 年裡,世界人均 GDP 的變化是不明顯的。而在最近的 250 年左右,人均 GDP 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他判斷這一段時間人類經濟的快速增長是跟科技創新密切相關。
自 18 世紀以來,已經先後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每次工業革命都有其理論基礎,都是首先在基礎科學研究理論領域取得突破,出現了革命性的理論成果,然後在這一理論的指引下,才會出現應用科學、技術發明領域裡的突破,最終導緻出現新的工業革命,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也正是由于這樣一些科技革命的發生,讓這段時間人類經濟的增長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趨勢。而現在處于第四次革命的初期,所有企業都在探索第四次革命可能的發展方向。
在李彥宏看來,百度近幾年的技術努力已經發現,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深度學習算法。這個技術能夠帶來的效率提升、能夠驅動的經濟增長,是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更大的。
因此,百度主要的創新精力都在這個方向。" 與深度學習相關的重大創新,包括自動駕駛,也包括水電能等領域的智能調度系統。它們的應用會像汽車、互聯網這些發明一樣,産生重大社會影響,是重大創新。" 李彥宏表示。
百度的創新探索方向,很明顯在财務數據上給予了回報。2022 年第三季度财報顯示,面對行業下行周期,百度逆勢實現營收人民币 325.4 億元。歸屬百度的淨利潤達到 58.9 億元,同比增長 16%,遠超市場預期。
創造這樣增長奇迹的原因,恰恰是百度在這兩年不遺餘力堅持推動發展的智能雲和 AI 業務。在 2021 年這部分業務實現超過 71% 的增速之後,已連續 3 個季度實現超過兩位數的增長。百度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已經給企業的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甚至從戰略角度,為百度找到了更多增長曲線。
從這個意義上講,有推動經濟發展能力的創新,對企業來說才是有效的創新。所以科技創新是增長的源泉,而促進增長恰恰是企業所需要創新的本質。
創新不是閉門造車,需要摸着 " 反饋 " 過河
在李彥宏看來,現在幾乎全部的企業都在大小不一地利用自己的能力,想方設法推動科技創新。但這裡卻存在一些不太被人關注的問題,實際上十分緻命。
有一些企業家傾向于尋找學校和科研機構的幫助,從實驗室中獲取某些前沿的技術,成為自身企業的技術基礎,這本無可厚非。然而這些技術基礎未來如何演化,其實考驗的是企業家判斷創新方向的眼光。
李彥宏用百度這幾年的實踐說明,創新不是閉門造車。" 創新,是你有機會進入市場,不斷獲得用戶和客戶的反饋,摸着‘反饋’過河才能實現的 "。
百度的昆侖芯,其誕生本身就是反饋驅動創新的典型案例。實際上,昆侖芯在國内最早布局 AI 加速領域,深耕 10 餘年。昆侖芯 1 代 AI 芯片于 2020 年量産,在百度搜索引擎、小度等業務中部署數萬片。而百度一開始設計這個芯片,就是要在搜索過程中增加用戶服務的滿意度。
在整個研發過程中,為了給用戶提供最真實、最及時的反饋,響應海量用戶每天幾十億次真實的用戶使用需求、1 萬億次的深度語義推理與匹配,百度的科研團隊不得不倒逼大模型、深度學習框架和芯片的優化,最終研發出這一款在 AI 芯片中性能非常領先的昆侖芯 AI 芯片。
某種程度上,沒有百度十幾年來對搜索引擎技術持續優化,對用戶需求即時反饋的定力,就不可能有百度的昆侖芯問世。用李彥宏的話來說,"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大規模的真實反饋驅動了創新。"
再比如現在最火的無人駕駛應用——蘿蔔快跑,截至 2022 年第三季度末,蘿蔔快跑向公衆提供的乘車次數已累計達到 140 萬,繼續保持全球最大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提供商的地位。
而實際上,蘿蔔快跑恰恰還是百度自動駕駛技術的反饋平台。百度通過蘿蔔快跑的試運行以及相應服務的逐漸落地,一方面推動了無人駕駛技術在用戶心目中的落地和應用,提升用戶對無人駕駛的感受,為接下來無人駕駛技術全面商業化奠定基礎;另一方面,百度也在服務用戶的過程中通過收集用戶使用中的反饋,不斷改進自身的無人駕駛技術與智慧交通技術。
畢竟,無人駕駛算法再先進也是實驗室中的技術,就像溫室中的花朵,一定要通過現實中無人駕駛的不斷應用,從中找出能影響行車安全的問題,及時解決,從而推動這項技術真正的早日成熟。
而為了保證近乎苛刻的安全環境,并提升管理的質量和效率,蘿蔔快跑試運行區域也匹配了百度的智慧交通管理系統,這也就意味着蘿蔔快跑的擴容,也在不間斷地對百度智慧交通的相應技術進行測試和反饋,不斷促進這些技術的創新和完善。
