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 2023 年年會剛剛結束,各國央行行長及财政官員聚在一起,共同讨論事關全球經濟的議題。
就在年會開幕第二天,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下調明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至 2.9%。
全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這樣的情形下,中美兩國财金團隊見了一面—— 10 月 13 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國家外彙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摩洛哥馬拉喀什應約會見了美國财政部長耶倫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
最近,中美開展一系列接觸:
3 個多月前,耶倫訪華,見了中方的财金團隊;
不到 1 個月前,中美雙方商定,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包括 " 經濟工作組 " 和 " 金融工作組 ",分别由财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财政部副部長級官員牽頭。
幾次交流中,雙方都就 " 共同關心的經濟金融議題交換了意見 "。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表示,經濟增長、金融穩定、彙率穩定、貨币政策、債務安全、全球金融治理等,都是雙方 " 共同關心 " 的議題。
這次交流後公布的信息更詳細,直接點明了中美雙方談的四個議題:
兩國和世界經濟金融形勢;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第十六次份額總檢查;
全球金融治理;
發展中國家債務問題。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亞太部門主任克裏希納 · 斯裏尼瓦桑在年會現場接受總台記者采訪時表示,由地緣政治緊張因素引發的全球經濟碎片化、發達經濟體的貨币政策引發的問題,都會給世界經濟帶來挑戰。
潘功勝在會上表示,中國穩健的貨币政策精準有力,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有力有效應對國内外風險挑戰,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态勢。下一步,将更好發揮貨币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着力擴大内需、提振信心,加快經濟良性循環,爲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持。
重重挑戰之下,中美兩個大國保持在金融、貨币政策方面的溝通協調,對于穩定全球市場信心和預期,很重要。
溝通過程中,中美雙方提到了 "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第十六次份額總檢查 " 這一議題。
中方一貫認爲,基金組織份額改革應實現份額增資和占比調整,體現基金組織以份額爲基礎的機構性質,并更好反映成員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相對地位,提高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和代表性。
發展中國家債務問題,是今年以來美方一直希望主動與中方溝通的另一議題。
實際上,推高這幾年債務危機的始作俑者,正是美國,宋國友表示,很多國家的債務都是以美元計息,美聯儲持續加息,增加了這些國家的償債成本,大量低收入國家陷入債務困境,個别國家處在了違約的邊緣。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在 49 個有數據可查的非洲國家共計 6960 億美元外債中,多邊金融機構和西方商業債權人所持債務占比近四分之三。
事實上,中方全面落實二十國集團緩債倡議,緩債總額在二十國集團成員中最大。美國約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學中非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顯示,中國在二十國集團緩債倡議中貢獻的緩債額度高達 63%。
關于債務問題,中方的立場也很明确,在解決主權債務問題時,各方應堅持 " 共同行動、公平負擔 " 原則,多邊開發銀行應作出應有貢獻,私人部門債權人應按照可比方式參與重組。
在全球經濟面臨嚴重挑戰的當下,需要各國承擔好自己的責任,共同應對危機。
中美,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