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 " 速度 " 已經掀不起新觀衆的 " 激情 " 了
文|劉南豆
編輯|隋意
《速度與激情》系列第十部于今天上映,哪怕是在近些年愈發依賴 IP 效應,續集開發如家常便飯的好萊塢,能一直拍到第十部的 IP 也實在是屈指可數,但《速度與激情》卻做到了。前段時間範 · 迪塞爾在發布會上透露,原本定爲上下部的《速度與激情 10》與《速度與激情 11》,現在有可能要變成三部曲了,也就是說,這個系列可能要一直拍到第十二部了。
從 2001 年第一部《速度與激情》面世到今天,也已經二十二年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裏,《速度與激情》出了十部以及一部衍生作品,其更新頻次之密集,某種程度上已經堪比很多動畫劇場版的 " 年貨電影 " 模式。
但這隻是表象,實際上關于這一 IP 的開發,完全不似劇場版電影一般穩定,也不似漫威有前置的 " 宇宙化 " 戰略構想,而是好萊塢經典 " 三部曲 " 思維的漸次延續。它在很多個階段都有被終結的可能,但最終還是因爲長盛不衰的吸金力而得以續寫。
對于中國市場來說,《速度與激情》系列也是上一個十年電影市場迅速膨脹的重要參與者。直到如今,國内市場引進片票房榜前二十中,有四部都來自《速度與激情》這個 IP,冠絕群雄。隻不過,過去它能作爲國内年輕觀衆潮流文化風向标,而時過境遷,即便一直保持着高密度的更新,終究難敵潮水退去。
對于新一代的中國電影年輕觀衆來說,如果 " 車子對撞 " 這樣的傳統戲碼不再引人注目,那麽他們究竟會癡迷什麽?無論是引進片還是國産片,都需要思考這一課題。
什麽樣的系列電影能拍到第十部?
在電影工業相對成熟的好萊塢,系列電影的開發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商業選項。隻不過,大部分能開發成系列電影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影片,多是來自于已有 IP 的改編,而非原創劇本。據 The Numbers 網站的統計數據,1995-2014 年間,好萊塢公映的 12545 部電影中,來自 IP 改編的電影共 5703 部,占比 45.5%,但占據的市場份額爲 52.94%。
能拍到第十部的《速度與激情》卻是一個例外,它不基于任何 IP 改編而來,一開始不過是一部低成本的 B 級片。
第一部的導演羅伯 · 科恩和制片人尼爾 · H · 莫瑞茲以及主演範 · 迪塞爾本來的初衷是做一部充滿極限運動元素的特工片,裏面包括了飛車、沖浪、跳傘等各類元素。但環球影業否決了這一提案,轉而把它簡化成了隻有飙車戲,投資也僅僅 3800 萬美元——盡管彼時範 · 迪塞爾和保羅 · 沃克還完全不是影星,但這樣的預算即便隻是做特效和動作場面也捉襟見肘。
但就是這樣一部處處粗糙的低成本原創影片,在北美本土就賣了 1.4 億美元,後續 DVD 等産品的銷量更是火爆。這也讓環球影業意識到了這一 IP 的潛力所在。
隻不過,好景不長,以經典好萊塢 " 三部曲 " 思維開發的前三部,在第三部《速度與激情:東京漂移》遭遇票房滑鐵盧之後,來到了第一個待終結的節點。初次接手這一系列的華裔導演林詣彬,把賽車元素發揮到了極緻,引入了不少專業賽車手漂移的鏡頭,但市場卻并不買單。
