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 2355 字 17 圖,預計閱讀時間 6 分鍾
你在乎 " 華晨寶馬 " 四個字麽?但也許對這台車來說," 華晨寶馬 " 四個字是車主最想保留的。
上個周末我借着保養的機會去 4S 店随便看看車,走到了二手車區域。眼下的一台車迅速吸引了我的目光," 京 AF" 插電混動車的車牌裝在一輛奇奇怪怪 Logo 的車上,尾部寫着 " 華晨寶馬 " 四個大字。
我的腦袋嗡的一下,原來真的有人買它!
時間仿佛回到 2017 年春天,寒假結束回到大學校園。經常關注汽車資訊的我看到它新車上市的消息,當時我嘴裏嘟囔一句:這玩意咋會有人買?
它便是之諾 60H,隸屬華晨寶馬旗下,一款插電混動 SUV。
我還記得當時的宣傳語:" 打造屬于中國的高檔汽車品牌 ",所以之諾 60H 上市時售 34.9 萬。不過當時正值新能源車補貼熱潮,國家和地方都很支持,牌照指标也相對容易獲得,回過頭想想在那個新能源車稀缺的年代,買這種 " 新勢力 " 也還行,畢竟," 蔚小理 " 那時還在成長。
之諾的品牌寓意和 Logo 很有意思,諾就好像諾言、承諾,表示從誕生,到踐行,言出必行。而 Logo 像是緊緊握住的兩雙手的造型,也象征着信任、承諾。
但…顯然如今之諾這個品牌并沒有信守承諾。想起這個 Logo,我又聯想到另一個新能源品牌:沙龍。
兩隻疊在一起的手,反正也是表達着類似的意思,沙龍汽車的首款産品叫機甲龍……哎,跑偏了,總之希望曆史不要重演就好,有太多人上當我會好難過,所以一定要關注我們 " 老司機汽車 ",多看看内容真的有用。
說回到之諾,之諾 60H。
它有多小衆?我翻了翻二手車平台的網站,有且僅有一款挂在網上,2017 年 5 月登記,4.18 萬公裏,沒有過戶記錄,現售 9.68 萬,相比新車指導價,這台二手車已經打了二八折,挂在網上無人問津。
這就不得不說說它的兄弟車型,寶馬 X1 插電混動版,因爲之諾 60H 便是基于當時 F48 代寶馬 X1 插電混動版打造的産品,而同年份的寶馬 X1 新能源,現在仍售 16.8 萬元,要知道在 2017 年的時間,這兩台車的售價可較爲接近,甚至比較優惠的話,X1 新能源的優惠還更大一點,之諾 60H 隻是優惠後價格更低罷了。
我想請問當時買之諾 60H 新車的人,省了幾萬沒買 X1 新能源後悔嗎?
從之諾 60H 的輪廓設計上就能看出它和 X1 的近似之處,隻是之諾 60H 沒了雙腎中網,看起來多了一些國産氣息。話說即便到今天,也沒有主流自主品牌敢去模仿寶馬的雙腎中網,感謝你們。
它搭載 1.5T 三缸發動機 + 電機 +6AT 變速箱,完全是寶馬 X1 新能源的動力總成,據論壇中車主的表示,兩車開起來也一模一樣,綜合油耗也很低。但上周末經過我自己對外觀零件的判斷,我覺得之諾 60H 的門把手工藝遠不如寶馬 X1 精緻,拉起來松松垮垮,沒有豪華感可言。
對比配置來說,之諾 60H 大體上和寶馬 X1 插電混動一模一樣,寶馬的一些需安裝在之諾上是标配,可座椅調節或是輪圈的大小上,寶馬又比之諾更高級一些,有增有減,背着抱着一邊沉。
我翻看了之諾 60H 的相關論壇,在 2020 年,北京的一位網友花 13 萬購買了一台 2017 款 5 萬公裏的二手車,那台車是華晨寶馬公司或之諾北京總部的二手車,而市場上流通的,大概率都是這樣的車源,從另一方向也表示,這家企業早就沒有能力再生産新年型款的新車,或是說,車企早就在悄無聲息中推出了市場。
在之諾 60H 初次上市的時間裏,它已成功入列工信部 2017 年第 1 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以及第九批《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政府給廠家和給消費者的補貼是穩穩地落實了,遙想當時還是新勢力品牌 " 蓬勃生長 " 的階段,各路牛馬蛇神都出來亮亮嗓子,我記得有些品牌當時就敢吹牛續航 1000km,概念設計的天花亂墜,但現在恐怕連毛都沒有剩下,相比之下,之諾品牌背靠華晨寶馬,還真是 " 靠譜 " 的選擇。
然而消費者很快也發現了之諾和許多品牌一樣也有 " 騙補貼 " 的嫌疑,再加上本身的品牌力太弱,以及消費者彼時還不太認可新能源産品,所以之諾 60H 僅在上市一年左右就開始大幅降價優惠,2018 年有經銷商曝出 23 萬包牌、2019 年僅需要 20 萬出頭,指導價僅僅是 " 指導 ",沒有實際意義,再往後疫情開始,車輛的論壇裏也逐漸出現 " 水貼 ",内容和汽車論壇完全不符,這台車仿佛已經成爲曆史,沒人再提及。
其實,之諾品牌成立于 2013 年,定位新能源品牌,首款車型是純電動的 1E,基于寶馬 X1(E84)油改電打造,那會有特斯拉、騰勢等品牌已經推出有新能源産品,造車新勢力還沒有多到離譜讓人難以分辨,之諾 1E 的動作很快。
之諾 1E 創新的用以租代購的形式來銷售車輛,那時的純電動車簡直是稀有物品,很難見到,以租代購能減少消費者的很多顧慮。不過,它隻有 150km 的标稱續航,充電樁又幾乎找不到,租金相對又不便宜,這種東西該怎樣讓人信服呢?
遇冷,必然。
萬事開頭難,之諾用四年都沒有開好這個 " 頭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也就知道了。即使有華晨寶馬四個字的金字招牌,它在新能源領域裏也沒有闖出一片天下,之諾的 " 承諾 " 未來無法再實現了。相比之下比亞迪和戴姆勒合作的騰勢如今倒是過得不錯,雖然曾經的老産品也被全盤推翻,但品牌換新之後借助比亞迪的 DM-i 技術也讓騰勢的新車存在感更強,而之諾,和一衆新勢力一樣,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覺得可惜麽?
也不可惜,簡單的油改電又沒有品牌加持,作爲因政策而生的産品,面對如今新能源車更新叠代之快,之諾早就過時了。還算幸運的是,之諾現在也仍有售後服務的保障,雖然隻有北京上海和沈陽三地有店面,但它總體還是比一些完全消失的 " 新勢力 " 靠譜的。
通過之諾,我想有一個道理讓人明白:我們正在時代的變革期,靠投機取巧換來紅利總不是長久之計。像汽車這類大件的消費,嘗鮮沖動消費過于感性千萬不可取,交錢時還是理智爲好,成熟的、主流的永遠不會錯,靠 PPT 和講故事營銷賣車,現在不好使。
點個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