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北京。
地下通道裏熙熙攘攘,沒有人注意到人群裏默不作聲的邱華梅。她 34 歲,要去赴一場約會。
餐桌旁坐滿和她同齡的女孩們,都沒有結婚。在中國的傳統語境中,這些女孩被貼上一個刻闆的标簽:剩女。
" 剩女 " 沒有其他社會屬性。無論她是企業家、科學家、大學教授、醫生,隻要沒有結婚,任何女孩都可以套上這個帶有奚落意味的稱呼。
邱華梅深受其害。
因爲沒有結婚,邱華梅的外甥在邱華梅姐姐的指使下叫她 " 光棍姨 "。姐姐甚至試圖把她和村裏的單身漢湊成一對,盡管對方年紀要比她大出許多。
邱華梅
聽完邱華梅的這些講述,同桌的女孩們無比憤怒:" 如果誰對我說這樣的話,我會毫不留餘力地嗆他。"" 我不能接受他們綁架我的人生。"
反觀邱華梅本人卻充滿矛盾:" 我覺得那是他們的憂慮,那确實是因我而起的,我應該去解決。"
若幹年前,邱華梅拼盡全力考進北京的大學。那時,她以爲長大的代名詞就是逃離。
可無論她走到何處,一條無形的線始終緊緊束縛着她,讓她無力逃脫、無法呼吸。
1
" 不結婚要判刑嗎 "
山東濱州的農村,有一種婚俗。
女兒出嫁,家裏要陪嫁新被子,名爲 " 喜被 "。喜被的數量少則六到八床,多則二十床,大張旗鼓地擺在新房裏,陪嫁的被子越多,這家人就越有面子。
邱華梅每次回老家,第一眼就看到炕頭上的棉花。幾大袋棉花塞得鼓鼓囊囊,那是母親給她攢的,用來做喜被。
盡管家裏的舊被子已經不再暖和,母親也沒有動過這些棉花。它們堆在這裏的時間長達六七年,表達着家人對她無聲的譴責。
邱華梅家裏,堆積如山的棉花
邱華梅是北京一家港資律所的律師。
工作場合中,她飒爽幹練,舌戰群儒。律師是與人心打交道的工作,看見過太多人情冷暖,她處理得遊刃有餘。
可回到家庭的角色中,啞口無言才是邱華梅的常态。
工作中的邱華梅
34 歲還不結婚的她,被家人視爲異端。
婚戀話題像是一顆定時炸彈,紅線是好久不見的團聚,藍線是日漸衰老的父母,親戚鄰居再一登場,引線立刻就被點燃。
戰争從一句 " 還沒找對象呢 " 開始。
父親以理服人,搬出他理解的《婚姻法》作勢:" 法律上都寫着 20 多就要結婚了。"
母親以情動人,用前年那場大病做籌碼:" 我身體不好,總是生病,什麽時候你結了婚,我也不用再惦記你了。"
坐在一旁的姐姐再添把火,話說得一句比一句紮心。
" 你一天不成家,咱爸爸媽媽就一天不放心,始終在心上挂念着你。"
" 咱爸咱媽說實在的,哪裏惦記過我們這一幫了(指成婚的姐妹們)。"
邱華梅的父母
邱華梅反問父親結婚有什麽好處,父親回答:" 不是好處不好處,就是應當結婚的年齡。" 邱華梅又問已經結婚的姐姐,覺得自己哪裏幸福,姐姐岔開話題。
頂嘴的她再次引起一波指責,往常讓家裏引以爲傲的高學曆成爲她的原罪,親戚們開始搖頭歎氣:" 唉,學傻了。"" 不正常了你都。"
沒有人再把她看作是家裏的小女兒,不結婚的她成爲家族之恥,讓父母在村裏擡不起頭。
邱華梅問:" 不結婚判刑是嗎?"
