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晨山資本
關于雲計算的下半場,以阿裡雲為代表的互聯網雲巨頭大家已經談論得很多,本文将從 2022 年逆勢增長的「運營商雲」切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雲計算的新戰局。同時也會基于政策、産業和技術的多重變革,梳理出值得創新創業企業留意的「彎道時刻」。
本文将談到:
雲計算發展十年,美國市場發生了什麼變化?
影響雲計算下半場走勢的核心因素是什麼?
過去兩年,運營商雲大放異彩的原因何在?
後疫情時代,雲計算市場誕生了哪些新需求?
雲創新企業該如何把握雲網融合窗口期的機會?
2010 年的中國 IT 領袖峰會上,BAT 的當家人共同讨論雲計算的未來,也拉開了中國雲計算産業十來年快速發展的序幕,互聯網巨頭、運營商、ICT 服務商等紛紛将雲作為公司重大戰略布局。上雲成為共識,全球雲市場滲透率逐年提升。據 Gartner 公司測算,2015-2021 年,全球政府和企業的雲計算市場滲透率逐年上升,由 4.3% 上升至 15.3%。
雲計算産業已度過了早期發展階段,進入了全新周期,市場格局、客戶結構等層面均發生顯著變化。據 IDC 報告顯示,過去的兩年,國内雲計算巨頭收入增速大幅回落,以 BAT 三家為例,2022 年 Q2 收入增速不足 10%,但另一方面,以天翼雲為代表的國内電信運營商的雲業務則實現了 100% 以上的高速發展。
2021 年國家先後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标綱要》《「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等政策,都将雲計算列為數字經濟重點産業,實施上雲用雲行動,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可見未來數年依然處于蓬勃發展的時期。
那麼,進入下半場的國内雲計算行業将會有哪些變化?還有哪些創新機遇呢?
01. 曆經 10 年,雲計算全球産業鍊進入關鍵拐點
在全球市場,運營商在雲計算起步階段即開墾,然而在競争中紛紛折翼,開始擁抱合作。作為曾經離雲計算最近的行業,托管 IDC 業務的運營商很早就發現了雲計算的市場,可以說是最早進行雲計算戰略布局的。以最早發展的美國市場為例,早在 2006 年 AT&T 就斥資 3 億美元收購 IDC 服務商 Usi,構建 IDC 雲服務網絡,之後 2009 年推出了 Synaptic Storage、Synaptic Compute 等雲服務。同樣的,Verizon 在 2009 年也面向大型企業和政府客戶推出自己的雲業務。然而随着科技巨頭也重點投入雲計算領域,競争越來越激烈。
重資産投入、高技術應用的公有雲領域,聚集效應明顯,市場逐漸由超大規模雲提供商主導,頭部的亞馬遜 AWS、谷歌 GCP、微軟 Azure、IBM 雲占全球雲使用量的 61% 以上,亞馬遜 AWS 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雲商。
由于在公有雲領域難以與 AWS 和 Azure 競争,美國運營商于 2016 年開始紛紛退出雲市場。2017 年 5 月,Verizon 将企業雲計算業務出售給 IBM,全面退出雲市場,AT&T 在 2015 年将自己的數據中心托管業務也賣給了 IBM。
在全球市場,電信運營商逐步放棄了自營策略,轉向了與公有雲廠商的生态合作。一方面運營商開始用公有雲來增強自身 IT 系統能力,在電信網絡雲化過程中,選擇公有雲承載;另一方面也與公有雲廠商合作建立各類雲計算中心,開發新的産品和服務。如在 5G 時代,越來越多運營商開始與 AWS 合作構建邊緣計算環境,推出 5G 新業務。
資料來源:Omdia,物聯網、雲、AI 和 5G-ICT 企業洞察,2021
同樣地,在中國的雲計算元年 2009 年,中國運營商也紛紛開始投入雲計算。2009 年中國電信發布了「翼雲計劃」,開啟了雲計算領域的部署和探索,2011 年正式發布了天翼雲品牌;中國移動于 2010 正式發布了自己的「大雲 1.0」版本。
與全球市場環境相似,在雲計算發展的上一個階段,盡管擁有網絡、IDC 等基礎設施之利的運營商在雲業務的發展上依然經曆了長達 10 年的挑戰。曾幾何時,在 IDC 等各類市場榜單上,甚至看不到運營商的身影。然而伴随着國内雲計算産業需求的變化,運營商雲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1. 後疫情 Online 成日常,新需求迎拐點
2020 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爆發,給諸多行業帶來巨大沖擊和挑戰,但與此同時也催生了大量新的行業需求。疫情期間,企業職員遠程協同辦公,中小學「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需求,促使視頻會議、協同辦公和教育類 SaaS 應用市場迅速增長,也将雲計算業務推向發展的風口。
後疫情時代,雲計算市場的需求也将發生變化:
