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貓哥
來源 | 大貓财經
良心這東西,真不是每個人都有。
一瓶 13.17 元的布洛芬混懸液,竟然被黃牛炒到了 2500 塊的天價。更過分的是,這群人就聚在兒童醫院門口,堂而皇之地威脅家裡小孩發燒的家長們——現在不買是吧?晚上就給你漲到 4000!
假如你要是不信邪,大可以去周邊藥店碰碰運氣。
可甭管是北京、天津還是河北,大部分藥店的退燒藥庫存都已經告急。不得已之下,好心的老闆隻能把退燒藥拆成一粒一粒按人頭配給,盡可能幫到更多的病号。
造成現在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麼呢?主要是搶藥的人太多。
早在大部分人沒有症狀的初期,有些心思活絡的人就開始動手了。那時候四類藥品的購買限制剛剛放開,藥店也沒有限購的意思,所以給了有心人留出了掃貨的時間窗口。
要是大城市的藥搶光了咋辦呢?别慌,這不是還有小縣城麼。
最近一段時間,某平台上就出現了一大堆附帶教程的搶藥攻略。由于信息傳播滞後,很多地處偏遠省份的小縣城還沒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加上人們又不喜歡囤藥,所以退燒藥還沒被搶光。
這時候隻要稍稍改一下平台定位,就可以把别人的 " 救命藥 " 搶回家了。
具體的操作也不複雜,就是一邊在外賣平台下單、一邊找個快遞小哥到指定位置,一邊搶藥、一邊寄快遞,動動手指就可以在家裡等收貨了。
當然了,就算你遇上一個正義感爆棚的騎手也沒事。假如他拒絕搶藥、寄藥,你大可以用差評來威脅他、逼他就範,反正平台也不會偏袒騎手,最後受傷的一定是風裡來雨裡去的勞動人民。
其實有囤藥的想法很正常,畢竟這玩意感染後的症狀很誇張。
但你有沒有想過,那些被大城市 " 搶光 " 退燒藥的小縣城會怎麼樣?
由于比不上交通物流發達的大城市、補貨速度又慢,所以藥店都不會一次性囤積大量應急藥品,以免賣不出去浪費資源。可在大城市蔓延過來的搶購潮中,這點有限的庫存很快就被消耗光了。
沒有藥就進貨呗,但調配又需要時間。
雖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布洛芬生産國、産能占全球的 1/3,但其中的大部分産能都要用于出口(2020 年的比例是 85%),所以在未來的一個月内,退燒藥的供需缺口都将繼續存在。
于是就在這個尴尬的時間節點,很多地方的衛生所就開始承壓。
比如在某中部人口大省的部分鎮裡,有些老人就遇到了買不到藥的窘境。一開始的時候,老人隻是把發燒當普通感冒來治。剛好最近又在降溫,所以就像平常一樣喝了熱水、在家休養。
可等到了第二天,老人的高燒沒退不說、連嗅覺和味覺也開始不對勁。好不容易被老伴送到了鎮上的衛生所,結果那裡已經人滿為患了。
雖然大城市的年輕人都知道要戴 N95 口罩、生了病要自我隔離,但在很多相對偏遠的地方,發燒去衛生所輸液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加上防護又做不到位、病毒很容易進一步傳播。
更讓人擔心的,是一個月後的春運。
這幾年很多人都響應了号召就地過年,所以在放開後普遍都有回家的計劃。可現在又沒有落地核酸之類的限制,所以等大量外出務工的人員回家之後,鄉村恐怕會迎來真正的大規模爆發。
就目前而言,農村面臨的壓力是相當大的。
雖然在一些政策推動下,鄉鎮衛生院的條件不斷 " 達标 "、床位數也從 2015 年的 119.61 萬張逐漸增加到了 2019 年的 136.99 萬張。
但從 2015-2019 年,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數量卻是在逐漸下降的;而沒有了栖身的衛生院和衛生所,醫生和護士的數量自然而然會随之萎縮,并迎來人才的進一步斷層。
等到了 2019 年,村衛生室的數量已經從 2015 年的 64.1 萬下降到了 61.6 萬。這對擁有将近 5 億常住人口、1.21 億老人的農村來說,顯然不是一個值得振奮的好消息。
就拿媒體報道過的那個鎮子來說吧,當地常住人口一共有 7.3 萬人,但鎮中心的衛生院卻隻有 18 個執業醫師、20 個護理人員,以及 99 張開放床位。
聽起來是不是很誇張?可這就算不錯的了。因為單從人員編制和床位規模上來看,這個鎮級醫院已經能跟一般的二級醫院相媲美了,放在平常真的夠用了。
可面對着傳播性極其誇張的奧密克戎,這依然顯得有點捉襟見肘。先不說呼吸機、ICU 這種燒錢的東西,假如真把床位都給發燒病人留下了,那些更重的、需要手術和住院的其他病人勢必會受影響。
如果是條件更差的地方呢?
比如在湘中某縣級市下轄的一個有 5 萬常住人口的鎮上,幾乎全部的衛生醫療工作都由鎮衛生院和散落在各村的十幾個鄉衛生點負責。
猜猜他們一共有多少可堪一用的醫護人員?刨去行政、後勤人員,整個鎮裡一共隻有 8 個醫生和 15 個護士,平常要下村上戶、現在還要負責防控,實在是壓力山大。
更麻煩的是,現在留守農村的大多是年齡較大的老人和年齡較小的兒童。小孩子抵抗力就不多說了,老人中有基礎病的比例也不低,物資匮乏、體質較差,抗風險能力是相當低的。
如果這時候再不做好針對性的準備工作,等到新一輪沖擊來臨的時候,後果恐怕會相當嚴重。
解決的辦法也不是沒有,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分級醫療。
上世紀六十年代,衛生部門曾發過一個關于農村醫療現狀報告:1965 年,國内有 140 多萬名衛生技術人員,其中高級醫務人員隻有 10% 在農村,而醫療經費的使用農村更是隻占去了 25%。
當時上面給的批示十分嚴厲,直言:" 廣大農民得不到醫療,一無醫生,二無藥。衛生部不是人民的衛生部,改成城市衛生部或城市老爺衛生部好了。"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那自然要做出改變。
于是在當時的政策引導下,咱們開始将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了農村。比如要求城市醫療衛生部門定期下鄉巡回,還開始培訓大量赤腳醫生,建立起了 " 預防為主 " 的縣鄉村衛生服務網絡。
最誇張的時候,國内有 102 萬鄉村醫生。别看他們學曆不高,但最起碼解決了鄉村醫療從無到有的問題,也在老百姓的配合下消滅了不少傳染病,起到了真正積極的作用。
對現在的農村來說,需要做的事情也是一樣。
因此在前段時間,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也印發《加強農村地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務工作方案》,其中就提到了各級衛生機構的協同配合。
怎麼加強協同配合呢?那就是讓輕症有藥買、重症有床位,如果不能先分流、再處理,就連醫療資源充足的北京都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 " 擠兌 ",更何況資源匮乏的農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