" 不結婚就得判刑!" 姐姐冷酷地回," 不結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可幸福的定義是什麽,感受又如何,這家人統統講不出口。話說到最後,姐姐說了一句:" 是,成了家心累,可哪一個不成家啊。"
話裏話外都是矛盾。
邱華梅與家人争吵,字字誅心
2
挑挑揀揀,無需戀愛
" 當你到了一定年紀不結婚的話,似乎任何人都可以來嘲笑你。" 邱華梅承認,正是因爲 " 不結婚 " 這件事,把她原本順遂的人生攪得一團糟。
無奈之下,她把自己擺上婚戀市場,讓人挑挑揀揀。
回到北京,描好眉眼,邱華梅走進一家婚介中心。
" 紅娘 " 應聲走來,寒暄之後,問起邱華梅的擇偶條件。邱華梅聳了聳肩,說自己要求可能比較高。再追問一下,發現要求也不過兩點:一,受過良好教育;二,尊重女性,承擔家務。
金錢、職業、家世、樣貌,邱華梅統統沒有提,但就因那句 " 尊重女性 ",紅娘犯了難。
紅娘對邱華梅說:" 我說話可能直接一點。我看你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美女,年紀又真的很大了。" 言外之意,邱華梅的條件在市場處于劣勢,并沒有挑選資格。
邱華梅反駁她:" 我覺得我年齡很好啊。"
" 你那是自欺欺人。" 紅娘語重心長," 如果你現在談戀愛,最起碼要一年吧,再懷孕的話就是 35 歲。36 歲生孩子就算是高齡産婦了。"
邱華梅幹脆說:" 如果我選擇不生孩子呢?"
對面的紅娘被吓得語無倫次,似乎邱華梅争取的 " 生育自由 " 像是什麽忌諱一般。她趕忙告訴邱華梅:" 既然你選擇婚姻的話,你就不能夠選擇不生孩子。"
最後,她囑咐邱華梅,現在的性格有點硬," 還是希望你柔一點 "。
就這樣,邱華梅的相親生活,開始了。
第一位男嘉賓,同樣來自濱州。
剛一見面,男方就開始查戶口,問邱華梅家在哪裏,層層盤剝下來,直到聽說邱華梅來自農村,他露出自信的微笑:" 我縣城的啊。"
" 濱州那地方太小了,發展不起來的。回老家的那些朋友們同學們都結婚生子了。" 男人評價着自己的家鄉。
談到出來相親的理由,男方說是因爲家裏催得緊,自己又是獨生子。在聽說邱華梅家裏有五個姐妹之後,男人臉上的笑意漸漸收斂。
邱華梅問他,如何看待 " 家庭裏男人是一家之主 " 的大男子主義。
男人辯解稱,家庭地位由經濟基礎決定,比如他的父親原本掌握話語權,但當他母親的收入支撐起家庭的大部分支出後," 腰闆越來越直 "。
" 那你成家後會不會延續這樣的模式?" 邱華梅直問。
" 我還是希望我占主導地位的。" 男人回答," 我不希望女生比我強太多。"
第二位男嘉賓,是邱華梅在相親大會上認識的。
一排排桌子整齊排列着,桌子兩旁坐着男男女女,兩兩相對,面面相觑。
在主持人的帶領下,配對的男女做一些活躍氣氛的小遊戲。在來往路人的好奇打量中,邱華梅和男人開始互相了解。
男人一開口,就說自己現在的年齡已經不适合戀愛,想直接進入婚姻。邱華梅尴尬地笑了。
相親的過程中,一見鍾情是童話,一面否決才是現實。
邱華梅在餐廳裏和新的相親對象見面,對方一聽她來自山東,就說:" 交個外地女朋友我的壓力會很大。"
她去了相親角,這個身處公園角落裏的相親聖地,更像是現實中的市場,明碼标價。
一頁頁 A3 紙張貼在牆上,或整齊地碼在地面上,身份、年齡、收入等标準羅列其上。紙張後面,站着滿臉焦灼的父母。
邱華梅一一走過這些 " 招聘信息 "。
有的要北京戶口,她不符合。還有人一聽說她的律師身份,吓得連連擺手:" 律師多厲害啊,拿幾條法律我就完蛋了。"
人像商品一樣被交換着,年齡、長相、收入都是商品的增值屬性。相親角裏魚龍混雜,唯獨找不到邱華梅想要的尊重與愛情。
" 就像中國女人之前裹小腳一樣,好像鞋子就是小一号,你腳多大都得鑽到那個鞋子裏面。對于鞋很小的那些女人,穿上去可能比較舒服。但是對我這樣喜歡到處亂跑的,對自己的人生還有很多夢想的,我就覺得我的腳太大了,穿上去夾腳,疼。"
邱華梅回想自己這一生,好像永遠在戰鬥。