一是 SaaS 作用日益凸顯,中小企業上雲依賴 SaaS 應用實現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是行業需求增長,如遊戲、視頻、AR/VR 等文娛産品、遠程教育及網盤業務需求将會迅猛增長;
三是 CDN 及邊緣雲的市場需求增長,同時依托邊緣節點及技術的發展,CDN 技術的邊緣計算化,從而實現更快速的響應,滿足更普及化的應用需求,提升用戶體驗。
2. 兩波上雲需求交彙,産業需求結構迎拐點目前國内雲計算市場正處于兩波上雲需求交彙時期。第一波主要是以提供公有雲服務方式滿足個人及互聯網用戶上雲需求;第二波則是傳統企業、政務機構等為代表的數字化轉型上雲需求。伴随着互聯網企業上雲滲透率逐漸走高,互聯網客戶在雲及 IT 相關的開支上逐步從拓展期走向穩定階段。在各類政策牽引下越來越多傳統企業開始選擇雲計算作為核心的 IT 資源,嘗試通過上雲契機實現數字化轉型,行業客戶上雲需求旺盛,傳統企業将成為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從埃森哲公布的收入結構來看,參考成熟的北美市場,泛科技企業的比重僅在 20% 左右。當以央國企為代表的傳統企業、政務機構上雲成為了主力軍,傳統企業上雲需求逐步占主導,産業需求發生了變化,混合多雲、信創化成重要選擇。
混合多雲需求凸顯:出于對既有 IT 系統保護、數據安全等考慮,相較于單一的公有雲或私有雲環境,混合雲的部署架構更能滿足企業核心業務系統實現平穩過渡、負載的彈性伸縮以及容災等要求,傳統企業往往更加傾向于折中的混合雲路線。根據 2020 年 IDC 進行的調研,73% 的受訪企業認為雲原生技術的部署與運行環境從單一的雲環境向混合雲、多雲環境演進。
政策驅動的信創化:伴随着中美産業結構的調整,以央國企為代表的 IT 基礎設施及信息系統的信創化轉型是大勢所趨。相較普通中小企業上雲,央國企上雲自主可控要求更高,需求以 IaaS 資源為核心,兼顧上層應用的高安全、高可靠、彈性化需求。伴随着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雲計算底層基礎技術和能力差距的拉平,擁有網絡、數據中心等底層基礎設施優勢的運營商雲迎來逆勢增長。
近兩年,國内雲計算市場競争格局、客戶結構等正發生明顯變化,阿裡雲等互聯網雲廠商的雲業務營收增速大幅放緩,以 BAT 三家為例,2022 年二季度合計收入增速不足 10%。而以天翼雲為代表的運營商雲則實現高速發展,天翼雲等三大運營商雲 2022 年 H1 均實現了 100% 的增速,顯著超出行業平均。
2022 年 H1 數據,來自運營商年報
02. 政策和産業需求雙驅動,雲計算邁入下半場
2021 年以來,國家十四五規劃都将雲計算作為數字經濟重點産業,實施上雲用雲行動,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雲計算産業依然會迎來穩定發展。然而由于産業需求結構的變化,國産化等産業政策的驅動,運營商、互聯網雲廠商的競争格局迎來了新的變化。
運營商雲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軟件 & 生态成為競争關鍵
在雲計算 2.0 時代,具備網絡與數據中心優勢,不斷完善底層雲網能力的運營商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運營商依托自身基礎網絡布局,通過「雲網一體」戰略,在基礎設施層面具備了顯著的優勢。因此在雲計算底層支撐技術邁過了早期階段,走向成熟的時候,擁有低成本網絡、IDC 的運營商憑借着基礎設施的優勢獲得了發展的機遇。然而,雲計算是技術密集型産業,在技術能力、人才資金等方面存在顯著短闆的運營商,在上層雲服務等領域将面臨更大挑戰。
為了使底層硬件能力滿足上層軟件的需求,國内外領先雲廠商都開啟了從底層構建完整自研雲的進程,而這需要極高的技術研發資源投入及人才儲備。可以看到在雲計算技術主流的開源領域,國内百度、阿裡、騰訊和華為等企業參與開源的項目數量連年增長,其中阿裡 2020 年在 GitHub 上貢獻的開源項目就接近 1500 個,而反觀運營商的貢獻則是寥寥無幾。
擁有強大軟件和服務能力的互聯網雲面臨新挑戰,加速戰略調整
過去幾年,互聯網公司率先邁向數字化轉型,為阿裡雲、華為雲、騰訊雲等雲服務廠商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而如今在政策、産業需求等帶來的新變化下,運營商雲與互聯網廠商的雲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競争關系,互聯網雲迎來了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
互聯網雲往上走,往産業、行業走成為了新的變化。如騰訊 CSIG 在 2022 年 7 月 12 日對組織架構進行了一輪升級:成立了政企業務線。官方稱,将持續深耕政務、工業、能源、文旅、農業、地産、體育、運營商等領域,加速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落地和應用。
03. 創新企業如何把握産業變革期,迎來快速發展?
