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入 11 月份,車圈便迫不及待地公布 10 月份的最新成績單,在 " 金九銀十 " 車市旺季的帶動下,多家車企打破了月銷量紀錄:比亞迪首次突破 50 萬輛,零跑、深藍、小鵬、極氪等車企均創下銷量新高——關于此電車通已有另外的解讀,可全網搜索 電車通查閱。
不難發現,當新能源逐步成爲國内市場更多消費者的選擇時,新能源車企進步神速,距離 2024 年結束還有不到 2 個月的時間,新能源轉型相對較慢的傳統豪華品牌、合資品牌,也不得不放出優惠來搶占今年最後的蛋糕。
正值 " 雙十一 " 購物節,車企們及時推出相應的購車優惠,借助這波熱潮來爲自己造勢。僅僅是在 11 月 1 日這一天,國内市場就有超過 10 個車企發布相關降價促銷活動。那麽,車企參加雙 11 大促,是湊熱鬧的營銷噱頭,還是真能賣車呢?
表格制作:電車通
先看國産品牌,在 11 月份給出的降價促銷并不多,長城炮、埃安等國産品牌也推出了相應的降價促銷政策,但其力度相比吉利、問界這兩個品牌稍遜一籌。對比之下,合資品牌給出的優惠力度要反而更顯誠意,本田英仕派給出 5.7 萬元的限時優惠力度、雪佛蘭科魯澤給出 5.99 萬元起的限時一口價、别克威朗 Pro 可享 7.8 萬元的限時優惠等等。
圖源:鴻蒙智行
對比往年,今年車圈的 " 雙十一 " 确實要更加熱鬧一些,尤其是合資品牌,多家車企都快速跟進,而且給出的限時優惠力度很大。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電車通留意到大多數合資品牌并不隻是在 11 月份給出較大優惠,而是幾乎每個月份都有相應的 " 限時優惠 "。
就以東風本田爲例,東風本田在今年 3 月 1 日針對部分地區給出了全系最高 6.8 萬元的限時優惠,4 月份給出至高補貼 2 萬元的限時優惠,9 月底又給出最高可達 5.5 萬元的限時複購優惠,這給電車通一種 " 三天清倉大甩賣喊足一年 " 的既視感。
當新能源成爲消費者首選之時,在新能源領域沒有太多話語權的豪華品牌、合資品牌過得并不好,合資品牌尚且還可以通過降價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面對 "6 · 18"" 雙十一 " 等關鍵的購物節熱點自然會不會放過。
圖源:東風本田
另外,豪華品牌的定價比較高,而且較低價位的國産車從配置、體驗、作用等各個方面都并不輸給豪華品牌,除了 BBA 一線豪華品牌,其他豪華品牌基本無法走量,價格調整不到位就有可能激發經銷商和品牌之間的矛盾,6 月份初出現的保時捷經銷商 " 逼宮 " 德國總部事件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電動化發展的信号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發布,無論是豪華品牌還是合資品牌都很快認識到電動化的重要性,電車通也認爲豪華品牌電動化保留了原有燃油車的豪華基因,合資品牌也推出了價格實惠的純電動車,比如東風本田靈悉 L。不過問題在于,當中絕大部分産品并沒有給到消費者太多的新鮮感,同價位的國産車也能達到類似的水準,甚至競争力更勝一籌。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預測,結合汽車報廢更新及地方以舊換新政策的穩步實施,以及年底沖量等多方面因素,10 月份終端銷量預計會實現 10% 的同比增長,同時從 9 月份開始,無論是豪華品牌、合資品牌還是國産品牌,經銷商的庫存系數都有所提升,爲 " 雙十一 " 節點積極補庫。
這也表明,現在的汽車品牌都不會放棄 " 雙十一 " 這一關鍵的大促熱點,同時傳統車企認爲,即便是在新能源領域沒有太大話語權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靠降價來快速清庫存,從而實現與國産新能源品牌類似的銷量數據。
在 "998 秦 " 上市之前,國内市場的淡旺季尤爲明顯,在春節前後的幾個月會出現較大的購車熱潮,車企會在旺季給出優惠力度,在淡季則會通過推新車等方式來保持品牌的流量。然而,價格戰開啓之後,不少國産品牌的新車定價給做得足夠低,比如 9.98 萬元起售的秦 L、新款極氪 001 等等,或許後面官方給出的降價幅度不算大,但本身具備的價格優勢也已足夠明顯。
圖源:凱迪拉克
這其實給合資品牌、豪華品牌的新車上市帶來不少競争壓力,尤其是改款車型上市,大部分消費者基本可以猜測到新車的售價區間。按照品牌以往的套路,新車上市後很長一段時間都隻有基本的官方權益,這樣就可以吸引消費者去買終端優惠更低的舊款産品,爲經銷商清清庫存。
爲了保持競争力,越來越多車企在上市時就給出力度足夠大的 " 限時一口價 ",比如新款凱迪拉克 XT5,官方給出指導價之後,順帶給出至高 13.4 萬元的限時優惠;新款别克君越的指導價爲 20.99 萬元起,官方也很幹脆地給出 5 萬元限時優惠。此外,新款奧迪 A3 家族、smart 精靈 #5、東風日産逍客 · 榮譽等新車上市時都采用類似的策略。
圖源:别克汽車官網
爲何國産品牌前期就已經給出足夠優惠的價格,而合資品牌卻隻能通過優惠的方式來降價,無論如何都将不降指導價?
一方面,國産品牌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産業鏈逐漸成熟,給上市指導價提供較大的下降空間,依靠低價也能獲得比較可觀的利潤。另一方面,合資品牌中的外方股東是最主要的産品來源,合資公司從外方股東引進車型本就需要支付産品技術授權費、部分進口零部件等費用,國産品牌沒有外方,可以直接參與利益分配,價格可以做得更低。
另外,指導價具備 " 錨定 " 的作用,絕大部分消費者會用價格來決定産品的定位,通過 " 限時優惠價 " 來吸引可能隻會降低短期的收益,但倘若給出的指導價很低,隻會讓産品的邊際效益遞減,消費者可能會直接等産品價格的冰點,最後的結果隻能是有損産品形象以及品牌利益。
還記得寶馬在 7 月份宣布退出價格戰,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月銷量的腰斬。作爲品牌新能源的銷量主力,寶馬 i3 的月銷量從 6 月份的 6952 輛跌至 7 月的 4083 輛,在 9 月份僅售出 2355 輛,除此之外,受整體經濟環境影響,營業超十年的寶馬全球首家 5S 店說閉店就閉店。
電車通認爲,價格戰不會那麽快消失。在沒有更多銷量來源的情況下,車企正面臨着嚴重的資金壓力,價格戰可能不是品牌發展的上上策,但至少擁有一定的流動資金,從而可以緩解品牌當下的燃眉之急。
圖源:華晨寶馬
當然,電車通并不是鼓勵合資品牌一直通過降價的方式來保持銷量,這确實不是品牌的發展之道。曆史早已證明,專注于差異化、産品創新、升級用戶體驗等技術方面的升級,才是車企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現階段,廣汽豐田已經開始找到了差異化賣點,推出 20 萬元以内的高階智能駕駛車型來吸引用戶,但對于大部分合資品牌和豪華品牌而言,新技術、新車型還是沒有那麽快落地," 以價換量 " 仍是接下來的車市主旋律。
(封面圖源:東風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