在李彥宏看來,蘿蔔快跑的訂單對百度有着積極的意義。因為," 訂單量最大,意味着我們能夠獲得最多的市場和用戶反饋,這代表着,人們對自動駕駛的接受度很高,自動駕駛的落地速度,可能比預期要快 "。
當然跟蘿蔔快跑與昆侖芯片類似的例子,在百度現在推廣的技術産品中還有很多。
目前,這些現在看來已經成為百度未來幾十年發展核心的技術,從開始的實驗室到最終發展的方向,實際上并不是由開發者和決策者決定的,反而是在實踐中根據市場與用戶的反饋一點點修正,讓技術的創新符合市場的需求最終産生的。
而恰恰是這樣的操作,使得這些新的技術一落地就有了磅礴的生命力。
實際上,實踐是創造性思維的現實基礎,也是檢驗創新思維成果是否符合真理的最終标準。
百度的成功說明,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隻有在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才能順應時代潮流,不斷進步,最終找到真正符合自己企業發展方向的創新之道。
錨定正确方向,才能讓創新迸發強大活力
對于很多企業家來說,創新是必須要參與的事情,但創新的方向如何确認,其實是考驗企業家經營智慧的一個重點。
李彥宏在這篇演講中特意對此進行了闡述。
在他看來,百度近幾年從技術延伸到增長的成功經驗可以看出,貼近實體經濟,促進數實融合,這既是國家層面的政策引導,又是科技企業尤其是創新類企業未來發展最可能的抓手。
百度一直堅持投入的人工智能便是最重要的技術基石和發展抓手。
如今,人工智能已經日趨成熟," 易想、易用、易學 " 的新發展階段為技術的進一步普及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托底保證。
同時,人工智能的強大能力恰恰能幫助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生産制造企業減少重複性勞動,降低那些必須用人工來完成的高頻率低智能的工作,最終提升企業的生産效率,回過頭來更驅動了人工智能的優化叠代。
百度飛槳的崛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為了在人工智能領域迎頭趕上,百度人工智能團隊在看到國内算法和深度學習框架缺乏的實際情況後,将打造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深度學習框架,作為了整個實驗室重點發展的技術方向。2017 年 2 月,百度獲國家發改委批複,牽頭籌建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重點解決中國人工智能基礎支撐能力不足等問題。
飛槳推出伊始,還隻是一個小範圍的框架,但随着百度在内部幾乎全部的人工智能系統中不斷應用,并通過反饋持續調整,飛槳框架得以逐漸完善,并向外延展,應用到各行各業。
更關鍵的是,飛槳在應用于各行各業的過程中,與實際應用場景融合創新,既切實解決了行業應用問題,又使飛槳平台得到持續積累和提升,這形成了一個超乎想象的正向循環。也正是因為這個正循環的存在,飛槳開始大量吸引有人工智能開發需求的用戶入駐,功能不斷強大。
比如,依靠飛槳,菲特檢測技術公司開發了 AI 檢測流程和算法,将變速箱鋁壓鑄件誤檢率大幅降低,實現一台設備運行一天抵 6 人 12 小時工作量。
浙江能源集團則利用飛槳開發了一套電廠設備故障智能預判系統,可根據設備輸入的各項信息進行故障預判,自動分析故障的原因及可能産生的後果,還能自動推送故障針對及維護方案以及曆史故障案例信息,有效提高了電廠設備故障搶修的效率。
當然,在農業領域很多企業也開始通過飛槳來提升效率。京東方後稷、裕農聯合飛槳打造了有 AI 參與建設的智慧植物工廠。通過機器 24 小時自動照看、多方位呵護蔬菜生長采收,實現了農産品生産的效率提升。
……
正是在不斷融合産業需求的基礎上,截至 2022 年 5 月,飛槳官方支持的産業級開源算法模型超過 500 個,已彙聚 535 萬開發者,實現超過 67 萬的應用案例,成為促進中國 AI 産業發展的基石。
某種程度上,飛槳的成功說明了創新方向與企業實踐需求有機融合之後,會迸發出無窮的活力。
困難孕育機遇,創新穿越周期
2021 年 Create 大會上李彥宏說," 随着技術應用門檻不斷降低,創造者們将迎來屬于人工智能的黃金 10 年 "。
時間無疑已證明了這句判斷的正确性,而如果要增加新的判斷的話, " 與實體經濟相融合,恐怕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未來 " 這句話非常合适。
當然,實體經濟很多領域的數字化改造尚未完成,而數字化本身并未能夠帶來效率的明顯提升。智能化的廣泛滲透還需要時間,智能化對實體經濟的巨大拉升作用還沒有成為廣泛共識。因此人工智能的商業化還需在黑暗中摸索一段時間。
但困難同樣也孕育着機遇,憑借着非常完善的生産體系,我們的技術創新企業有着超乎想象的技術實踐空間,而堅持數實融合、堅持人工智能這兩個方向不動搖,中國的創新企業,在不遠的将來一定會找到自己發展的通途。
因此,不要懼怕周期,隻要堅持自己的創新,堅持方向不動搖,穿越周期是一個大概率的事件。
而某種程度上,這樣的企業其實已經離偉大不遠了。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