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博士講書」金句摘要
"辦公司第一條就是盈利第一,‘改變世界’那是理想,辦企業的出發點,首先是要能夠賺錢。"
每年到了秋招季,總是會聽到各種聲音說 " 史上最難就業季 "。今年也不例外,随着經濟形勢的變化,就業市場的競争日益激烈,讓許多畢業生感到非常焦慮。
随着秋招陸續結束,各家大廠的錄取率可謂是 " 卷之又卷 ",騰訊錄取率 2%;京東錄取率 2.5%;阿裏巴巴錄取率 0.1%;滴滴錄取率 2.5% ……
先不說大廠有多難進,就算拿到 offer,入職後分配到某一領域工作,能突破自我能力的機會少之又少。
比起頭部大廠,求職小而美企業,或是自主創業成爲了更多人的選擇。但不管是求職還是創業,似乎 " 小而美 " 都是近期繞不開的話題。
什麽是 " 小而美 " 的企業?
大概定義就是:規模體量不大,每年的營收可能就幾千萬或幾個億,但保持着極強的戰鬥力,在細分品類裏很有特色,可能不是最大的,但個性卻是很鮮明的,可能隻做一款或幾款産品,但背後都有一大撥鐵粉。
01." 小而美 "順應時代創業背景
如果在互聯網宏大叙事的創業背景下,有人說想做一家 " 小而美 " 的公司,那大概率會被認定爲格局太小。
回想移動互聯網興起的時代,錢熱餅大。創業者從拿到投資的那一刻起,就是沖着營收快速增長,不計一切成本擴張,成爲獨角獸,進而上市敲鍾的目标去的。
而如今,資金成本變得昂貴,機構保守,環境籠罩着資本泡沫破滅的餘悸,這樣創業難度陡然上升,要像獲得融資,盈利能力變得至關重要。
02."小而美 " 是一種價值觀
通過規模經濟獲得成本優勢,進而掌握議價權,取得更多市場份額,最終的馬太效應會讓勝利者遙遙領先,這是工業時代最廣泛的競争邏輯。而且是很多創業者與企業家們,畢生追求的夢想。
在許多創業者的經驗中,似乎偉大的公司必然是 " 大公司 ";似乎隻有把公司 " 做大 ",才能 " 做強 ";似乎在商業計劃書中寫上 " 我隻想做一家小公司 ",是一件缺乏理想,甚至讓人擡不起頭來的事情。
追求 " 小而美 " 的人,他們有另外一種價值觀,滿懷激情而且執着堅定;獨具個性,但對市場判斷又極爲敏銳;他們還懂得拒絕多元的誘惑,專心緻志隻做一個産品,或者是全力以赴地去經營一個項目;他們是小公司,但懷有充滿情懷的夢想。
03."小而美 " 創造持續健康發展
" 小 " 意味着可控," 美 " 是産品追求的方向。但是并不意味着 " 小而美 " 是目标,它是一種創業路徑,是追尋健康發展,不刻意擴張,不好大喜功,在利潤尚可的情況下,探尋做更大事情的可能。
04.做大不等于做強
在《小而美》這本書中,作者薩希爾 · 拉文吉亞(Sahil Lavingia)是一位極簡創業者。他 15 歲開始創業,上大學第一個學期,就作爲創始團隊的一員,成爲了 Pinterest(圖片社交媒體巨頭)的二号員工,而後放棄手上期權,開始了他的追逐獨角獸之旅。
2012 年,他創立了 Gumroad。2015 年,由于增長達不到預期,裁掉了 75% 的員工,隻剩下 5 位核心員工。到 2016 年,公司隻剩下薩希爾一人。
2019 年,他在網絡上發了一篇文章,叫《打造 10 億美元級企業夢想破滅後的自我反思》,當時有數百萬人轉發,迅速在網上傳開,引發了很多共鳴。
05.極簡創業經營理念
薩希爾 · 拉文吉亞(Sahil Lavingia)在創辦 Gumroad 之初,可不是朝着年入百萬、千萬這種 " 小目标 " 去的,而是奔着做 10 億美元級 " 獨角獸企業 "。一開始,他進展很順利,但是後來,現實給了他沉重的打擊,經曆挫折之後他沒有選擇躺平、放棄。
他開始重新思考企業規模、速度與利潤,理順、簡化經營邏輯,提出極簡創業經營理念,認爲創業者和經營者應該關注 " 盡一切力量盈利 ",而不是 " 不計一切成本擴張 ",專注解決客戶問題,把自己熱愛的、世界需要的與能賺錢的和擅長的結合起來,創造持續盈利這一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
當下對于很多正在開拓新事業的人來說,其實都要思考類似的問題:當經濟不再高速增長的時候,我怎麽能實實在在地把錢掙了,而不是一味地隻看到 " 大而強 " 的表象被此蒙住了雙眼。
寬博士獨家領讀《小而美》從作者親身創業經曆出發,對規模、速度、利潤以及經營等進行了反思,幫助大家剖析企業的持續增長能力的本質,幫助大家理解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
點擊加入「寬博士書友會」,觀看《小而美》,完整版精讀視頻,理解企業持續盈利的真谛!