小時候與重男輕女的思想戰鬥,她拼盡全力考進北京,給父母長了臉,證明 " 女兒不比任何小子差 "。
長大後又要與傳統的婚戀觀戰鬥,敵人是看不見的世俗,一旦戰敗,就意味着過往的戰績全部清除。
她不再是父母的驕傲,不再是優異的學子,她隻是一個 " 沒有結婚的不正常人 "。
邱華梅投降了,她選擇逃亡。
3
結婚前有趣,結婚後幸福
在中國,婚姻被賦予了很多含義。
結婚被稱爲 " 成家 "。似乎隻有結婚的形式,人們才能正式地從原生家庭中分裂出來,組成新的小家。
結婚背後,也不僅僅是感情的水到渠成,而是三個家庭的往後餘生。
28 歲的徐敏,就這樣掙紮在家庭與家庭之間。
徐敏
徐敏是地道的北京女孩,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目前是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的播音員,在北京有房有車,長相清秀可人。
剛從學校畢業不久,她就走進相親市場。她的問題不是 " 找不到對象 ",而是長輩的催促帶來的焦慮。
" 我 27 歲都有你了,你看你 28 歲還沒找到對象。" 母親時常挂在嘴邊這句話。
她在相親大會上認識了一個男生,中學在北京 101 中學就讀,又在英國讀的碩士,畢業後回到北京成爲了一名公務員。
徐敏對男生很滿意,她在飯桌上提起對方的條件,母親聽完,第一句話就是:" 他家是北京的?"
徐敏說不是,男生老家是黑龍江的,隻是父母在北京工作,男生從小就跟着父母在北京生活。
母親面露不滿:" 那先互相了解吧。"
徐敏和父母
在徐敏的戀愛經曆中,因爲母親不同意而分手的,占據 80%-90%。" 我順從慣了。" 徐敏袒露。
事實上,徐敏父母的結合也是來自于上一輩的逼婚,母親曾對徐敏說,自己與徐敏父親從認識到結婚不過三個月的時間,而他倆能結婚的首要因素就是 " 家庭條件差不多 "。
30 年快要過去,母親又将身上的枷鎖,套在了女兒身上。
徐敏上一次和母親産生争執,也是因爲母親的幹預。
當時她開着車,和母親聊起感情。她覺得對方的條件很好,但母親不認同。兩人大吵一架,母親摔了車門就走,徐敏坐在車裏,又委屈又生氣,眼淚不受控制地落下。
徐敏母親
她想起自己兩三歲的時候,和母親去菜市場買饅頭。中途母親拉着她回家,她不想走,母親直接放開小徐敏的手,扭頭就走。
" 不聽話就意味着被媽媽抛棄。" 這種感受深深地駐紮在她心裏。
她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問她,當已經成爲獨立自主的成年人,回想那時的母親,最想對她說什麽。
徐敏想了一下,說:" 媽媽我以後聽話,你不要把我扔了。"
強勢的母親,壓抑的家庭,找不到話語權的徐敏隻能聽從母親的指示,在相親網站上一遍遍搜索新的對象。
她輸入自己的擇偶标準:身高 175cm 以上,不接受農村家庭 ……
徐敏:媽媽,不要扔下我
28 歲的徐敏還有選擇的餘地,對 36 歲的蓋琪來說,情勢則更加緊張。
蓋琪成長于書香世家,學文學出身,在北京一所大學當助理教授。
多年前,她的父親身患帕金森,爲給父親治病,家裏幾乎掏空了所有積蓄。被迫長大的蓋琪挑起家裏的重擔,生活所迫,無心戀愛。
那時,她對婚姻有一個明确的指标:要有房子。房子對她來說,是一種生活上的保障,代表着安全感。
直到 30 歲後,蓋琪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 如果真的沒有那個很合适的人出現,那麽我到底是保持單身,還是對生活妥協。"
蓋琪
通過後來的發展來看,她似乎是妥協了。
36 歲這年,她火速與一個戀愛不久的男人結了婚。對方來自農村,比她小很多,成長的環境天差地别。
她曾問過丈夫:" 我的年齡會不會對你造成困擾?" 對方直白地講:" 會有困擾。我能接受未必别人也能接受,包括我的父母、家人。"
年齡一度成爲兩人交往之間的阻礙,可能否白頭偕老的重要因素,卻根本不是年齡。婚姻面對的危機數不勝數,更遑論人生。
既然如此,那就試着結婚吧。
出門前的蓋琪