反彈的契機來自于彼時已經離開《速度與激情》系列的範 · 迪塞爾,他在好萊塢的星途并不順暢,連續接拍多部大片的他始終反響平平。直到他以制片人的身份重回《速度與激情》系列,才終于重新激活了這個 IP。這一部當時中文譯名叫作《賽車風雲》的影片,卻已經開始帶着《速度與激情》系列往離賽車越來越遠的方向走了。
《速度與激情 4》
市場反饋證明,《速度與激情》該走的路子不是車與車之間競速的運動片,而是借由車這個載體在各種危險中穿梭的動作片——第四部的成功,帶來了後續的如法炮制,明星陣容、投資預算一再加碼,讓跑車能不斷地玩出新花樣,把海陸空不同的戰場都打了個遍,票房也随之水漲船高。
相同的模式一直重複,觀衆的疲勞點到來隻是時間問題,但核心主演保羅 · 沃克的猝然離世,打破了這一 IP 正常的生命周期。
從劇本角度來考慮,核心主角退出故事,勢必會對整個故事的核心設定帶來巨大的傷害。但從市場層面來看,外界對保羅 · 沃克的追憶,卻在客觀上幫助《速度與激情 7》走到了整個系列的最巅峰,而這是其他續集電影所難以複制的走向。最終,《速度與激情 7》在全球共席卷了超 15 億美元的票房,至今仍排名全球影史票房第十一位。
《速度與激情 7》
後續的《速度與激情 8》盡管已現疲态,在北美的首周票房相比前作跌幅超過 33%,但依舊憑借着強大的慣性在全球市場收獲了 12.38 億美元。可慣性無法永遠持續,被《速度與激情 7》強行續命之後,IP 還是會無可避免地走上下坡路,需要另做打算。
恰逢《複仇者聯盟》系列此時正在席卷全球," 宇宙化 " 的新思路,也徹底打破了好萊塢 " 三部曲 " 的思維慣性,頓時一衆好萊塢 IP 都開始試水 " 宇宙化 ",自然也包括《速度與激情》。于是在《速度與激情 9》之前,環球先開啓了衍生電影的思路。除了巨石強森和傑森 · 斯坦森的那部《速度與激情:特别行動》之外,Netflix 還上線了一部子供向的動畫劇集《速度與激情:特工飛車手》,試圖在 IP 下滑之前摸索出新的方向。
但結果仍是不如人意,衍生電影的票房甚至不如《速度與激情 6》。于是,環球唯有重回主線,試圖給 " 舊酒 " 再換換 " 新瓶 "。但排在想象力已經不斷突破邊界的前八部之後,《速度與激情 9》再加碼就隻能 " 脫軌 "。" 給跑車裝上火箭發射器飛上太空 " 的劇情引發觀衆群嘲,口碑降至系列谷底。
回顧系列的發展曆史不難看出,《速度與激情》是由多個階段組合而成,每個階段的下滑趨勢顯現之後,總是能遇到新的機遇帶動 IP 重啓。但除了偶然因素之外,這一 IP 能夠長青也有必然的部分——将類型元素做到極緻。
" 飛車戲 " 本就是好萊塢動作大片中幾乎必備的重場戲,幾十年來屢試不爽,隻不過在《速度與激情》當中把它最大程度地 " 提純 " 了。對于類型片來說,類型本就是幫助觀衆篩選符合口味的影片的工具,而《速度與激情》系列對類型元素的極緻呈現,讓帶着此類觀影預期進入影院的觀衆總能收獲最大化的滿足,自然也就不難理解其票房長青的原因。
另外,二十二年間穩定且高頻的更新頻率,也保持了極高的粉絲粘性。自 2009 年的第四部開始,它始終保持着每兩年一次更新的頻率,即便遇到疫情也沒有被打斷。相比于其他長青 IP 如《007》《碟中諜》《變形金剛》等,《速度與激情》無疑是這些年裏與觀衆疏離感最小的。而如果選擇像《阿凡達》時隔十一年才終于推出續集,核心受衆便會出現大面積斷層,最終使票房不及預期。
所以,盡管《速度與激情》再怎麽往後拍都很難在票房和口碑上重回巅峰,但作爲一部少見的長青 IP,其發展曆程中所展現的方法論,還是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新一代年輕人愛看什麽奇觀?
