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 11 月 11 日舉行 25 周年司慶,馬化騰、劉熾平、張小龍等高管與員工内部交流。
馬化騰分享的核心觀點如新:
産品爲先,上心入定;
讓狀态最好的人上場;
做好産品,最重要的是上心;
死摳細節,小問題裏發現和解決大問題;
對資源使用的克制;
把心思放在産品裏,到一線去。
以下爲 pony 内部原文:
Dedicated, Fully Concentrated, and Product-First
今年是騰訊成立的第 25 年,我們發布了新的管理理念:讓狀态最好的人上場。在讨論新的理念時,小龍提了一個問題:什麽是狀态好 ?
狀态好可以有很多理解。以我的觀察,我們狀态最好的時候就是在投入、專注在産品這件事情上的時候。騰訊從創辦以來,一直在做互聯網的産品,産品爲先、用戶爲本,這是寫在騰訊基因裏的文化。
作爲現代社會的基本組件之一,産品是将新的技術變成普遍應用的橋梁。好的産品能夠嵌入并改善我們的工作生活,使用的人越多,帶來的改變就越大,影響越深遠,這是産品的價值所在。
當你真正對産品、業務足夠上心的時候,會專注去思考,沉浸其中,達到一種 " 入定 " 的狀态。在這種狀态下,自然而然會産生很多想法,想要去嘗試,很多價值就在實現想法的過程中被創造出來。
做好産品,最重要的是上心。上心,我們才能體會用戶的真實感受,才能看到本質 , 判斷出什麽是用戶最關注、真正對用戶有價值的核心功能 ; 才能從核心能力延展開 , 把産品做到極緻。這個過程裏投入的關注度不同,結果就很不一樣。如果激情不夠,做出來的産品就比較平庸。從微信的發展過程,我們更堅定了産品和産品的價值是第一位的。微信最核心的價值是實現了即時連接,首先是人與人的信息連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逐漸擴展到人與物、人與服務,于是我們有了朋友圈,有了小程序,有了視頻号。
在實現這些想法、不斷追求的過程中,我們幫助用戶解決了真正的痛點,赢得了用戶的心,最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勢。我們的技術和實力因此不斷提升。
上心,也意味着我們要死摳細節,從細節中舉一反三,發現真問題。不要輕視每一個小問題、每一個細節,量變終會引起質變。很多問題看起來很小,譬如導航欄的一個像素、産品頁中的一個字體,但背後隐藏着大問題。粵省事的小程序發布前,字号調大了五次,後面的考慮是很多老年用戶未來必須要通過這個小程序來辦事。
從細節出發,最關鍵的,是在解決小問題的過程中去思考:每個問題意味着什麽?背後有什麽原理?如何發生?舉一反三,在小問題裏發現和解決大問題。在騰訊,我們的管理者不能隻是安排别人去解決産品問題,一定要成爲自研産品的使用者,經常用,天天用。一定要有一部分精力在産品問題上,紮到根裏去思考,這樣,最終會比解決一個 bug 收獲更多。這要變成我們的習慣和本能。
還有很容易被忽略的一點,是對資源使用的克制。産品沒有真正做好之前,不要濫用平台和其他資源。産品能夠立住 , 核心是能否真正爲用戶創造價值。如果核心能力、産品價值沒有做透,通過平台的推薦和營銷手段把用戶招攬過來,隻會讓用戶失望 , 事後要花更多的精力彌補,得不償失。所以當用戶沒有自動在增長的時候,盡量不要打擾用戶。亂加資源、拉營銷相當于給産品加了濾鏡,看不出原貌。最好是在原生态的情況下,找準方向點再發力。
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從上到下,把心思放在産品裏,到一線去,專注在産品和業務中,發現不足,創造驚喜。隻有在一線,你才有機會看到産品和業務的細節,聽到用戶真實的反饋,了解真情況,發現真問題;也隻有在一線,你才能最清楚地知道當下用什麽方式、方法去解決問題是最适合的。
互聯網的産品不斷更新叠代,随着技術的進步,産品的架構也越來越複雜,但産品是最誠實的,它會忠實地記錄和呈現我們在其中投入的心血和智慧。内網上有老鵝批評說,剛來公司時經常收到部門管理者對産品的反饋,近些年少了。這是值得我們警醒的現象。
在騰訊,一直以來,我們提倡運營式的管理,就是把自己當做産品的第一用戶。我們不需要那些不關注自己産品的人,如果連自己的産品都不用,每天坐在辦公室裏是不會有新的方案、新的想法的。在今年的年刊裏,企業文化團隊在 13 支一線團隊蹲點觀察,這些團隊覆蓋了不同業務線、不同産品、不同部門,他們在工作日常裏呈現的堅持、專注、上心、入定,就是我們騰訊人最好的樣子。産品是騰訊發展的根本 - 不管 ToC,還是 ToB,ToS,内核都是價值導向,産品爲先。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把精力投入在真正要做的事情上,把産品做深、做透,在管理上用 debug 的精神死磕細節,爲用戶、行業、社會持續地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