結婚當天,母親對蓋琪說:" 這是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的習俗,咱們逾越不了這個舊俗,還是得走常人都走的路。"
婚禮現場沒有感動落淚,也沒有山盟海誓,新娘蓋琪拿起話筒發言,臉上帶着微笑:" 我還是比我想象的要激動的 …… 我就想跟你去擁有和創造,最世俗的幸福。"
坐在新房裏的蓋琪
結婚不到一年,她懷孕了。
那時,廣州大學向蓋琪發來邀約,再加上廣州的氣候比較适宜蓋琪的母親休養,她有些心動。
蓋琪的丈夫趁機遊說她:" 廣州房價相對沒有那麽高,更适合養一個孩子。" 蓋琪答應了。
她成爲了母親。看上去,蓋琪的生活好像步入傳統觀念裏的 " 正軌 "。她如此形容自己的生活:如果結婚前生活是豐富有趣的,結婚之後,生活的很多時候是無聊的,但是更幸福。
一日三餐,三人四季,尋常生活不過如此。可幸福與否,冷暖自知。
回想結婚那天,蓋琪說:" 你總要放棄一些東西,結了婚也要放棄一些東西。"
蓋琪與丈夫和孩子
4
你當像鳥飛向你的山
蓋琪的學生曾問她,是否認爲婚姻是一個成功的結局。
蓋琪的回答是:" 我從來沒有 Happy Ending(幸福的結局)的期望,在這個點上,我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
婚姻的結局是否圓滿,對蓋琪來說無關緊要。她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有優渥的收入,有承擔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至于婚姻本身,隻是人生曠野裏的一座圍城,蓋琪選擇進城逛逛,而邱華梅要繞路而行。
工作場合中的蓋琪
" 隻要不結婚就是個不正常的人,任何人都可以說你,四面八方都是聲音、都是嘴巴。我想過一種沒有這些聲音的生活。"
2017 年,36 歲的邱華梅,決定去法國留學。法國是個浪漫多情的國度,她喜歡浪漫。
她對父母說了自己的打算。一開始,父母有些不知所措,他們還不明白女兒的離開意味着什麽,但 " 村裏第一個留學生 " 的身份,又讓邱華梅的父親有些心動。
兩天之後,父親對邱華梅說:" 去吧。"
出國之前,邱華梅回了趟老家,喂完了在籠子裏的雞,和親人一一話别。離别來臨的那一刻,所有矛盾都已讓步,邱華梅體會到難得一見的溫情。
姐姐問她出國的錢夠不夠,不夠的話要向家裏說;
母親叮囑她在國外要注意安全,問路的話要認準警察,不要求助陌生人;
父親與她回憶起自己上學的年代,在他久遠的記憶裏,學校的老師都被餓跑了。他對邱華梅說:" 我沒有男孩,我隻有閨女,那時候都比人矮了半截。我是個好強的人,别看我生了閨女,我這些閨女要比小子們中用。"
如今,邱華梅實現了他的願望。
邱華梅與父親告别
鞭炮聲中,邱華梅離開了家。
車輛啓動,那個她愛過、擁護過、怨恨過、逃離過的老家漸漸遠去,她流着眼淚,但那個幽靈般的過去已被她抛在身後。
重回大學教室,邱華梅的人生迸發出新的活力。她騎着單車回家,在曠野裏穿行。
一切人類的鬧劇都仿佛安靜下來,她像鳥兒一般,飛出鏡頭,飛向她自己的山。
2019 年,由邱華梅、徐敏、蓋琪三人爲主角的紀錄片《剩女》上映,鏡頭聚焦在三人在婚姻上的掙紮,引起網友強烈的共鳴。
2020 年,有網友發現了邱華梅的社交媒體。因爲太多人關心她的近況,她分享了自己如今的生活——
她在法國讀完書後,又去了德國進修。她在德國成立了自己的律所,也遇到了心愛的人。
進修期間的邱華梅
時間一晃而過,一切好像都被按下了加速鍵。
人生的步履匆匆忙忙,人們趕着求學,着急畢業,急于求職,盼望退休。
當人生濃縮成一條既定的軌道,相親的節奏也随之越來越快。
" 配對 " 不再靠浪漫的荷爾蒙,而是大數據的換算。人們爲尋找對象設置了一道道标準,也給自己加上了一層層标簽。
但我們都忘記了,所有的标準都是給不愛的人,而愛是接納和偏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