" 拿車子對撞和好萊塢巨星相比,青少年還是比較愛看兩台車子對撞,即時這位巨星的片酬高達 2000 萬美元。" 在《好萊塢電影經濟的内幕》一書中,一位索尼電影營銷主管如是說道,
這一結論的形成正是來自于 2003 年,由好萊塢千萬巨星哈裏遜 · 福特主演的《好萊塢重案組》與彼時還籍籍無名的《速度與激情 2》正面交鋒。前者在 30 秒的電視廣告中完全主打好萊塢巨星,而《速度與激情 2》則隻有火燒汽車和汽車對撞的鏡頭。在上映前的觀衆調查中,觀衆對《好萊塢重案組》的熟悉度遠遠更高,但在全美首映時,《速度與激情 2》狂攬 5000 萬美元票房,而《好萊塢重案組》僅 1110 萬。
《好萊塢重案組》《速度與激情 2》
這不僅适用于美國青少年,同時也符合當時中國年輕人的心理。
盡管街頭賽車實際上隻是千禧年間在美國興起的青年亞文化,國内觀衆熟知的賽車電影除了一部漫改的《頭文字 D》之外,幾乎再無其他。但自從《速度與激情》系列從賽車片轉向飛車動作大片,這一奇觀便成了跨文化的、世界共享的娛樂選項。
國内從 2002 年左右開始普及私家車,對于彼時的年輕人來說,對車的情愫以及賦予其上的潮流符号意義開始逐漸蔓延。《速度與激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引入了國内。2009 年,《速度與激情 4》引入,這意味着前三部賽車主題的《速度與激情》完全被跳過,而第五部又恰逢系列口碑最佳作品,給到中國觀衆的第一印象尤佳。
同期火起來的還有同樣以汽車爲主視覺元素的《變形金剛》,2007 年的第一部便在國内豪取 2.81 億票房,此後更是與《速度與激情》交替刷新國内電影市場票房紀錄。
如果說海外的觀衆爲《速度與激情 7》買單是基于保羅 · 沃克的情懷加成,那麽這放在國内觀衆身上則難以解釋。第五部與第六部都僅在内地取得 2.51 億和 4.13 億票房,但到了第七部卻驟然躍升至 24.23 億,成了中國影史上第一部票房破 20 億的影片。這說明有大量非該系列粉絲的增量觀衆,在這一階段才踏入影院,他們沒有對保羅 · 沃克的情感基礎。
真正的原因在于,彼時的《速度與激情》,和《變形金剛》《阿凡達》等好萊塢大片一樣,代表着一種屬于年輕人的潮流。如果有人沒有走進電影院觀看這樣一部電影,那幾乎意味着他已經被潮流所抛棄。
而如今的大多數好萊塢電影顯然已經失去了與潮流劃等号的能力,逐漸限縮到依靠粉絲情懷買單的地步。《速度與激情 10》中屢屢出現的關于過往影片的彩蛋,就是這一路徑依賴的表征。毒眸(ID:Domoredumou)統計了自互聯網購票普及以來,《速度與激情》系列 30 歲以下想看用戶占比的變化,在雙平台都有 8%-12% 的跌幅。再考慮到這幾部影片票房體量上的客觀跌幅,可見年輕受衆的數量流失之嚴重。
《速度與激情》近 4 部想看用戶年齡變化
以知名劇場版電影《名偵探柯南》系列作爲同步對比,2018 年的《零的執行人》在貓眼的 30 歲以下用戶想看占比爲 79.3%,而去年年底上映的《萬聖節的新娘》仍然保持 73.5%,降幅十分有限。并且,其 20 歲以下用戶占比能達到 27.7%,比起《速度與激情 10》的 10.5% 相去甚遠,這個年齡段的觀衆幾乎不可能是這些 IP 最早一批的 " 情懷向 " 受衆,因此這個數據的差異也明确彰顯出了二者對新的年輕觀衆,在吸引力上存在質的差距。
更别提今年上映的《鈴芽之旅》,幾乎可以說是目前電影市場中碩果僅存的 " 年輕觀衆收割機 "。在貓眼想看用戶中,《鈴芽之旅》30 歲以下用戶占比達到了 79%,20 歲以下用戶占比甚至能達到 35.5%。另外,和《速度與激情》相似的一點是,想看用戶中都是男性占比更突出。
《鈴芽之旅》用戶年齡分布 來源:貓眼專業版
但不論是新海誠的系列作品還是《名偵探柯南》,其實也都在提供奇觀,并且都有着越來越重視奇觀的趨勢。
提供奇觀,本來就是電影的核心功能之一。1895 年盧米埃爾兄弟放映《火車進站》時,僅僅隻是簡單記錄火車開進站台的一個片段,就能讓觀衆們紛紛逃出劇院。到如今也是一樣,要驅動觀衆前往影院觀影而非線上觀影,最大的理由莫過于影院視聽設備所能提供的奇觀。
《火車進站》
年輕人不是不愛奇觀了,隻是需要什麽類型的奇觀、以什麽樣的方式來呈現奇觀,在新一代觀衆的心裏答案已經悄然變化。十年前的人們應該很難想到,年輕人會舍棄 " 車子對撞 " 而轉而對 " 會引發地震的蚓厄 " 更感興趣。或許,類似于豪車這種經濟騰飛年代迅速普及的物質象征,對這一代物質條件逐漸富足,但在精神層面有更高需求的年輕人來說,好像并不如真正奇幻瑰麗的精神想象來得重要。
雖然提及的都是引進片的變化,但得到的啓示同樣适用于國産片。國内電影産業在技術上的客觀差距已經和海外越來越小,可願意提供奇觀的國産影片中,有多少是真正讓年輕人感興趣,有能力與年輕人眼中的 " 潮流 " 劃等号的呢?如果電影持續性地失去引領潮流的能力,那麽未來電影市場的進一步增長自然也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