伴随國内市場結構和需求的調整,國内雲計算産業已邁入 2.0 時代,擁有網絡及數據中心等資源的運營商雲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運營商在技術密集的雲計算領域有着天生的短闆,其未來在技術、産業生态的構建将成為戰略競争的重要舉措。在此産業生态變革之際,國内雲創新企業如何擁抱運營商雲生态建設的曆史機遇,把握雲計算産業下半場的發展,挖掘新的機會,還需要從需求的變革和技術發展兩個角度來看。
雲網融合架構已明晰,邊緣應用迎爆發
雲網融合是通信技術 ( CT ) 和信息技術 ( IT ) 深度融合所帶來的信息基礎設施層面的一個變革。雲網融合第一階段的創新主要來自技術在産業中的應用,初期技術應用主要來自兩大需求:運營商基礎網絡的變革;雲商創新網絡産品和服務的供給。
1. 運營商基礎網絡的變革
運營商通過 SDN/NFV 技術對自身的網絡進行智能化改造,由于受限運營商自身能力、原有網絡複雜等的原因,運營商基礎網絡的叠代更多是改進型網絡創新,着重在網絡的編排和管理、跨網絡的拉通,标準化網絡産品,滿足業務自動開通等敏捷的需求。網絡編排需要對接網絡控制器,網絡控制器還是由傳統的網絡設備商提供。
2. 雲商雲數據網絡的供給各雲商自 2009 年投入雲計算研發以來,其更多是通過虛拟化技術方案實現網絡創新産品的供給。雲上基礎網絡開始即采用傳統大二層網絡構建,租戶之間的隔離基于安全組實現。
随着網絡虛拟化 ( Overlay ) 技術的應用,雲上用戶網絡從傳統網絡轉向 VPC 網絡,用戶在雲商有一個自己私有隔離的網絡環節,也開始在雲上擁有網絡管理能力。該階段推出的各類虛拟網絡産品,如 VPC、NAT 網關、負載均衡 SLB 等,雲數據中心網絡成為了雲網絡的 1.0 時代。
3. 雲廣域網絡産品的供給伴随着用戶在雲上部署業務系統,雲廣域網絡的需求就變得很自然,進入 2016-2017 年以後,雲商推出了自己的 SD-WAN 等産品方便用戶快速上雲。運營商也針對企業推出了自己的 SD-WAN 方便企業用戶更好地接入自身的骨幹網絡,實現多雲等連接。雲廣域網絡産品的推出拉開了雲網絡的 2.0 時代。可以看到在雲網融合推進的第一階段,主要需求在基礎網絡變革、雲上虛拟網絡産品供給。
由于網絡基礎的實施很多還繞不開傳統供應商,伴随着基礎網絡的變革實施,早期誕生的網絡技術創新型企業,在 2016 年前紛紛被巨頭收購,成為了傳統網絡設備等企業産品轉型的驅動力。Nicira、Vyatta、Cariden 以及 Contrail 分别被 VMware、博科、思科和瞻博網絡收購。而在雲廣域網絡推出的時候,由于更多的數據中心、企業、運營商等之間的連接還需要中間商的存在,網絡的互聯需求誕生了以 Ayaka 為代表的網絡連接服務型創新企業。
雲網融合的 3.0 時代
2020 年後,圍繞 5G、IoT、邊緣計算,社會進入萬物互聯時代,雲計算已成為數字社會的基礎設施,雲網融合也開啟了 3.0 時代。在全球市場,借助網絡虛拟化技術,将物聯網、移動蜂窩網絡搬上公有雲,拓展企業網絡接入服務,給企業提供專屬的雲上網絡服務(網絡即服務 NaaS):Athonet 在 AWS 雲上部署 4G 虛拟核心網,推出針對企業的移動網絡接入服務;Microsoft 收購 Affirmed,希望發力移動網絡接入服務。
在國内市場,伴随着運營商 5G 建設的完善,支撐邊緣業務爆發的運營商 5G 基礎網絡布局已具備。至 2022 年底,三大運營商 5G MEC 布局型節點的建設基本已完成全國 300 多個地市的覆蓋,布局型建設初步完成。
