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至野
增程仿佛不香了。
本屆上海車展,作爲增程的市場開拓鼻祖,理想推出純電解決方案。濃眉大眼的,也背叛革命了?
2018 年 10 月,理想推出了理想 ONE,并在 2019 年 12 月開啓交付。2020 年,理想 ONE 成爲了中國新能源 SUV 市場銷量冠軍,同時成爲 30 萬元以上國産車型銷量冠軍。
後面的故事劇情是,大家一邊罵着理想的增程 " 脫褲子放屁 ",車企一邊推出增程産品線。
實際上,本屆上海車展增程依然是一大亮點,包括但不限于問界、岚圖、哪吒、深藍、奇瑞、領克都帶來了增程車型,當然不要忘記還有比亞迪傾情打造的百萬級 SUV 仰望 U8。
大家的願望很單純,就是爲了複制全部或一部分理想的成功,實現增收延壽。
爲什麽是理想的增程?
理想≈增程,這個标簽已經在大家心中形成了固有的印象。哪怕後來的 HUAWEI 問界,大嘴都要忍不住在微博感謝李想在 " 開拓探索增程模式所付出的努力與貢獻 "。
增程這個技術從時間線上看确實 " 落後 ",百年前汽車誕生伊始便有了這個技術,費迪南德 · 保時捷(Ferdinand Porsche)1900 年就設計出了全球第一輛 " 功能性混合動力汽車 ":Porsche Semper Vivus,這也是全球第一輛 " 增程車 "。
比較近的一段曆史中,寶馬的 i3、雪佛蘭的 Volt(其實有直驅擋位,屬于是僞增程了)其實在市場上的反響很差,i3 增程版最高續航才 330km,都幹不過現在的純電車。
撇開家用六座的空白市場不談,爲什麽恰好在理想上,增程大獲成功呢?
這個核心是大電池,這才是理想點燃整個 PHEV 市場的炸藥桶。
在理想之前,國内已經在政策補貼下催生了一大批 PHEV 插混車型,現在他們大多變成了出租車,或者是網約車,比如早期的榮威 e550 以及比亞迪的秦新能源。
抛開駕駛質感不談,他們的電池大小基本在 10-15kWh 左右,NEDC 純電續航裏程隻有 70km,處于當時 PHEV 車型劃分的政策邊緣,壓根沒打算或者沒有考慮消費者真實的用車場景。
回到 2018 年剛剛發布的理想 ONE,在驅動系統上的革命并不是證明了那個東安 1.2T 三缸的增程器可以通過增程串聯的方式帶動一個 2 噸多的 SUV,而是從甯德時代那裏買來的 40.5kWh 三元锂電池,它可以提供 NEDC 标準下的 180km 續航。
消費者終于可以在理想 ONE 上實現短途通勤時用電,偶爾長途時不用擔心充電問題了。
正是因爲大電池的加持,推動整個 PHEV 領域開始脫離政策影響,真正向 " 短途用電,長途用油 " 的場景發展。
而增程方案中,發動機并不硬連接驅動車輛,所以在駕駛質感上,增程≈純電,比 PHEV 無論怎麽調都能感知到的換擋要更加 " 新能源 "。
在實際的經濟差異上,增程其實與 PHEV 差異并不大。
雖然理論上,PHEV 可以通過多個擋位的設計,實現饋電狀态下經濟性和動力性的增強,但在實際的經濟差異上,增程其實與 PHEV 差異并不大。
廠長李想之前自曝過理想 ONE 當年準備了類 DM-i 的串并聯方案,算經濟賬的可以直接看下圖:
簡而言之,對于消費者來說,直連單擋位的加入每年隻能節省 100 塊。而按照一年行駛中 60% 高速的話,差異隻有 345 塊。
李想用自己的堅持,爲用戶做了選擇,而且這個選擇受到了用戶的認可。
增程的成功可以複制嗎?
增程的成功完全可以複制。
比如去年 3 月才開啓交付的問界,一年累計交付 7.5 萬輛(雖然沒有達成目标),其中 M5 的增程版貢獻了 4.9 萬輛。而同樣走純電 + 增程雙路線的深藍 SL03,8 月開始交付,整年交付量 3.3 萬輛,增程版銷量占據了 60% 以上。
在甯德時代迅速崛起後,三元锂電的高能量密度的優勢得到發揮,國内的電池産線成熟度已經來到了世界級,任意國内的主機廠都可以向甯德時代、億緯锂能、國軒高科甚至是弗迪訂購電池。
剩下的就是把大電池和發動機交給工程師們,一個成熟度不輸理想的增程系統可以被很快量産出來。
我一直認爲比亞迪學習了不少理想在增程上的思路,所以我們看到現在比亞迪的 DM-i 在結構上,隻比增程多出一個直驅擋位,在實際運轉上,絕大部分工況都是增程模式。
比亞迪去年狂銷 186 萬輛,其中 DM-i 混動車型有 94 萬輛,吃下了插混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也順理成章成爲國内 PHEV 一哥。
當然,比亞迪大殺四方的原因還是便宜。它垂直整合了成本很高的電池業務,且單擋位變速器成本也更加可控,所以整套系統成本上比目前幾乎所有 PHEV 方案都要低,這一點就反映在了比亞迪各個級别産品售價上。
但我們回頭看比亞迪傾情打造的仰望 U8,它就有可能采用增程方案,怪不得船夫哥從來沒有參與過 "PHEV 和增程誰更先進 " 的大争論中。現在是不是感覺比亞迪早已看破江湖?
我這裏有一個建議給車企:以 P3、P4 電機爲主的 PHEV 方案才是主流,它在體驗上更趨近于純電車,希望還在給變速箱塞擋位的車企耗子尾汁。
複制增程本身并不難,而作爲動力系統其實也隻是複雜汽車工程的一個部分。所以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反面的案例,比如岚圖 FREE、天際 ...
增程本質上僅僅是一種動力方案,優勢就是電驅質感、沒有裏程焦慮,這是理想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必要條件。
同理,産品力夠強的産品,增程才能錦上添花。
寫在最後
市場中越來越多的車企認可并投入增程的懷抱,卷起來的核心就是增程産品的價格下潛和上探,把理想做起來的啞鈴市場推成一個金字塔狀。
對于消費者來說,可選的增程産品增多,售價下探是好事情。
但這對于燃油市場來說,不是什麽好消息,增程和 PHEV 車型在經濟性、動力性上的優勢,正在不斷擠壓純種燃油車的市場,比亞迪直接把 DM-i 拉到了 10 萬以下。
近期的汽車降價潮中,比亞迪作爲罪魁禍首應該沒什麽争議。
技術一直是實現願景的方法,但解題的思路有很多種,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