雲網融合的新時代的開啟,不僅推進了運營商、雲商自身的變化,也給創新企業帶了更多的機遇。進一步地,拓展邊緣接入,架構各類邊緣業務基礎平台,助力各類邊緣應用的爆發成為新的技術引擎,創新企業可以積極擁抱這場産業變革,從不同的角度赢得機會。如架構邊緣場景的産品和解決方案能力,海外的 Celona、國内艾靈網絡等創新企業抓住 5G+ 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機遇,從企業邊緣接入入手,緻力于成為未來的邊緣基礎設施平台的服務者。
異構計算引領,基礎設施迎變革機遇
人工智能技術走過了理論概念到場景落地的轉變,其高學習門檻、高資源需求以及複雜的場景定位加速了其雲化進程。人工智能的持續火熱,以 GPU、FPGA、ASIC 為代表的異構計算成為方向和趨勢,異構計算已在一些大型企業自建的數據中心嶄露頭角。然而伴随着異構計算成為了數據中心新形态,也引領了未來整個基礎設施新的變革機遇。
一方面,異構計算對傳統 CPU 為主的計算模式帶來了沖擊,DPU 等将重構新型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架構。在此背景下,不少雲廠商選擇進軍上遊業務,自研上遊芯片和核心軟件,走向了「定制化芯片開發」陣營。AWS、Azure、阿裡雲都推出了自己的芯片,如海外 Amazon 收購 Nitro 啟動自研芯片,變革自己的基礎設施,國内阿裡雲也推出了自己的神龍系列。
然而「分工化」也會是未來雲服務領域的趨勢之一,缺乏底層技術研發的運營商雲等依然會以生态合作的模式展開。因此在這一場以智能網卡為代表的軟件硬件化趨勢下,除了需要具備傳統芯片廠商設計能力之外,如何能夠切實理解需求,并做出标準化産品是赢得這場競争的核心。
另一方面,雲化将異構資源變成一種普适的計算能力彈性供給。
在這場基礎設施變革中,既有 DPU 驅動的整個基礎設施架構的變化需求,也有國産化芯片應用中軟件生态不足需要補位的訴求。因此在「分工合作」為主的運營商雲生态裡,如何能從業務需求出發,更好地利用軟硬結合的能力幫助運營商雲提供專用、高效的技術産品依然會獲得較好的機會。
雲原生技術快速應用,變革企業 IT 要素
過去十年,雲計算技術快速發展,雲的形态也在不斷演進。基于傳統技術棧構建的應用包含了太多開發需求(後端服務、開發框架、類庫等),而傳統的虛拟化平台隻能提供基本運行的資源,雲端強大的服務能力紅利并沒有完全得到釋放。
雲原生理念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種現狀。雲原生是一系列雲計算技術體系和企業管理方法的集合,專為雲計算模型而開發,用戶可快速将雲原生應用構建和部署到與硬件解耦的平台上,為企業提供更高的敏捷性、彈性和雲間的可移植性。
在雲原生助力的企業和社會數字化變革時期,巨頭企業如大型雲商和科技廠商,對于敏捷開發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大規模集群化管理有着無法替代的實踐經驗。但他們更多是圍繞自己的公有雲平台開發,初創型公司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突破,赢得機會。
如把握多雲、信創化機遇,抓住運營商生态建設機會,通過提供新技術或新框架實現企業級産品矩陣和解決方案,以解決方案的完整性和底層多雲環境的兼容性作為自己的産品壁壘,實現高效、強大的服務質量。
經過幾年的發展,雲原生的理念不斷豐富,正在行業中加速落地。我們相信雲原生技術的應用将成為雲計算時代的二級火箭,助推企業和社會的數字化轉型,真正實現數據驅動的産業互聯網。作為企業和數字化底座的雲計算已經迎來了下半場的盛宴,我們期待與大家共同探讨未來産業變革的機遇。希望能與更多的初創企業一起構建中國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強大競争力。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